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老辭典里看羅炳輝
老辭典里看羅炳輝
作者:龍美光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6-05 瀏覽次數:7823
閱讀老辭典里的人物詞條也是一種快樂。我早年著手收集羅炳輝將軍的資料時,即埋首圖書館、新老書店,耐心翻閱各式辭典對羅炳輝的表述。
我認為,不同時期出版的辭典對人物的表述往往代表著當時社會和編撰人員對人物的認識水準乃至是非評判標準。我在舊書攤頭翻閱那些沾滿了半個世紀塵灰的老辭典,卻鮮見關于羅炳輝的只言片語。
牛年春天,我卻有新發現。當我來到一家久違的舊書肆淘書時,看到一堆雜亂的舊書上面,放著幾本破舊的辭典,便徑直捧著翻檢起來。一本上海春明出版社1949年出版、1950年印刷的《增訂本新名詞辭典》引起我的注意。這辭典我已見過多次了,這回再次見面,只因印制時間早于先前遇到的版本而讓我充滿期待。
我快速地直接進入“人物之部”,找到“軍事人物”部分,倒數翻頁,竟在瞬間看到了“羅炳輝”三個字端端正正地列在“軍事人物”部分的倒數第二條。
這一版次的《新名詞辭典》是這樣描述故去的軍事家羅炳輝的:
【羅炳輝】云南彝良縣人,1898年生,農家子弟,幼為幫工,十六歲投身行伍,由士兵升至營長,曾參加討袁、北伐、討陳炯明諸戰役。他具有強烈的階級意識,深惡舊軍閥部隊的腐敗,不足以解放勞動人民。內戰中帶兵與紅軍及蘇區人民接觸,開始對共產黨同情。1929年加入共產黨,率領民團千余人起義。起義后任紅十三軍軍長、九軍團總指揮等職。抗日戰爭后領導新四軍江北部隊轉戰于淮南、津浦兩路之間,創造淮南解放區。“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二師師長,繼續擴大根據地,予日寇及偽軍以嚴重打擊。1946年病逝于山東蘭陵。
這就是老辭典對羅炳輝的表述。由于當時編者對羅炳輝個人生平知曉的局限,其1897年的出生年代被誤為1898年,其紅十二軍軍長任職被誤為紅十三軍,其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任二師師長的說法也欠妥。因為羅是抗戰勝利后才任的新四軍副軍長,其抗戰時期長期擔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第二師副師長、師長,不存在“兼”的關系。但總體而言,在信息閉塞、資料匱乏的時期,在羅炳輝去世幾年后,這一詞條即能作出在當時已相對詳細的介紹,已是難能可貴了。
羅炳輝作為一位不是軍校科班出身、沒有政治背景、出身草根的泥腿子軍人,能夠出現在這本時代特色極強的辭典的“軍事人物”部分,單從詞條字面解析,無不和他青年時期即投身軍營,后又脫離舊軍隊發動吉安起義,參與領導紅軍,開辟根據地,抗日立功有關。其中“創造淮南解放區”、“予日寇及偽軍嚴重打擊”諸語對他抗戰功勛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同一般。他的起義投紅、長征建功、抗戰衛國的功績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可以說,羅炳輝作為軍事家,其卓著功勛不僅僅是哪一方面,也不僅僅是哪一段時間,而是貫穿了其軍旅生涯的方方面面及其軍旅生涯始終,這一點,從辭典中可清晰讀出。
這本人物辭典中的“羅炳輝”詞條不僅簡述了他的生平,還配有一幅免冠線描肖像。此肖像的圖像材料估計來源于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記》中刊發的羅炳輝與紅小鬼合影的照片,其表情與那張照片真是如出一轍。這本辭典里只有重要的人物詞條才配發美術肖像,羅炳輝有幸成為其中之一。
1950年前后是國家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的時期,也是文化變革與新舊觀念交替的時期,編好一本有鮮明特色的辭典很不容易。盡管這本辭典的編撰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單就“羅炳輝”這一詞條而言,其基本材料還是比較可靠的(其來源應該是羅逝世后新華社有關生平介紹通稿)。正如《人民日報》1950年4月5日的文章《評幾本辭典》指出的,“特別是北新續編(指北新書局同一時期出版的《新知識辭典續編》——筆者注)和春明本也有許多條目是解釋得恰當而有益于讀者的。”這本《新名詞辭典》影響非常大(其封面書名由郭沫若題簽,扉頁書名由邵力子題簽),其與眾不同的編法使不少讀者對詞條中涉及的事物發生了興趣,因而此辭典出版后一直很走俏,其印數總計當在100萬冊以上。
無須置疑,這本辭典是歷史的產物,其編撰者帶有本人乃至時代所賦予的強烈的愛憎色彩,當中對羅炳輝等正面人物事件的褒揚就毫不掩飾。由于這本書是以適應當時社會的政治大環境而編纂的,故而也就營造了獨具上世紀五十年代特色的時代濃郁氛圍。
