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永遠懷念一氓老人
永遠懷念一氓老人
作者:徐忠寧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7-03 瀏覽次數:7826
1990年12月4日,李一氓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李老的一生,高風亮節,有口皆碑,我以崇敬的心情,記敘片斷往事,以志深切懷念。
李一氓
1990年12月4日,李一氓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李老離開我們,不覺整整20年了,但他對我的教誨猶在耳際縈回,他的音容笑貌使我難以忘懷。李老的一生,高風亮節,有口皆碑,我以崇敬的心情,記敘片斷往事,以志深切懷念。
李老生前常說:“我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年,喝了這個地方的水,吃了這個地方的糧食。我也和這個地方的廣大農民群眾共過命運。當然我還記得那些村莊、道路、田野、河流,更記得那些淳樸而勇敢的人民。”深情的言語,充分表達了李老對淮陰人民的感情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血與火中鑄就的。1985年6月,我受淮陰市政府的委派,帶著淮陰千百萬人民對李老的良好祝愿,前往北京到李老身邊工作。
記得那天中午,我走進李老的家門,正要午休的李老聽說我的到來,立刻從臥室出來,顯得和藹可親,步伐穩健,完全看不出是80多歲高齡的老者,還有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顯示出驚人的毅力和智慧。在那簡樸的會客室里,他同夫人王儀和顏悅色地詢問了一些淮陰的發展情況后,同我談起了家常,并謙虛地說:“我已老朽,以后有許多日常生活瑣事都得麻煩你了。”然后就關照我們休息,以消除旅途的疲勞。他親切的話語中,讓我深感在他身邊工作是莫大的幸事、樂事,同時我也倍感任務艱巨,必當盡心盡力。自此,我在李老身邊工作了五年,耳濡目染,受益良多,終生難忘。
在李老身邊工作,常聽到他和夫人王儀講述當年在淮陰的故事。李老是1942年3月到淮陰的,任淮海區行署主任,中共淮海區委副書記;王老任機關黨總支書記。那年淮海區正鬧春荒,抗戰又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李老和王老都在各自的單位工作,常常好幾月也見不上一面。當時的生活相當艱苦,吃的都是玉米糊、山芋干,有的山芋干還是發霉的,李老的兩個女兒就是在這時相繼出生的。二女兒叫蘇蘇,當時寄養在泗陽縣穿城區倪大莊一個姓陸的小學教師家里,有一段時間淮海行署就駐在倪大莊附近,可李老卻從來沒去看過二女兒。陸老師便問王老:“李主任為什么不來看蘇蘇?”王老說:“老李講,這兵荒馬亂的年月,多少老百姓丟兒棄女,我們的孩子能這樣就不錯了。再說老李工作忙,哪有工夫看孩子”。
三女兒出生在泗陽眾興鎮的一個老鄉家里,所以就叫李眾興。她出生不久,李老因公到眾興鎮,可當他聽取當地領導同志的工作匯報后便騎馬走了,也沒有去看他夫人和孩子。
李老平易近人,初次接觸的人感到他很嚴肅,但是接觸后就感覺很和善,重感情。1986年冬,淮陰黨史工委在京舉辦原在淮海區工作過的老同志座談會。在會議照相合影時,各位老同志互相謙讓不肯落座,李老既風趣又實事求是地說:“開辟淮海區,金明、楊純同志是功臣,局面是他們打開的,應該讓他們先坐。我去得晚,坐在邊上好了。”于是我也站在李老旁邊留下這美好的瞬間。每當我看到這張珍貴的照片,就想起了李老那種謙虛大度、不計名利的高尚品德,一股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有一年李老二女兒蘇蘇的奶媽去世,李老得知后,他親擬文稿,要我及時轉發唁電,他夫婦倆還寄去錢物以表哀悼。雖事隔40余年,這份情意仍在。
