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多彩軍營 > 使命與開拓——南京軍區司令部農副業基地發展紀事
使命與開拓——南京軍區司令部農副業基地發展紀事
作者:陳冠豪 周小明 王正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2014年第5期 日期:2014-07-23 瀏覽次數:7912
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輝煌壯舉;然而,就是這些身著軍裝的青年軍人,肩負著為軍區機關和部隊農副產品供應的服務保障重任。他們把寶貴的青春年華、信念理想、智慧力量,同稻菽、果蔬、花卉、魚蝦緊緊地凝結在一起,不斷開拓進取,收獲著一個又一個春華秋實。
早春二月,乍暖還寒。我們來到位于南京市郊西村、馬鞍山市丹陽湖兩地的軍區司令部農副業基地采訪。
走進基地辦公樓的榮譽室,頓感眼前一亮,上百塊排列整齊的金色獎牌,熠熠生輝。僅2010年以來,就有南京軍區司令部直屬黨委表彰的“先進黨委”,南京軍區司令部授予的“管理教育先進單位”,解放軍四總部頒發的“全軍先進農副業基地”等等。一塊塊獎牌,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基地蓬勃發展的往事和夢想。
轉變觀念,走生態型農副業生產新路
這個基地上世紀80年代曾是軍區老先進單位,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逐漸落伍,到了90年代后期,一度陷入低谷,單一的糧食種植和養殖根本無法使基地擺脫困境。司令部管理局針對基地在經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提出要在做好服務保障的基礎上,從兩個農場所在地域生態建設規劃中捕捉基地發展的潛在機遇。新組建的基地黨委按照上級指示,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決定走生態型農副業生產的新路,確立了“以高效環保養殖為支撐,以生態種養為目標,以科技手段為牽引,以軍民共同獲益為特點”的建設思路,制定了《農副業基地發展五年規劃》。
基地黨委從實際出發,由單純依靠自身力量向借助社會力量發展轉變。經過調整改革,西村養殖場的編制兵員已不到10人,人員少任務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攸h委統籌利用軍內外兩個資源,招聘當地有豐富養殖經驗的農民和聘請有專業特長的退役士官回場工作;對部分資金需求大、風險高、技術含量高的特種養殖項目,實行軍地聯合;對部分閑置庫房,與有關單位合作搞倉儲物流。
面對大發展的機遇,基地黨委“一班人”撲下身子,帶領干部戰士真抓實干。在建設西村養殖場的過程中,干部戰士基本上是從年頭干到年尾,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隊長郭占立負責現場協調,天天蹲在工地上。老戰士李長友11月底就辦理了退伍手續,直到春節后他才退伍回家。副業隊班長徐西源入伍近10年,先后從事農機操作、淡水養殖和大米加工等業務,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2012年被評為軍區優秀種養能手并榮立三等功,2013年又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幾年來,基地黨委一班人帶領干部戰士勵精圖治,真抓實干,先后在西村養殖場建起了垂釣養殖、倉儲加工和合作開發生產三個功能區。在丹陽湖場區建起了綠色蔬菜、螃蟹養殖、優質大米、優質畜禽四個基地,改變了之前單一的生產結構,逐步形成了生態、循環的綠色經濟,供應能力和經濟效益有了明顯提高,實現了年效益遞增10%的目標。
“科技引智,因地制宜,走科學發展的路子是我們不斷滿足保障需求的法寶?!被刂魅侮愔拘圩院赖啬贸鲛r副業基地的新舊照片向筆者對比,直觀的視覺沖擊,著實讓人感到了這里的巨變。“近年來,市場畜禽疫情和食品安全威脅日益突出,而首長機關的保障需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官兵吃飽、吃好、吃出戰斗力,是我們黨委日思夜想的一件大事?!睆?/span>2010年開始,基地黨委加大科技投入,向科技要效益,在提高保障質量上下功夫。
科技引智,他們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采取多種途徑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通過走出去參觀、送出去代培、請進來授課等方法,使全體干部和大部分生產骨干接受過各類專業技術院校的培訓學習,并取得了大專以上文憑,提高了官兵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第二步是運用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他們先后引進了銀玉—2084、香粳99—8、南粳46號等優良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每年水稻單產基本穩定在1200-1300斤左右。他們通過對耕地質量保護、嚴格化肥農藥使用、優化品種選擇、嚴格加工程序等生產環節的控制,實現生產過程無公害化。第三步是因地制宜優化改進生產模式。如養殖場為解決夏季高溫
雞產蛋率下降的問題,采用水簾降溫技術,使產蛋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引進發酵床養豬等先進生態養殖技術,既環保、節約,豬肉品質也得到進一步優化。
