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肩扛手抬一切為了前線
肩扛手抬一切為了前線
作者:陳勇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29 瀏覽次數:7826
1948年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全面反攻,向大中城市攻擊。但部隊的人力、物力等供給及戰時的后勤保障需要解放區支援,華中區黨委號召各級黨政的一切工作出發點必須服從戰事。華中九地委積極響應,全力以赴。九專署隨即組建支前司令部,并著手組建九分區常備民工擔運團。部分區、鄉動員共產黨員、青年團員、民兵和貧下中農,報名參加常備民工。第一期民工組成后,在南通縣白龍廟(現五甲鎮)集中時,被敵機襲擾,有七名民工中彈身亡。
九分區在組織第二期常備民工擔運團時(以下簡稱擔運團),當聽到要從機關抽調干部和民工出征的消息后,我主動向組織要求參加,獲得批準,并由三余區政府調到縣總務科,參與了籌備工作。
擔運團建制與部隊相似,團部設團委、團委委員。團委委員由正副團長、正副政委、組織委員、宣傳委員(股長)組成,配備干事若干人。團部另設供給股,配備糧秣員若干。全團共3000余人,下設營、連、排、班,相應地配備干部,班有行動組,每組兩副擔架。活動、任務分配由華野三十一旅后勤部負責,每期時間為六個月。
為安全起見,民工隊伍先由各縣帶隊同志負責到九地委駐地如東縣苴鎮。出征前一天的一大早,團長于十銀在動員報告時說:“同志們,我們快要出發到前線去了,這次的任務是支援華東野戰軍,就是蘇中七戰七捷粟裕的部隊。我們的任務是,往前線運送彈藥,從火線上搶救傷員,然后送往后方醫院。”最后他號召擔運團要發揚不怕苦、不怕累、連續作戰的作風,排除一切困難,去完成任務。這番激動人心的動員震動了整個會場,民工們的熱血沸騰起來了,責任感、光榮感、榮譽感匯成一體,從政治上、思想上提高大家的認識,士氣鼓得足足的,為圓滿完成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過數天路程,我們趕到目的地時,淮海戰役攻打碾莊圩的戰斗已經結束,主攻部隊轉向蚌埠方向,只留少數同志打掃戰場。部隊分配民工用擔架把傷員抬到碾莊西南一個小山丘的后方醫院,另外安排一些民工配合他們打掃戰場,掩埋陣亡人員。
完成任務后,部隊發給每人一條米袋子,讓我們追趕先頭部隊。大家情緒高漲、精神振奮,急行軍時忽然接到“前總”命令,說華野部隊用兩條腿和鐵腳板,日行120里,分別向永城、渦陽、亳州追擊徐州守敵杜聿明集團機械化的潰逃部隊。
廣闊的淮海平原一望無際,村落稀少,離幾十里才有個村落。有時趕不上部隊我們就帶晚行軍,走著走著,我們與同走的部隊失去了聯系,只好跟著大部隊用石灰打的標箭頭前進。一路所見、所聞、所說,奇事多多,看到的都是穿著一式青灰色服裝的華野隊伍,和推著獨輪小車的山東民工。
在連續多天的追趕急行中,大家往往是吃了早飯吃不上中飯,餓著肚子趕路,卻沒有一個人說聲苦和累。肩上背著的米袋子,沒有哪個動一粒米。走啊,走啊,經過三晝夜的追趕,我全團民工終于與華野三十一旅后勤部聯系上了,如數交上米袋子和其他物品。此時,杜聿明30萬機械化部隊也被華野圍阻在陳官莊地區。
1949年1月10日,華野十一縱會同兄弟部隊向杜聿明部陳官莊發起猛攻,消滅了全部殘余敵人,并生俘了杜聿明。淮海戰役在中央軍委、毛主席英明決策、總前委正確指揮下,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經過65天的連續奮戰,共殲滅國民黨軍五個精銳兵團,22個軍,65個師共55.5萬人。
淮海大地60多天的陰沉天氣此時陽光明媚,燦爛的陽光照耀著祖國大地,照耀在前線歸來的同志們身上。擔運團喜氣洋洋地到淮安休整,歡度春節。
粟裕司令員曾經說過,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車和大連生產的大炮彈。粟司令員在講話中雖未點到江蘇九分區常備民工,但實際上擔運團的每個成員,都在淮海戰場上出了一份力,發了一分光,而為此感到無尚自豪和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