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航空母艦”保家護航五十載——訪新四軍老戰士俞惠如
“航空母艦”保家護航五十載——訪新四軍老戰士俞惠如
作者:蔣琰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6-12 瀏覽次數:7850
她一生撫育了12個子女,以過人的精力操持著大家庭,以無私的母愛將12個孩子培養成人。周總理送她一個“航空母艦”的稱號,毛主席夸獎她是一位“母親英雄”。 她是一個慈愛的母親,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個堅韌的新四軍戰士。
俞惠如出生于安徽省五河縣一個小商人之家,母親只生女不生男,為破“九女星”,給她起名“小九子”,但最終還是生下九個姐妹。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后,俞惠如跟隨學校走上街頭講演,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演抗日救亡的戲,演唱抗日歌曲,這年俞惠如12歲。13歲她當上“五河女子宣傳隊”隊長,14歲當上“戰時工作團”宣傳委員兼“抗日小學”校長,15歲任皖東北三區婦救會主任,16歲入黨,任三區工作委員會委員。從抗日戰爭到抗美援朝,隨部隊南征北戰。之后又任東北軍區幼兒園主任、軍委炮兵司令部直屬政治處干事、副主任,多次被評為“模范工作者”、“三八積極分子”、“五好干部”。
她生育了12個孩子,周恩來總理稱她為“航空母艦”
入伍一個月,俞惠如隨部隊南下蘇北淮海、鹽阜地區,一天走幾十里路,腳上打起血泡。睡覺門板當床,吃的是地瓜干煮白菜。
在俞惠如入伍后的一次歡迎會上,她遇上了任新二旅政委的吳信泉,正是這次初見,展開了他們一輩子的故事。1940年12月22日,兩人結婚,自此,相濡以沫的夫妻攜手走過了52個春秋歲月。
1941年10月28日,俞惠如在老鄉家誕下第一個孩子。孩子難產,一天一夜生不下來。丈夫吳信泉聞訊趕來,從后面將俞惠如攔腰抱起,上下蹲跳。接生婆抓住兩只小腳,硬拉了出來。俞惠如即刻昏死過去。吳信泉立刻給師衛生部打電話,請來了保健科科長曹維禮醫生。醫生給她打了強心針才救活。大女兒出生在陰歷9月9日重陽節,故取名“重陽”。18天后俞惠如便席地而坐,參加旅黨代表大會了。
第二年底,俞惠如在一個老鄉家的廚房地上,生下了大兒子皖湘。1944年5月16日,在吳圩子隨軍醫院生下二女兒“淮陽”,取自她的出生地淮海區泗陽縣。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她于后方醫院生下二兒子“蘇宣”。
1946年初,在通遼、開魯之間的道德營子,土匪的一顆手榴彈在俞惠如住的房子窗前爆炸,將她震倒,右眼負傷。由于彈片殘留在眼內,視力基本喪失,被定為二等乙級殘廢。在以后的50多年里,俞惠如實際上是在用一只眼睛看東西。
11月中旬,部隊強行軍到達余良堡、大平附近,這里是被譽為“死亡之旅”的大沙漠地帶。西北風呼呼的叫,刮起黃沙天昏地暗,睜不開眼,而東西走向的遼河擋住了去路。此時,前有兩個團的敵人阻截,后有一個團的敵人追擊,形勢異常險惡。吳信泉果斷決定:快速淌過河去!隆冬的東北,寒風刺骨,滴水成冰,全旅6000多人,浩浩蕩蕩徒涉冰河,僅有的一只小船,照顧了帶小孩的家屬。
1947年11月10日,俞惠如在齊齊哈爾生下三兒子“皖平”。1949年1月5日,在沈陽生下三女兒“新陽”。1950年7月18日,生下四兒子“平安”,寓意信泉打仗平安歸來,后聽從副軍長譚友林建議,改為“安平”。1952年3月3日“龍抬頭”那天,在遼陽生下五兒子“希平”,正值朝鮮戰爭時期,寓意希望和平。
之后,俞惠如分別在1953年、1954年、1955年和1957年,生下六兒子“小平”、七兒子“十平”、八兒子“利平”和四女兒“利陽”。
1960年夏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舞會上,俞惠如請周恩來總理跳舞。當時正值周總理成功訪問了東南亞七個國家后回國不久,俞惠如和總理邊跳邊聊天,她說:“周總理,你真是了不起,訪問了那么多國家,跑了那么遠的路,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你比孫悟空還厲害呀!”總理笑了:“你也厲害呀,生了12個孩子,是‘航空母艦’呦!”一曲結束后,總理把俞惠如領到毛主席面前,讓她與毛主席跳舞,總理介紹說:“這是12個孩子的母親,我叫她‘航空母艦’!”主席說:“生養12個孩子嗎?不容易呀!是‘航空母艦’,也是母親英雄嘛!”