基地運用科技力量,不斷滿足首長機關對農副產品花色品種、質量等方面的要求,提升服務保障質量。他們在原有米、魚、蛋、肉供應的基礎上,增加螃蟹、蔬菜、特禽等30多個品種。近三年,基地供應軍區機關和部隊優質大米150萬斤、魚5萬斤、蛋3 萬斤,累計上交生產收益1430萬元;免費提供價值約100余萬元的大米、肉鴿、草雞蛋、草雞、螃蟹、甲魚、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未發生所供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科技種養,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產量、質量上的變化,工作環境和以前比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養殖隊隊長郭占立非要讓筆者到他們養殖隊去看看。我們在現場看到,他們采用發酵床養豬法這種先進的生態養殖技術,引進生長快、周期短的優良品種,畜便通過益生菌技術處理,發酵形成高效有機肥,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臭氣熏天的工作環境。
近幾年,部隊農副業生產人少任務重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增產增效。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該基地緊緊依托社會力量,做好軍民融合式發展生產。
駐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非常重視基地科技興農工作,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制定了長期合作計劃,為基地的農副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農忙季節,地方政府組織機械化專業隊伍,幫助基地全程實施機械插播、收割,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農業部門派出專家常住基地進行農業技術咨詢與指導,及時提供病蟲害預報信息。地方血防部門為保護官兵身體健康,每年定期對基地官兵進行血吸蟲病體檢。
“軍民融合不是‘單向支持’,在互惠互利中追求效益最大化,這樣的融合之路才能越走越寬?!被仡欈r副業基地建設的經歷,基地幾位領導感慨萬千。為了增加“菜籃子”花色品種,基地準備配套建設一個螃蟹養殖中心,但由于缺少資金,且養殖難度大,風險高,遲遲未能動工。駐地當涂縣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后,積極搭橋基地與地方誠信可靠的一家經濟實體合作生產,基地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這家經濟實體出資金、出人力、出技術,合作建設螃蟹養殖中心。當年籌建,當年就喜獲豐收,實現了雙贏。
從上世紀60年代始,基地官兵與當地農民一起開墾拓荒,圍湖造田。50余年的風雨同舟,相互扶持,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近年來,基地減員整編,積極將自身發展融合到駐地經濟圈,與駐地農戶結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引進部分農工參與基地生產。他們除了給農戶提供必要的生產扶持資金外,還在選種、施藥、播種和機械收割等方面給予技術指導,發揮機械、技術、信息、資源優勢,積極在科技興農上做貢獻、求作為。駐地農民在部隊的幫扶下,依靠科技致富,大力發展水稻、小麥種植和水產養殖業,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為調整駐地農戶產業結構,基地的農技人員堅持到田間地頭,為承包戶和當地農民普及科學種植、養殖知識,指導農戶如何施肥、怎樣除蟲。前年春耕時節,湖區大量秧苗出現了蟲蛀現象,眼看春種就要受到影響,早稻可能減產歉收。發現情況后,基地當天就派車到江蘇農科院請來三名專家會診,很快找到了防治辦法,及時采取了補救措施,確保了秧苗及時栽插,避免了早稻減產。
齊存山是基地生產隊隊長,20年來他幾乎每天早出晚歸到湖區察看農業生產情況,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耕種。去年三四月間,正值小麥灌漿的時候,當地連續兩個月沒有有效降雨。農戶邢貴寶發現自家的麥田出現了麥葉枯黃的現象,以為是缺水,拉來抽水機想給麥田澆灌。恰巧被在湖區察看農田的齊存山看到,齊隊長阻止準備開機抽水的邢貴寶,走到農田里細細察看起來,他指著一根枯葉說:“小麥灌漿后對雨水的需求并不大,不會出現枯葉,這是得了瘟枯病,要趕緊打藥。”齊隊長的一句話提醒了邢貴寶。因為防治及時,邢貴寶的麥田又獲得了大豐收,產出效益10多萬元。
“要想富,先修路。”丹陽湖湖區老百姓和基地官兵對這句話有更深的體會。以前,湖區沒有水泥路,每年雙搶,雨水一多,田間地頭到處都是爛泥路,拖拉機進不了田地,田里的水稻只能靠手提肩扛和手推車運進家門,當地豐富的農副產品出不了湖區。近年來,基地共捐資300多萬元,出動官兵300余人次,機械50余臺(件)幫助湖區兩鎮八個自然村修建了三條水泥路,兩座大橋,為農產品對外運輸和村民出行提供了很大便捷。
在新農村建設中,基地積極為農村“老有所養”出錢出力。2006年新市鎮辦起敬老院,基地了解到敬老院缺少被褥,立即送去40床床墊。每年,基地都要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官兵到敬老院打掃衛生,給老人洗衣曬被,陪老人聊天下棋。每年重陽、端午和春節,基地領導都要帶上慰問金、水果、衣物、棉被和文化體育用品去慰問老人。近五年來,基地共拿出三萬余元資金,支持敬老院建設。
當采訪結束時,陳主任充滿信心地對我們說,基地將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繼續保持奮發進取的開拓精神,在艱難中創業,在機遇中尋求突破,在提供優質保障中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