李老對淮陰有著特殊的情感。李老總是關注著淮陰一點一滴的信息,每當在報紙、新聞媒體看到或聽到有關淮陰的報道,他總是神情關注。1985年的初冬,淮陰市市長徐燕等前往北京,邀請在淮工作過的老同志對如何發展淮陰經濟出謀劃策,李老和夫人王儀應邀出席,和大家廣泛交談,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老談話時十份認真,語重心長。
李老晚年書法日臻上乘,墨寶殊不易得。很多國內外朋友向他求字,他常有婉拒;但凡淮陰有人請李老題字,他卻總是盡可能給予滿足。淮陰市共青團開展的“恩來讀書活動”,他親自題寫了“讀有用的書,讀立志前進的書,讀發奮圖強的書”條幅。1987年冬天,淮陰文藝界舉辦“周恩來故鄉赴京攝影、美術、書法展”,李老聞訊,十分高興地提筆揮毫,為淮陰書畫展題字。
李老身為中顧委常委,又是知識淵博的文化名人,雖然年歲已高,社會活動依然繁忙。為了減少工作外不必要的干擾,組織上要在他家門口設立警衛班。李老知道后說:“這樣要牽涉好多問題,既要為警衛戰士要房,同時又讓探訪者遭到問詢,無形中便會產生出隔膜,我也是個老百姓,就不要設立警衛了。”一樁樁小事體現了李老的高尚品德。
李老對不正之風深惡痛絕,即使是一些所謂禮節性的小事也不放過。每次給地方題字,他們到北京李老家探望時,總會帶一些地方土特產以表謝意,李老卻總是婉言謝絕。有些外地同志在李老關懷下,一些老大難問題得到解決,亦出于感激之情,捎帶一些工藝品做禮品,李老見后也很不高興,或原物奉還,或作價付款。
李老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經常教育他們要和普通群眾一樣按照規章制度辦事,不能有絲毫特殊,更不能用他的名義去謀取私利,保持了一個老共產黨人的優良品德。李老的女兒李眾興要調動工作,以李老的地位名望,只要打聲招呼,就能綠燈放行,但他就是沒有這樣做。時隔幾年,他的女兒靠自己的真才實學,終得如愿。他的大女兒當年寄養在浙江鄉下,新中國建立后才找回來,如今依然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
李老對身邊工作人員,無論工作、學習、生活都關懷備至,嚴格要求,發現問題及時批評教育,決不遷就。有一次我給李老整理一些書籍,準備寄給老家彭縣圖書館,我無意中把李老有用的一本書也給寄走了。李老批評了我,并對我說:“以后對待每一件事都要認真仔細,不能出絲毫差錯,年輕人要多學一點知識,以后都會有用到之處。”中聯部舉辦職工夜校,李老鼓勵我去參加學習,并且為我創造有利條件。每當我學習日,李老和他夫人王老便早早催我吃完飯去上課。由于李老的關懷和支持,我順利完成了夜職大的學業。
1990年初,李老為我考慮終身大事,他說:“你現在年齡大了,在我身邊工作不能耽誤你的婚姻問題。”李老親自給淮陰市委寫信說明我在京的情況,并給予工作肯定,同時要求市委再換一名同志來京。李老對我方方面面的事都考慮得很周到,我內心非常感動。
同李老的幾年接觸中,我深深體會到,李老是一個好導師、好前輩,他給我的教誨、鼓勵、幫助很多很多,但是我距離他對我的期望差得太遠太遠。
李老的故去使我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長輩、可敬的師長。然而,他還是回來了,他的骨灰撒在淮陰平原,撒在淮陰這塊深沉凝重的土地上,他要守護著和他一同戰斗過、生活過的淮陰人民。從此他與如今淮安(原淮陰)這塊土地、淮安人民朝夕相依。
敬愛的李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那顆水晶般純潔、正直、樸實的心,那種始終把自己視為一個平民百姓,沒有一點官氣,不搞任何特權,真正一心為民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間,我將終生懷念他!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