《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現實生活中的“谷子地”——顧理昌
現實生活中的“谷子地”——顧理昌
作者:申承銀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19 瀏覽次數:7833
在電影《集結號》里,連長谷子地的一連人,經歷一場極其慘烈的戰斗,僅有他僥幸存活下來??墒?,后來他卻發現,連里那些犧牲了的戰友,竟沒有一個算是烈士,都成了“失蹤者”。他為死難弟兄感到委屈、甚至憤怒!他一心要為他們討個“說法”,證實他們都是革命烈士。在現實生活中,顧理昌老人就是江蘇省海安縣老壩港的“谷子地”。
顧理昌在2010年清明節祭奠烈士時講話
在電影《集結號》里,連長谷子地的一連人,經歷一場極其慘烈的戰斗,僅有他僥幸存活下來??墒?,后來他卻發現,連里那些犧牲了的戰友,竟沒有一個算是烈士,都成了“失蹤者”。他為死難弟兄感到委屈、甚至憤怒!他一心要為他們討個“說法”,證實他們都是革命烈士。
在現實生活中,顧理昌老人就是江蘇省海安縣老壩港的“谷子地”。
他目睹很多同志犧牲
顧理昌的老家在老壩港鎮顧陶村。1940年,陳毅、粟裕曾率領新四軍在老壩頭(即現老壩港鎮)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斗爭。那時,顧理昌剛小學畢業,在區委書記袁舜生的教育影響下,他開始走上了革命道路,擔任了兒童團團長。
1943年春天,袁舜生調到其他地區工作后,顧理昌在家鄉繼續從事革命工作。參加革命后的最初七八年,顧理昌一直在家鄉工作和戰斗。他所在的區和鄉鎮,由于敵我斗爭的形勢尖銳復雜,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前后犧牲了很多革命同志。他沒有因此而退縮,機智勇敢地和敵人展開斗爭。他歷任鄉黨支部書記,區委宣傳和組織科長,直至區長和區委書記。
1948年,顧理昌離開家鄉到淮南天長縣工作,后調安徽省委工作。1952年起,他在北京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離休前曾任北京師范學院(今首都師范大學)副院長。
艱苦的取證之路
“文革”以后,顧理昌在回鄉看望鄉親和烈士們的遺屬時,許多人都強烈要求建一個烈士陵園,讓在革命年代戰爭的犧牲者能有一個集中安息之地,也使后人有個紀念之處。陵園開工時,顧理昌約了在山東的一位同鄉老戰友,以個人名義出資選購了名貴石料,刻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等字,用卡車專程運回故鄉,矗立在新建的陵園之中。
烈士陵園落成舉行揭幕儀式時,顧理昌應邀趕回來參加。在陵園里,他細看了每塊碑文及烈士名錄,竟發現了他所熟悉的許多烈士都沒有列上去。他初算一下,至少漏掉了20多位烈士。他隨即找到鎮政府領導,首先肯定了他們為教育子孫后代不忘先烈,積極建造烈士陵園所作的努力,接著反復向他們交代,一定要補齊當地所有烈士,讓后代知道他們、懷念他們。他把自己所了解的烈士的基本情況,寫成了材料,請他們盡快一一查證,予以確認后補進名錄。
此后,顧理昌每次回鄉,都要先到烈士陵園查看那些烈士名單補上沒有,然后把相關情況與當地黨政負責人交流。由于年代久遠,行政區劃多次調整,檔案資料缺乏和證明人死亡等原因,烈士身份確認工作進展緩慢。針對這一情況,顧理昌建議,鎮黨委本著對烈士負責,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調整工作部署,組成調查組查證當年烈士犧牲的情況。
調查組由鎮黨委副書記申承群牽頭,聘請顧老先生任顧問,鎮關工委、教育工會具體負責,張桂華、顧理穩、顧用生、吳義發、王文山等多名同志參加調查工作。為了能使調查工作順利進行,老壩港鎮政府出人、出錢、出交通工具。大家考慮到顧老年事已高、身體多病,勸他在家坐鎮指揮。他硬是不肯。
