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革命伉儷的烽火抗戰路
革命伉儷的烽火抗戰路
作者:束華靜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2014年第4期 日期:2014-07-09 瀏覽次數:7840
寒冬臘月,昆明街頭還吹著陣陣和煦的風,在醫院病房淡淡的來蘇水味中,我見到了我的采訪對象蘇音老人。老人滿頭白發掩不住當年的英姿,雖然她躺在病床上不能講話,但和她握手時還是感受到了她強健的心。聽著老人兒子林飛的介紹,我心中更是欽佩不已,蘇音和她已故的老伴林亮不愧為忠誠的革命志士。
林亮(左)、蘇音著藏族服裝合影
與此同時,作為清華大學進步學生的林亮也在積極地參與學潮。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以千計的大中學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街頭,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21歲的林亮走在同學中間不停地揮舞著雙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反對華北自治!”
“一二·九”學生運動后,蘇音女工夜校的老師陳克寒、齊速等參加了職業界救國會或國難社,學生中的積極分子則參加了婦女界救國會,蘇音是夜校婦女界救國會十人團的代表。她積極參加抗日宣傳,走上街頭演說、演出和唱歌,沒過多久就在鄭山尊介紹下參加了上海業余歌詠團。業余歌詠團的活動由呂驥主持,經常有冼星海、何士德、賀綠汀等音樂家參加活動。
盧溝橋事變后不久,淞滬抗戰打響。在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的同時,上海社會各界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愛國運動,其中就包括一群年齡多在十五六歲的孩子,蘇音是其中的一份子。誕生于炮火硝煙中的“孩子劇團”成立之初僅有22人。年齡最大的張鶯16歲,最小的吳培尼才9歲。干事長吳莆生也不過19歲。雖然只是一群孩子,“孩子劇團”卻有著嚴明的紀律和完善的組織。在“孩子劇團”的成立宣言中有這樣一段:“我們知道不能上前線去和鬼子拼,不能做大人做的事情。我們只有以我們所有的力量,團結起來,以過去所愛好的工作來為國家服務,為民族盡力。我們愿意永遠演戲,愿意上前線去演,也愿意到受難的同胞里演。”如果說前線將士用血肉構筑中國長城的話,“孩子劇團”就是用表演和歌聲來為抗戰出力。
蘇音和大家一起到處演說和歌唱《義勇軍進行曲》《救亡進行曲》和《誰說我們年紀小》,還上演了話劇《捉漢奸》和《放下你的鞭子》。演出中隨著劇情的發展,時常有觀眾跟著劇情大喊口號,并且逐漸圍攏上去,假如不是別人攔阻,他們都會自動融入到戲里去。
蘇音在《回憶錄》中說:“現在的人聽到孩子劇團,也許難以理解,這么小的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有志氣,有理想,有能力。其實,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在小小年紀,已經歷了許多坎坷。我也不例外,我參加孩子劇團時才16歲,但那之前已經在女工夜校接受過革命的啟蒙教育,正是女工夜校的經歷決定了我人生的信念,使我永生難忘!”
1984 年鄧穎超(前排左六)接見孩子劇團團員(前排右四為蘇音)
1937年林亮從清華校園畢業時,已經參加了黨領導的“犧盟會”。是年秋,林亮開始在開封北倉女中任教,10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把課堂作為宣傳黨的抗日救國思想的講壇,頗受學生的歡迎。同年冬林亮組織開封師范、開封高中、北倉女中、開封女中的一些進步學生,組建了“光明話劇團”,他任團長,由中共河南省委直接領導。該劇團在豫東、豫中、豫南的20多個縣宣傳抗日救亡運動,在河南產生了很大影響。
從1938年10月到1939年4月,林亮受黨的指派,在汝南國民黨專署當秘書,黨給予他的主要任務是動員專員張振江抗日。林亮經常向張振江談論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的問題,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和竹溝新四軍的情況。林亮還為張振江編輯了一個名為《民則》的刊物進行抗日宣傳,并多次向新四軍竹溝留守處和在竹溝的河南省委有關領導同志陳少敏、王恩久、王盛榮等匯報有關國民黨汝南專署的情況,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很好地完成了黨交予的任務。
自1938年冬到1939年冬,豫東地區有一支地方武裝叫西華抗日自衛軍,我黨想將其編入新四軍。黨組織派林亮打入這支軍隊,經過深入細致地工作,最終林亮將整支部隊拉到新四軍彭雪楓六支隊。當部隊到達渦陽北郊新興集彭雪楓部駐地時,六支隊開了萬人歡迎大會。彭雪楓師長得知林亮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時,將他留在師政治部做秘書,后又任直屬隊總支書記,從此開始了他在新四軍的生涯。
1944年,林亮和蘇音在皖東北的邳睢銅地區結為夫婦。
當時祖國大陸除西藏地區外已全部解放,進軍西藏,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偉大任務。經過半年的準備,他們出發了。臨行前,蘇音將孩子寄托在托兒所就匆匆離去。
7月15日,他們在昌都組建了進藏先遣部隊。這支約500人的先遣部隊與阿沛同行,于9月9日勝利到達拉薩。10月上旬,內部宣布中共拉薩市委成立,市委委員僅三人:林亮、楊振凡、蘇音。林亮為拉薩市委第一任書記,楊振凡任市公安局局長,蘇音任市委組織部部長。
毛主席在“十七條協議”剛簽訂后,就指示張國華:“你們在西藏考慮任命問題,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的問題這兩件事,一切工作必須慎重穩進。我們要用一切努力和適當辦法,爭取達賴及其上層集團的大多數,達到不流血在多年內逐步改革西藏經濟政治的目的。”
因而,他們進駐拉薩后的首要任務,是大力宣傳和堅持貫徹執行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工作切入點首先是積極而穩妥地廣泛發動群眾,在藏族群眾中樹立進藏部隊的良好形象,進而采取各種形式開展爭取上層的統戰工作。
拉薩市委還大力開展團結教育貴族子女的工作,不時邀請貴族子女到市委與機關干部一起開茶話會、聯歡會,在愉快活躍的氛圍中,向他們宣傳“十七條協議”及黨的有關西藏問題的方針政策,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增進相互了解,建立友誼。市委還與共青團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區婦聯等配合,建立了拉薩市愛國青年文化聯誼會,參加的人員由開始的上層幾十人,發展到社會中上層的好幾百人。
到達拉薩后他們聽說西藏的酷刑駭人聽聞,剁手、剁腳甚至剝人皮都是常有的事,奴隸主鞭撻奴隸司空見慣。于是拉薩市委決心采取“民貸”的方式,用銀元換取“差巴”(農奴)和“堆窮”(平民小戶)的自由。
一次蘇音在回市委的路上途徑朗子廈,看見人們在圍觀什么,她擠進去一看驚呆了。大門口臺階下,趴著一位20多歲的藏族姑娘,全身被綁動彈不得,身邊兩個手執皮鞭的衙役,聽著臺階上一位官吏的命令,不緊不慢地抽打著那位姑娘。蘇音站在一旁義憤填膺,卻不能插手,只能憤憤離去。回到家中,蘇音難受得吃不下飯,更加堅定了要推行“民貸”。
經過拉薩市委的努力,上中層人士開始逐漸接受銀元與“差巴”等同的概念,使得藏族的農奴制有所改善。
林亮、蘇音之子林飛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