12個孩子在俞惠如的教導下,都在不同崗位上成了材
俞惠如先后任東北軍區幼兒園主任和炮兵司令部直屬政治處干事,平時工作繁瑣。孩子們都說:“到我家來找媽媽的人比找爸爸的人多?!背3J俏顼垥r剛剛拿起筷子,人就來了,中午經常睡不成午覺。晚上來的人就更多了,有時一晚上來三批人。
周末,俞惠如會多睡一會兒。孩子們起得早,他們走路輕輕地,說話也小聲,生怕吵醒母親。吃飯時,父母沒上桌,誰也不會動筷子。切西瓜總是給父母兩塊最大的,抹奶油面包也總是父母的涂得最多。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媽媽最重要。
皖湘參加八一足球隊,第一個月的津貼全給了俞惠如;重陽在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上大學,第一個月的津貼全數寄給了俞惠如——12個孩子都這么做?!爱斘沂盏竭@份錢,我做母親的心是暖和的,我為我的孩子們感到驕傲。”
1960年至1962年,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糧食嚴重不足。俞惠如家半大的男孩子多,都在長身體,飯量比大人都大。為了讓孩子吃飽飯,俞惠如絞盡腦汁。
她吩咐警衛員每天早早地去菜站等運送白菜的車卸車,撿些丟棄的白菜葉子,拿回家后,重陽、淮陽帶著弟弟妹妹們把白菜葉摘洗干凈,交給炊事員摻在玉米面里蒸窩頭。俞惠如還找出家里所有的玻璃瓶子,養上小球藻,長滿后撈出來,加在玉米面中,按當時的說法,小球藻里有很高的蛋白含量,可以代替糧食。冬天,俞惠如被診斷得了浮腫病,按規定有浮腫病的人每月可以供應二斤黃豆。俞惠如將黃豆買回來,讓炊事員煮一煮或炒一炒,分給孩子們吃。
雖然吃不飽肚子,孩子們卻很懂事。吃飯時按人分配,分多少吃多少,從不爭不搶。十平六七歲,吃飯時他用一雙筷子不停地將稀飯里的米粒往嘴里扒,當碗里只剩下米湯時,將米湯幾口喝下去,放下筷子就走。俞惠如和吳信泉總要將碗里的飯扒出一半給小的孩子,十平搖著頭說:“不要?!笨粗屓诵奶邸?/span>
許多人問俞惠如:“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的孩子為什么這么懂事?”這和俞惠如家的傳統有關:大的管小的,小的聽大的。這種管理和服從的關系不是強制的,而是在友愛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從弟弟妹妹生下來起,哥哥姐姐都是爭著、搶著、偷著去抱、去逗、去喂奶、喂飯、洗臉、穿衣服,轟都轟不走。俞惠如也注意維護大的威信,很少在小的面前訓斥大的。
夫妻攜手并進半個世紀,彼此不離不棄,平淡卻不平凡
“文革”初期,有人給全國婦聯寫了一封匿名信,反映某首長夫人一些生活方面太講究,俞惠如被懷疑是寫這封信的人,于是被列為司令部的批斗重點,大字報批,直政處開會批,參謀長親自主持司令部開會批。
1977年11月9日至11日,全院繼續開批判“炮兵小幫派”大會,俞惠如晚上心臟病發作,帶病參加。11日上午,俞惠如感到胸悶憋氣,實在堅持不住,便含了一片硝酸甘油,閉眼想迷糊一會兒,突然聽到發言中說:“俞惠如通風報信,是‘小幫派’!”俞惠如氣得心里顫抖,又含了兩片硝酸甘油,站到臺上去。這時三片藥卡在她嗓子里,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不得不借口水把藥咽下去。主持會的副司令,讓俞惠如坐下來講。剛坐下來,就聽見臺下大呼“站起來!站起來!”俞惠如還沒來得及講話,就被突然沖上來的幾個造反派圍攻。
精神折磨、病痛和信泉頻繁發作的嚴重心臟病,壓得俞惠如喘不過氣來。俞惠如一個人獨自坐在辦公桌前,大哭了一場。信泉緊緊地拉著她的手說:“惠如,你是受我的牽連。我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我們都問心無愧,要經得起黨的考驗……”
1990年是吳信泉和俞惠如金婚50周年。古語說:“年輕夫妻老來伴”,俞惠如和吳信泉這輩子“夫唱婦隨”,到老了更是形影不離。年輕時,丈夫心疼妻子生孩子多,戰爭年代沒吃沒喝,吃了不少苦,在生活上體貼她。知道她有流鼻血的毛病,特意采些止血草,將草在手心里搓一搓,塞進她鼻子里,然后用手指揉一揉,血就止住了。妻子則心疼丈夫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經常犯頭痛和眼疾,想辦法買人參熬湯給他喝。晚年吳信泉又忍受心臟病的煎熬,完成那么多的工作,俞惠如細心地安排他的衣食住行。
他們一直住在一個屋,同一張床,同一床被,晚上聽著彼此的呼吸聲睡覺,丈夫有輕微的不適俞惠如都能知道。每天午睡和晚上睡下后,俞惠如都用風油精給吳信泉按摩頭部、頸部和腳心。到后來吳信泉病重,不能看電視,也不想聽收音機,俞惠如就每天給他唱歌,唱京戲、黃梅戲。每次唱完歌,吳信泉都微笑著說:“再來一個?!?/span>
如今丈夫已逝世多年,但俞惠如的晚年并不孤獨,除了有很多人關心她之外,在她心中,丈夫依然陪伴著自己。她的床上仍然擺放著他的枕頭,她的牙缸里仍然放著兩只牙刷,紅的是自己的,藍的是他的,凡是他愛吃的糖果、水果,遺像前都放上一份。雖然時空將他們隔開,但它隔不斷夫妻的心,他們的心是永遠連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