顧理昌領著調查組先后奔赴南通、海安、如東、如皋、東臺等地,不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放下架子,陪笑臉、說好話,爭取人家的支持。很多工作人員被他執著的精神感動,主動提供幫助,使得調查組能夠順利地查閱有關縣志檔案。
調查工作最為辛苦的是走訪烈士健在的旁系親屬(很多烈士沒有后人),這些老人大多居住在偏僻閉塞、交通不便的地方。顧理昌總是勉勵同志們,這些烈士們沒能見到勝利的一天,更沒能享受到一點幸福,無怨無悔,為了人民的利益流盡了自己的鮮血。我們要克服種種困難,為烈士查證、補辦必要的手續。
調查過程中最為感人的情節是查證申必恭壯烈犧牲的情況。調查組走訪當年的民政助理吳禮穆,已耄耋之年的老人顫抖著從塵封60多年的工作筆記中找出當時為悼念申必恭烈士而作的挽歌《吊忠魂》。面對久遠而又熟悉的歌詞,顧老和幾位老人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何處吊忠魂,悵憂吾廟前。申公猶在,笑語無聞。欲相逢,除非夢里三更……”一遍又一遍,淚如雨下。隨行的記者錄下這悲愴的歌聲,在北京從事多年聲樂教學工作的張教授根據錄音,整理出完整的挽歌《吊忠魂》。目前,這首歌已在老壩港鎮中小學生中廣為傳唱。
經過前后六年的努力,調查組終于查實了24位烈士的情況,形成的原始檔案資料有幾尺高。他們把每個烈士犧牲的時間、地點和經過,以及他們的遺屬(有的已逝世多年)的姓名、地址和與烈士關系等等,都一一登記入冊,印制成了《遺漏烈士調查情況一覽表》,加上鎮人民政府的《補辦遺漏革命烈士的報告》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資料。顧老將這些文件、材料復印了許多份,不顧年老力衰向各級領導和部門報送和重申,踏上了一條漫漫的認證之路。
海安縣老壩港鎮烈士陵園
艱難的認證過程
事情遠比顧理昌預料的要困難得多。因為鄉鎮一級無權將這些調查對象定為烈士,必須經過縣以上政府機關審核批準。為此,他幾次去找海安縣民政局、南通市民政局和江蘇省民政廳等部門,請求他們辦理。有幾次談到傷心處,他老淚縱橫,痛切地說,烈士們已經死去60多年了,他們的情況我都知道,我要不為他們說話,他們等于都白死了!這些烈士都是我的鄉親,更是我的戰友。我每次回家鄉,都覺得對不起他們,我應該也能夠做的,就是為他們求個“名分”……
顧理昌也知道,由于烈士們犧牲年頭太久,他們的親屬不少已經去世,有的還沒有留下后人,連證明人也都老了或死了,早先發的“烈屬證”,還有登記表和名冊等等,都已找不到了,落實此事確實有很大的難度。
顧老的努力,得到了海安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并對如何進行調查和認定作出具體指示。
“集結號”終于吹響了
經過多方努力,2010年的清明節前夕,上級民政部門批準了續補申必恭等24位烈士的請示,老壩港鎮人民政府舉行紀念碑安放儀式暨清明祭奠活動,顧老盼望幾十年的“集結號”終于吹響了。
在祭奠活動中,86歲高齡的顧理昌老人在女兒的攙扶下給烈士們敬獻了花籃。顧老指著紀念碑上犧牲者的名字說,這上面第一位是申必恭,他老家在舊場鎮,還是個知識分子,1941年就是區隊武裝的連長,在日偽軍大掃蕩時,他在角斜鎮周莊被俘,竟被敵人用鐵叉活活戳死!第二位是喬錦圣,跟我到區上參加游擊連,后來上升到野戰軍七縱,1946年夏打海安時負了重傷,轉移途中犧牲在東臺縣境內。第三名李勝蘭,是我們的女情報員,1947年5月21日偵察敵情時被俘,敵人連著捅了她八刺刀……
臨了,顧理昌用悲愴的聲音帶領老干部、教師和中小學生唱起當年悼念烈士的挽歌《吊忠魂》。他老淚縱橫地說:“烈士們長眠地下已經60多年了,他們很多人沒有子孫后代,我們不能忘了為今天美好生活而犧牲的革命先烈!祭奠先烈,仰望豐碑,能使我們的靈魂不斷得到洗禮,思想不斷得到凈化!”
顧理昌——老壩港的“谷子地”,在垂暮之年和他的戰友們終于在“集結號”的召喚下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