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光輝的榜樣
光輝的榜樣
作者:徐良 小凌 薇薇 許飛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6-11 瀏覽次數:7828
童世明(1912-1943)
童世明是河南商城人。他于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通信員、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參加過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戰斗和長征。長征到達陜北后,他又參加了陜北蘇區的第三次反圍剿斗爭。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童世明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團副團長,先后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戰、山西靈丘戰斗、晉東南粉碎日軍九路圍攻和河北威縣反掃蕩戰斗,四次負傷。
1940年5月,童世明隨部隊南下,支援新四軍發展華中。第六八七團先后編入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四旅和第五縱隊第二支隊。皖南事變后,第六八七團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第二十二團,童世明仍任副團長。
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戰。1941年9月,攻打偽軍據點鄭潭口,童世明協助團長張天云在前線指揮。經過激戰,全殲守敵600余人,拔掉了日偽插入淮海、鹽阜根據地之間的釘子,溝通了兩個根據地的聯系。
1943年2月,日軍又對鹽阜地區進行春季大掃蕩。3月16日,新四軍第三師集結主力反擊。第二十二團與敵步、騎、炮兵部隊300余人交戰于漣東縣黃營,激戰六小時,將敵全部擊潰。3月19日,日軍400余人,偽軍600余人,進犯阜寧縣單家港。童世明指揮第二十二團連續三次擊退日偽軍的進攻。戰至下午,日軍前來增援。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童世明果斷指揮部隊轉移。就在這時,敵彈擊中他的頭部,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紀念烈士,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將單家港命名為世明港,單港小學也改名為世明小學,并在高莊為童世明等23位烈士建了烈士公墓。1943年6月1日,隆重舉行公祭大會。黃克誠師長親題挽聯:“單港永留名,典籍流芳,撫墓碑追懷故舊;黃河長飲恨,烽煙尚熾,聞鼙鼓痛失忠良。”
寧玉庭(1912-1943)
寧玉庭是湖北荊門人,靠借貸讀過三年私塾,后輟學務農。土地革命時期,他參加荊鐘北山地區的紅軍游擊隊,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任區委委員。1932年北山游擊區遭破壞,寧玉庭與黨組織失掉聯系。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中共湖北省委派共產黨員到荊門地區開展抗日救國宣傳,并尋找失散的紅軍。寧玉庭于這年10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春,為準備抗擊日軍,經黨組織同意,寧玉庭打入鐘祥縣皮集鄉武裝分隊任班長,掌握了這個班的10條槍。
1940年9月,寧玉庭率皮集鄉武裝分隊編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襄西獨立團,任政治指導員,先后參加了石牌戰斗、橫店戰斗、武裝開辟荊南和周家集反掃蕩。1941年初,襄西獨立團編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八團隊并撤離襄西,寧玉庭任新四軍石牌留守處主任。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再次組成一支十余人槍的抗日游擊隊,神出鬼沒地伏擊小股日軍,奇襲敵人據點,奪取槍支、馬匹和軍用物資。1942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調重兵進攻襄西抗日根據地,日軍亦配合掃蕩。襄西黨政軍機關奉命轉移,留少量干部和武裝組成荊南、北山、當陽三個堅持委員會與敵周旋。10月,為加強襄西地區的斗爭,組建中共荊當鐘中心縣委和新四軍襄西支隊,寧玉庭任中心縣委書記兼襄西支隊政治委員。他帶領襄西支隊奔馳于三個堅持點之間,發動群眾,擴大武裝,不斷襲擊日偽軍,并建立了一批基層抗日民主政權,為后來組建新四軍第五師獨立第三十三團和全面恢復襄西抗日根據地創造了良好條件。
