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我的老師金稚石
我的老師金稚石
作者:王春生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30 瀏覽次數:7829
我的老師金稚石1888年出生于我的老家安徽省無為縣一個書香之家。學成之后以教書為業。他是我的學業啟蒙人,也是我的革命引路人,是我終身敬仰和難忘的老師。
我的老師金稚石1888年出生于我的老家安徽省無為縣一個書香之家。學成之后以教書為業。他是我的學業啟蒙人,也是我的革命引路人,是我終身敬仰和難忘的老師。
金稚石早年喜歡閱讀《新青年》、《向導》和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等,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舊制度的思想。1941年1月新四軍重建軍部后,新四軍第七師開辟了以無為縣為中心的皖中抗日根據地。1942年7月,皖中行政公署成立,金稚石以愛國民主人士身份被推選為皖中參議會參議長。他為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出謀獻策,特別是對抗日根據地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我曾作為他的隨員,參加參議會大會,幫他抄寫提案,照顧他的生活。抗日戰爭勝利后,新四軍第七師奉命北撤。當時要遠離家鄉,有些人是不愿走的,在半路上開小差的也不乏其人。金老師年近花甲,別妻離子,精神抖擻地走在北撤的隊伍中,表明了他跟共產黨走的堅強決心。到了淮陰,他被推選為蘇皖邊區政府參議會駐會委員。后又參加黃河大隊,從蘇北走到山東。1947年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時候,我們部隊撤離臨沂,我到臨沂一個小山村去看望他,他和我同榻徹夜長談,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金稚石老師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是課堂”的教育理論,結合當時抗日戰爭的現實,提出“生活”就是抗戰,“社會”就是共產黨、新四軍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他鼓勵、支持學生參加抗日宣傳,參加抗日根椐地政權建設的社會實踐,尤其是參與掃盲運動和少年兒童團的活動。他主持參議會工作時,在提倡創辦公辦小學的同時,對普遍存在的私塾,本著“不求取締,只求改良”的精神,普遍舉辦塾師講習會,提高塾師的政治和文化素質;引導他們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杜絕使用偽化教材,采用根據地編寫的新教材。金稚石在本村無為東鄉王家墩辦了一所改良私塾。兩間簡易草房,課桌椅均由學生自帶,他既是校長,又是教師,而且按照學生的不同程度,教不同的課。不用《論語》、《孟子》等舊教材,算術、地理等采用公辦小學的教材;語文、歷史則選用毛澤東,魯迅、瞿秋白、郭沫若等人的文章。這里是游擊區,離河壩、臨江鎮日偽據點不過幾里路。敵人下鄉來,學生夾起書本就走;敵人走了又集中起來讀書。
金老師辦教育,只圖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為抗戰輸送人才。他把自己辦的這所鄉村學堂比作一只“渡船”,自己就是“擺渡的船工”,“從我這渡船過河的人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在金老師的教育培養下,從王村學堂和他任校長的皖江聯中走進革命隊伍,參加新四軍和共產黨的學生不下百余人。
金老師對學生充滿愛心。我是個窮孩子,父母早逝,靠祖父的支持在金稚石辦的王村學堂讀了一年書,因祖父去世,我就失學了。金老師把我叫回學堂繼續讀書,免收我的學費。我重新入學后,他給我出過一個作文題:“論富讀書不如窮讀書”。無為中學改為皖江聯中后,金稚石兼任聯中校長。1943年夏,他介紹我報考聯中。我至今還記得考試的作文題是:“論抗戰與民主”。一年后我就參加了新四軍。1946年我在新四軍第七師《武裝報》工作時,金老師還寫信關心我說:“……你未有過普通中學各種必備知識,還是要自己抓緊補習,這是要緊的。”他真正做到了“學高為范,身正為師”。
金稚石194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來追隨共產黨的愿望。安徽省解放后,曾擔任皖北行署委員,合肥女中、合肥第二初級中學校長,1955年被選為安徽省政協常委,1956年任省博物館副館長,1958年任省府參事室主任,1965年9月23日在合肥逝世。中共安徽省委書記張愷帆稱他為皖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