我也找到了天下出版社1951年5月出版的《學習辭典》,此書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著。在該書第546頁的詞條對羅炳輝有如下介紹:
【羅炳輝】(1898-1946)革命戰爭中的著名司令員。云南彝良人,出身貧農,父母早喪,幼為幫工,十六歲投唐繼堯炮隊,參加過討袁之戰。早年參加北伐戰爭。1922年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北伐,1923年參加討陳炯明戰役,大革命北伐時任營長。1929年秋在江西加入共產黨,就率民團起義,參加紅軍。1930年1月任紅軍十三軍軍長,1934年任紅九軍團總指揮。抗戰爆發后,他領導新四軍江北部隊轉戰于淮南路和津浦路之間,創造了淮南解放區。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后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1946年6月21日在山東蘭陵因患腦充血逝世。
《學習辭典》的詞條除了和《新知識辭典》一樣存在出生年代、任職情況等誤記外,也較為清晰地記載了羅炳輝光輝的軍事履歷。
到了1960年代,《辭海(試行本)》于1961年11月由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修訂出版,其第八分冊有兩處、第九冊有一處涉及羅炳輝。其中第八分冊“歷史”第269頁詞條介紹:
羅炳輝(1897-1946)中國共產黨著名的軍事指揮員。云南彝良人。早年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江西吉安起義。1930年任紅軍第二十軍軍長,1934年任紅軍第九軍團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在江蘇、安徽等省堅持敵后抗戰,并開辟了皖東根據地。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1946年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是年6月21日在山東蘭陵病逝。
第295頁詞條介紹:
“吉安起義 1929年10月,共產黨人羅炳輝為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在江西吉安率領當地國民黨靖衛大隊士兵舉行起義,成立紅六軍第六旅。”
第九分冊“地理”第154頁詞條介紹:
“炳輝舊縣名。在安徽省東部。原名天長縣,1946年為紀念羅炳輝將軍,改名炳輝縣,1959年復改名為天長縣。”
1961年版《辭海》的三個詞條互為補充地介紹了羅炳輝生前的輝煌軍旅歷程和去世后的榮耀。
1979年起,《辭海》由原辭海編輯所組成的上海辭書出版社于當年10月起出版,此后時有修訂本問世。在其1979年版縮印本里,再次收入“羅炳輝”詞條(第1682頁):
羅炳輝(1897-1946)云南彝良人。曾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役和北伐戰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在江西吉安領導靖衛大隊士兵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任紅軍第十二軍軍長,1934年任第九軍團總指揮。后參加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后,歷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和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五支隊司令,在蘇皖地區堅持對日作戰,開辟了皖東根據地。1942年任新四軍第二師師長。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1946年6月21日病逝。
盡管這1979年版《辭海》仍有瑕疵,但較以前各種辭典的有關詞條,已有相當改進。而再過二十年,到《辭海》1999年版出版時,除了完善、改進相關介紹文字,還在生卒時間后加入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的定位,將這一詞條的存在價值予以充分的彰顯。新版《辭海》,更是將羅炳輝本人的半身標準照片印在了陳述越來越考究的詞條旁,方便人們對這位傳奇將軍進行虔誠的紙上瞻仰。“羅炳輝”,正更為頻繁地成為各種工具書所收錄介紹的對象。
在老辭典里看羅炳輝,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羅炳輝個人在各種辭典里的分量,更透過有關詞條對他的介紹感受到整個辭書行業乃至整個文化新聞出版業緊跟時代前進的腳步,因此我更期待著與羅炳輝在越來越多的新老辭典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