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參與釣魚島海域部分地名命名的海島地名研究專家王建富
參與釣魚島海域部分地名命名的海島地名研究專家王建富
作者:周永章 葉余華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2014年第5期 日期:2014-07-22 瀏覽次數:7826
2012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海洋局、民政局公布了釣魚島海域部分地理實體標準名稱,其中“系纜石”等多個地名來自舟山市地名辦主任王建富的建議。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國家海島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小波贊揚他“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作出了積極貢獻”。
王建富登小島考察地名文化
“系纜石”等出自他的建議
2012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海洋局、民政局公布了釣魚島海域部分地理實體標準名稱,其中“系纜石”等多個地名來自舟山市地名辦主任王建富的建議。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國家海島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小波贊揚他“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作出了積極貢獻”。近日,我們采訪了王建富。走進他辦公室,只見書櫥里整齊地擺滿了海洋、海島等方面的書籍和有關海島地名文化的資料。辦公桌上有一本名為《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坐標》的新書,打開封面折頁,映入眼簾的是作者簡介——
王建富,男,浙江江山人,1989年畢業于杭州大學地理系地理專業,現任舟山市地名辦主任、編審,兼任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國家海島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學中日比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海島志》浙江第一、二分冊副主編。曾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舟山市第五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談起我國東南沿海島嶼的地名文化和釣魚島的歷史,王建富滔滔不絕,旁征博引,如數家珍……
2012年9月13日,王建富接到上級通知,連夜趕到杭州,參加第二天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主持召開的《釣魚島海域部分地理實體標準名稱》審查會,并擔任專家審查組組長。
“這是一項關系國家主權、海洋權益和民族尊嚴的重要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審查會上,王建富一面認真地查看標有序號的一幅幅釣魚島海域部分地理實體彩色照片,聆聽各位專家的發言,一面根據自己平時對海洋和海島地名文化等方面知識的積累,反復酌斟自己擬提的意見和建議。照片序號18是位于赤尾嶼北部的一個海蝕柱。他聯想到我國沿海地方志對有關“海蝕柱”的記載和歷代名人對它的描述,并從舟山本島的干石、普陀山的磐陀石等海島地名和漁民對它們的崇拜中受到啟發,于是建議將序號18海蝕柱命名為“系纜石”。其深層含義:任憑風云變幻和風吹浪打,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牢牢系在祖國的巨石上。他還建議將序號12位于釣魚島西部的港灣命名為“順風港”。其寓意:一是中國最早發現并命名了釣魚島,明朝永樂元年(1403)史書《順風相送》就將之記載為“釣魚嶼”;二是我國浙江、福建和臺灣等地的漁民常年到釣魚島海域捕魚,出海時講究順風順水。王建富的多項建議,得到了與會專家和領導的贊同,一周后這些地名出現在國家海洋局、民政部授權公布的我國釣魚島海域部分地理實體標準名稱中。2004年冬的一天,王建富帶領8名工作人員租了一條小船,深入烏峙山等小島調查和拍照。當船航行至灰鱉洋海域時,機械突發故障,小船在無動力下順潮漂流了一個多小時……好在船老大經驗豐富,此次出海有驚無險。妻子聞訊后,擔心他的安全,勸他不要或少出海,王建富笑笑說:“工作需要出海就得出啊,安全問題,我會重視的。”
針對舟山群島無居民海島有的無名稱及一地多名、一名多島、重名同音、通名層次不清楚等問題,王建富和同事們以舟山島礁地名為重點,兼顧其它類別,對舟山無居民海島地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厘清通名層次,找出規范方法,提出具體措施,率先在全國實行了海島地名的規范化管理。同時,動員相關部門籌資數十萬元,在6個大島上設置10處永久島名標志。這項工作在全國海域地名管理中處于領先地位。
舟山群島在唐末與明洪武年間兩次撤縣、明清3次海禁徙民,造成文化斷層。王建富通過分析研究,認為舟山群島的地名,記憶了歷史的片斷、文化的信息和社會發展的軌跡,是舟山群島新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舟山雙嶼港是16世紀著名的國際海上貿易中心。但明代朱紈在此打擊走私并填港后,它的確切地理位置便成為一個謎。王建富通過實地考察走訪,查閱清光緒《定海廳志》、民國《定海縣志》等文獻中的有關記載,綜合分析研究后提出,雙嶼港的確切位置在六橫島漲起港。2011年7月12日,他參加“鄭和與航海暨舟山雙嶼港國際論壇”,在發言中對這一研究成果進一步論證,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和新聞媒體的重視。
“舟山許多重大事件雖然沒有文獻記載,但通過海島地名可以提供很好的佐證。舟山還有很多傳說,要看怎么去解讀。結合地理條件分析,傳說中有現實影子。比如,徐福東渡從舟山出發的傳說,雖然缺少文獻記載,但從地理、洋流等方面的條件綜合起來分析,肯定有某一次是從舟山經過的。”王建富說。
2013年3月16日,由國家海洋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的科普片——《海島迷蹤》在央視科教頻道《走進科學》欄目播出。片中,王建富作為國家“908”專項海島調查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和考察隊的專家,對舟山民間流傳的“塌東京,漲崇明”等傳說,作了科學解讀,進一步提示了傳說與史實存在的客觀聯系,為人們認識和了解海島打開了一扇大門。
王建富傾情海島地名事業,20多年來,跑了560多個大小島嶼,現場拍了2000余幅照片,搜集整理了218萬字的海島地名信息資料,編制了各類地圖20多種;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關于無居民海島地名標準化若干問題》《無居民海島地名規范化研究》,分別獲2007年全國地名理論研究一等獎、2009年浙江地名文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參與多項國家地名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的輔助工作;撰寫了我國第一本海島地名文化研究專著——《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