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嘹亮軍歌唱出雄壯軍威
嘹亮軍歌唱出雄壯軍威
作者:吳志菲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7-07 瀏覽次數:7825
十九歲的鄭律成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善戰的隊伍,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絕不屈服,永遠抵抗,
直把那日寇驅除國境,
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抗戰的歌聲多么嘹亮。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敵人的后方。
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華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崗!
細心的人會發現,這歌詞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有些相似。其實,她是《八路軍進行曲》的原版歌詞。當年,這首歌傳遍長城內外,鼓舞著八路軍健兒奮勇殺敵。
作曲家與詩人因抗日走到一起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以詩化的語言和特色的旋律表達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精神及價值追求和思想情感,成為人民軍隊的“音樂形象”,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壯大軍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曲作者鄭律成卻不是出生在中國,而是來自南朝鮮。
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標志著全面抗戰的開始,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表了堅定的抗戰宣言。一時間,全國人民心向延安,大批國統區愛國青年和進步學生,跋山涉水奔赴延安。在浩浩蕩蕩的人流中,有一位身背小提琴和曼陀鈴的清瘦青年尤為引人注目。他的臉上洋溢著激動和喜悅,身上還帶著燙金封皮的《世界名曲集》,這個青年就是出生在朝鮮南部(今韓國)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一個貧苦家庭的鄭律成。這一年,他才23歲。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他因酷愛音樂,改名律成。他尚未來到人世,朝鮮半島已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他的父親鄭海業是個愛國者,支持兒子們參加抗日救國斗爭。鄭律成的三個哥哥都參加了朝鮮和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并在革命斗爭中獻出了生命。
1937年秋,原本可以去意大利深造的鄭律成,卻像許多中國的進步青年一樣,出現在延安的隊伍中。他先被安排進了陜北公學學習,后又轉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邊區抗日軍民熱情四溢的生活、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激發了鄭律成的創作熱情。一天,延安城里召開大會,鄭律成對魯藝文學系的女詩人莫耶說:“寫個歌頌延安的歌詞吧!”莫耶早就被火熱的生活所感染,連夜寫出了《歌頌延安》(后改名《延安頌》)。鄭律成讀完后,興奮地說:“我去譜!”沒過幾天,在一個有毛澤東等領導出席的晚會上,魯藝的女歌唱家唐榮枚唱起了鄭律成作曲的這首歌,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毛澤東也連連點頭稱道。以后,鄭律成的勁頭更足了,又一鼓作氣譜寫了《延水謠》《生產謠》等歌曲。
一首歌曲要想廣為流傳,好的曲調和歌詞二者缺一不可。鄭律成長于作曲,自然渴望遇到一個與自己有著同樣激情的詞作者。不久,機會終于來了。1938年8月,一直在晉綏軍區從事宣傳工作的公木來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公木,1910年6月出生在直隸省束鹿縣(今河北省辛集市)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原名張永年,又名張松如,“公木”由“松”拆解而來。抗戰爆發后,公木決定攜筆從戎。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林伯渠介紹,他赴山西參加了晉綏軍區的抗戰,成了一名八路軍戰士。
在抗大學習期間,公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大未畢業,他就被調至抗大文工團專職寫歌詞。在延安,他的創作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詩人火熱的抗日激情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這年底,鄭律成被調入抗大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
1939年1月的一天,著名的大鼓演唱家呂班領來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一進窯洞就喊公木的綽號:“博士,給你介紹一位戰友,咱們抗大的音樂指導鄭律成。你們倆一個寫詩,一個寫曲兒,正好可以配成一對兒。”
窯洞里誕生的紅色戰歌
從此,一個作曲家,一個詩人,成為抗大政治部宣傳科的同事,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奮斗目標,彼此成為了好友。
1939年四五月間,鄭律成聽說了從晉西游擊區來延安醫治跌傷的詩人光未然與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合作寫了一部《黃河大合唱》的消息,向公木提出搞個《八路軍大合唱》,約公木寫詞。
1939年7月,在主持抗大工作的副校長羅瑞卿的率領下,抗大數千名教職員工奔赴華北敵后辦學,政治部只留下了公木和鄭律成。這對絕佳搭檔于是趁這段時間開始《八路軍大合唱》的創作。公木坐在昏暗的窯洞里構思。詩人的思緒飛越到前方,曾經經歷過的戰地生活歷歷在目,想像沖破時空,詩情迸發,文思泉涌。在不到一周時間,公木創作了七首歌詞:《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炮兵歌》《騎兵歌》《沖鋒歌》《軍民一家》,加上原來的《子夜崗兵頌》一共八首。
公木不是科班出生,作詞常常聽鄭律成的意見。鄭律成設想《騎兵歌》中有馬蹄嗒嗒前進的腳步聲,《炮兵歌》有轟隆隆震天響的氣勢,《八路軍進行曲》則要長短相間、寓整于散、韻律和諧、節奏響亮,中間還要并排安插上三四個字的短句。諸如此類,公木都依照鄭律成的要求完成。
創作《八路軍軍歌》歌詞時,公木浮想聯翩,紅軍長征與抗日游擊戰等鏡頭一幕幕回放在他腦海。倏地,平型關的場景闖入腦際。公木心想: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第一仗,也是戰斗最慘烈、戰果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一次重要戰斗,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信。隨后,公木一氣呵成,寫就《八路軍軍歌》歌詞。“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這兩句響亮的歌詞被他寫入其中。
經過一番嘔心瀝血的琢磨,9月初,《八路軍大合唱》全部編曲始告完成。這部大合唱從多個側面塑造了八路軍將士的英雄形象,堪稱中國音樂史上一部表現人民軍隊戰斗生活的優秀作品。
長了翅膀的“大合唱”唱響根據地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八路軍進行曲》的歌詞內容充分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把人民子弟兵驅逐日寇、收復失地,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革命精神和一往無前的戰斗作風,用凝煉集中、鏗鏘有力、熱情奔放的語言表現出來。而整個曲調與之配合得天衣無縫。鄭律成在音調上吸收了進軍號角的特點,嘹亮而剛勁,帶有一往無前的戰斗氣魄;在音樂進行上連續呈向上跳進的趨勢,充滿了陽剛之氣;在節奏上連續使用切分音,突出了音樂的沖擊力和雷霆萬鈞的氣勢。通篇詞曲渾然一體,氣勢磅礴,形象地刻畫了人民軍隊堅定自信、英勇豪邁、無堅不摧的革命氣概,讓人震撼,催人奮進!