1943年3月,國民黨頑軍以450余兵力分三路包圍襄西支隊營地。寧玉庭果斷決定支隊主力撤出轉移,自己帶領50余人與頑周旋。槍聲驚動了附近據點的日軍。日軍糾集近百名騎兵迅速繞到襄西支隊背后夾擊。為掩護部隊突圍,寧玉庭主動將日軍引向自己。經過一番激戰,部隊沖出包圍圈,他卻光榮犧牲。
湯萬益(1914-1943)
湯萬益是福建周寧人,又名湯笫三。家境貧困,17歲就遠離家鄉去當店員。1933年,湯萬益參加紅軍游擊隊。由于作戰勇敢,工作努力,不久即任班長,后任紅軍閩東獨立師第五支隊支隊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1月,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湯萬益任第一營第二連排長。1939年5月,第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名義東進蘇常太地區,湯萬益參加了攻打滸墅關火車站等戰斗,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為營長。11月,江抗西撤,編入新四軍挺進縱隊揮師蘇北,湯萬益繼續任營長。隨后參加了馳援保衛半塔集的戰斗。在半塔集解圍后,率前衛營繼續向西搜索前進,同國民黨軍獨立第六旅遭遇。湯萬益在戰斗中被子彈打穿右眼,堅持指揮直到勝利。由于身負重傷,不得不離隊治療。傷愈后,調任蘇中軍區如西獨立團團長。
1942年冬,湯萬益調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第一大隊大隊長,并于1943年2月隨校渡江南下,到達溧水里佳山地區。3月,日偽對蘇南鎮江地區開始清鄉。國民黨頑固派放棄其對日防務,調集13個團1.5萬余兵力,迂回包圍,東西夾擊,企圖趁機消滅蘇南新四軍主力。新四軍第十六旅和抗大第九分校共5000余人奮起自衛。第一大隊奉命堅守銅山(今溧水縣云鶴鄉)。湯萬益在對敵情作了詳細分析后,決定由大隊政治委員唐昆元率第三中隊守衛銅山右翼陣地,自己率第一中隊守衛銅山左翼陣地,第二中隊置于銅山背后作預備隊。4月12日下午4時許,國民黨軍第五十二、第一九二師各一部沖到銅山腳下,倚仗優勢火力發動猛烈進攻。湯萬益和戰友們依托有利地形,以一當十,奮勇打退頑軍的多次進攻。戰斗持續到黃昏,突然側面響起了槍聲。原來頑軍眼看正面進攻難以取勝,悄悄派出一路人馬,從側面攻上了銅山。湯萬益立即率戰友們反擊,和頑軍展開白刃戰。這時,一顆子彈奪去了湯萬益的生命。
大隊長的犧牲激起戰友們的無比仇恨。大家更加英勇地搏斗,終于將沖上山來的頑軍趕了下去,保住了陣地,為這次反頑戰役的勝利贏得了時間。
鄧振詢(1904-1943)
鄧振詢是江西興國人,字仲銘。1927年在家鄉參加農民暴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興國縣塘石鄉工會委員長,上社區工會委員長,興國縣總工會委員長,江西省職工聯合會執行委員、組織部長、委員長,全國手工業工會委員長,中央執行委員兼勞動人民委員(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長征途中,任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1935年長征到達陜北后,任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勞動部部長。1936年3月,任全國總工會西北辦事處主任。1937年9月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任民政廳廳長兼工業廳廳長。
1937年12月,鄧振詢、李堅貞夫婦從延安到武漢,接著又到南昌,參加新四軍組建工作。1938年1月,鄧振詢任中共江西省委民運部部長,到贛南、閩西、湘贛邊等地組織紅軍游擊隊集中改編。之后到龍巖協助鄧子恢、張鼎丞完成了新四軍第二支隊的組建。
1939年1月,鄧振詢任中共皖南特委書記,建立了新四軍軍部所在的涇縣和南陵、繁昌、青陽等縣的中共組織,組織了抗日青年參加新四軍的擴軍運動。
1940年2月,鄧振詢被派往蘇南,任中共蘇皖區委書記,7月又任江南軍政黨委員會書記。1942年1月至2月,鄧振詢到蘇北參加中共中央華中局擴大會議,在會上作了《關于蘇南工作的報告》。4月回到蘇南,傳達貫徹會議精神,致力于鞏固中心區,擴大游擊區,開辟同情區,縮小敵占區。8月調華中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后任中共中央華中局民運部部長。1942年底,鄧振詢返回蘇南,再任中共蘇皖區委書記。1943年3月成立蘇南行政公署,兼任副主任。
1943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調集13個團的兵力向新四軍駐溧水、溧陽部隊進攻。鄧振詢協助江渭清領導軍民進行自衛反擊。6月,鄧振詢隨部隊撤出溧水,轉移到橫山地區活動。8月3日,在江寧縣馮譚莊宿營,因發現敵情,部隊當晚轉移,在渡秦淮河時,鄧振詢于高橋渡口犧牲。他的遺體安葬在江寧縣竹山。1983年,為紀念鄧振詢犧牲40周年,在竹山建筑了“仲銘亭”,亭內有烈士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