1939年冬天,《八路軍大合唱》由魯藝音樂系油印成冊,并由鄭律成親自指揮,在中央大禮堂進行專場演奏,公木也被邀參加。不久,《八路軍大合唱》像長了翅膀,從延安的山山嶺嶺很快傳到了各抗日根據地。
1940年5月,總政治部宣傳部長蕭向榮把這兩個年輕人請到文化溝青年食堂,吃了頓延安的美味佳肴,為《八路軍大合唱》的成功向他們祝賀并敬酒,祝他們今后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1942年4月末的一天,一封粉紅色的油印請柬,靜靜地躺在公木的書桌上——“為著交換對于目前文藝運動各方面的意見起見,特定于5月2日下午1時半在楊家嶺辦公廳樓下會議室內開座談會,敬希屆時出席為盼。”原來是毛澤東主席與中宣部代理部長凱豐聯署的請柬。
5月2日,公木挽起褲腿,淌過延河,興沖沖地前往中共中央辦公廳報到,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公木看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正在一一與前來參加會議的代表們親切握手。毛澤東當時并不認識公木,站在毛澤東身邊的魯藝副院長周揚向他介紹說:“這是公木,《八路軍大合唱》的詞作者。”毛澤東微笑著緊緊地握著公木的手說:“你寫得好啊,寫兵好,唱兵好,演兵好!希望你以后多寫一些反映兵的作品。”毛澤東的話,給了公木莫大的鼓舞。
《八路軍進行曲》不僅在各抗日根據地唱得響亮,甚至在抗戰后期連國民黨的部隊也愛唱。著名的抗日將領、國民黨陸軍上將孫立人就特別喜歡“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這支進行曲,并讓軍中教唱。到后來聽說這支歌成了《解放軍進行曲》,才不唱了。
晚年公木
歌詞變動折射時代風云
如果說,中國新軍歌的創作以《義勇軍進行曲》為標志,那么,《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的誕生,則是中國新軍歌創作的第一個高潮,在中國音樂史上聳立起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在延安的朝鮮同志,終于盼望到能夠回到祖國懷抱。鄭律成思鄉心切,全體朝鮮同志在離開延安前在羅家坪合影留念后,他便與夫人丁雪松帶著兩歲多的女兒鄭小提,隨大隊人馬風塵仆仆奔向祖國。
抗戰勝利后,民族戰爭轉變為人民解放戰爭,八路軍的番號撤銷。1946年,《八路軍進行曲》這首見證了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著名進行曲更名為《解放軍進行曲》。不管是八路軍還是解放軍,都是人民軍隊,性質依舊,為人民解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主題思想沒變,反映軍人高昂進取的主調也沒變,因此只是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把原歌詞中的“善戰的隊伍”、“永遠抵抗”、“直把那日寇驅除國境”、“抗戰”、“日寇”、“華北的原野”等少數詞句作了相應的修改。軍歌壯軍威,改名后的《解放軍進行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緊隨著人民軍隊進軍的步伐,響震河山。人民解放軍高唱著她進行了三大戰役,高唱著它百萬雄師過大江,高唱著它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其實,在不同年代歌詞多處稍有變化。1939年原始歌詞版本里“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一句,在1949年的版本中變成為“全中國人民徹底解放”;在1964年拍攝的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攻入上海的解放軍戰士脫口唱出的是“勝利的旗幟高高飄揚”,現在人們熟知的軍歌版本則為“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最初手稿末句為“向華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崗”,1949年版本則為“爭取民主自由,爭取民族解放”,但如今的歌詞是“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1988年7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軍委決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正式將《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其歌詞也最終確定為:“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人民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斗,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不久鄭律成又回到了中國,隨即加入了中國國籍,定居北京,繼續從事音樂創作。1976年12月,鄭律成突發腦溢血,與世長辭。鄭律成走了,他的軍歌,他的作品,永遠嘹亮!
1989年8月2日,公木以及鄭律成的夫人丁雪松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嘉獎。兩位老人分別從時任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上將手里,莊重地接過了特地為他們制作的、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譜的紀念牌。
1998年10月,公木因病不治。他的墓碑上甚至沒有生卒年月,但工整地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原始歌詞。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這一年,國際主義戰士鄭律成被評選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100位英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