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消失的“司令墳” ——追記中共早期黨員李其實
消失的“司令墳” ——追記中共早期黨員李其實
作者:錢俊 丁世雄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7-30 瀏覽次數:7825
這是一座由國民黨人建造的墳墓,里面睡著一位共產黨人。這位共產黨人曾任國民黨少將司令,犧牲在抗日戰場,沉冤40年。1992年被家鄉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而在犧牲地,至今仍鮮為人知——中共早期黨員李其實。
“司令墳”現狀
這是一座由國民黨人建造的墳墓,里面睡著一位共產黨人。
這位共產黨人曾任國民黨少將司令,犧牲在抗日戰場,沉冤40年。1992年被家鄉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而在犧牲地,至今仍鮮為人知——中共早期黨員李其實。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
李其實1901年出生在廣西臨桂縣六塘鎮新街,1921年秋,應聘為六塘高等小學教師。他自小同情勞動人民,仇恨土豪劣紳,在學校里與教師黃錦輝、秦其才等人發起創辦《六塘公益報》。
這些活動引發了當地反動勢力的打擊。1924年春,李其實投筆從戎,考取黃埔軍校一期。1924年冬,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黃埔軍校早期100名共產黨員之一。
李其實從黃埔軍校畢業后,在廣東從事兵運工作。1928年初,奉中共廣東省委(中共南方局)指示回到廣西梧州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是年6月,在貴縣召開的中共廣西特委擴大會議上李其實當選為特委委員兼兵委主任。7月,李其實根據廣西特委分工,以桂林地區巡視員的身份到桂林巡視指導工作,著手恢復和發展桂林及周圍各縣的黨團組織。先后在城區建立省立二師、省立三中、車縫、篦業、革履等五個黨支部;在六塘建立起南鄉支部,在大圩建立起東鄉區委,同時在桂林縣的城鄉建立起一些行業協會和勞農會組織。同年9月,廣西特委改名為廣西臨時省委,李其實任省臨委委員。
就在桂林縣黨的建設和群眾工作初步打開局面的時候,中共廣西臨委機關再次遭到破壞,在遲遲得不到上級黨組織指示的情況下,李其實于1929年春從桂林赴香港尋找黨組織,并于1929年4月給中共中央作了書面報告,匯報桂林的社會狀況、桂林縣黨組織及職工運動和勞農會組織發展情況,李其實在報告中還提出赴莫斯科學習的請求。不久,李其實從香港轉道上海繼續尋找黨的組織。
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李其實在湖北武昌行營政治部工作時,接受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任副部長的周恩來的領導。
1939年冬,陳泰運出任兩淮稅警總團團長。陳泰運也畢業于黃埔一期,與李其實私人情誼很好。為了發展壯大兩淮稅警總團,陳泰運廣泛延攬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最后這支部隊的連級以上干部都是清一色的黃埔軍校畢業生。陳泰運誠懇地邀請了李其實,李其實欣然接受,走馬上任兩淮稅警總團少將旅長,全心輔助、引導陳泰運開展敵后抗日活動。
犧牲后入祀忠烈祠
國民黨代號“堅”字部隊就是指兩淮稅警總團,“堅”字部隊先后使用的番號有:兩淮稅警總團、蘇北游擊指揮部、蘇北挺進軍指揮部、長江下游挺進軍副總司令部、蘇北挺進軍副總指揮部。這支軍隊擁有4000多兵力,武裝很整齊,戰斗力不一般。
李其實到了兩淮稅警總團以后,不動聲色地培養、發現、聚集思想進步的軍官,通過軍官來影響士兵,努力挫敗國民黨的反共摩擦陰謀。1940年10月3日,黃橋決戰全面展開。戰斗開始時,稅警總團派了一個團的兵力開到距離黃橋25公里的地方,陳泰運沒有按照韓德勤的要求參與戰斗,只是派了一名副官向新四軍要槍,說:“我們武器不好,韓德勤壓迫我們,我們抗戰也沒有武器,你們最近在蘇北打了勝仗,請給我們一點武器。”陳毅表示支持兩淮稅警總團抗日,讓他們到修械所挑了200多支槍。第二天早上兩淮稅警總團朝天放了一陣槍,就把部隊撤走了。
除了讓部隊在反共摩擦中保持中立之外,李其實還極力協助陳泰運整訓部隊,著力提升部隊的作戰能力,使兩淮稅警總團成為名副其實的“堅”軍,甚至能夠成建制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戰斗。
1943年元旦,兩淮稅警總團在海安青墩進行會演操練,遭到4000多日偽軍圍剿。李其實率領兩個團的兵力,將其中的一支日偽軍引誘到泰縣張尤莊俞九舍進行伏擊。該地段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戰斗從5日凌晨打響,稅警總團先用船只將日偽汽艇引入外圍伏擊圈,打翻了數艘汽艇。日偽不斷從東臺、泰州派出援兵,并用小鋼炮炮擊稅警總團的陣地。
經過苦戰,李其實率領的兩個團彈盡糧絕,防線全部被日偽軍突破,李其實不幸被俘。俞九舍戰斗是蘇北三角地帶最為慘烈的一次戰斗。
李其實被俘以后,日軍將他帶回東臺駐地,關押在一艘汽艇的水倉里。日軍采取了一系列逼降行動,并用“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職務引誘李其實投降。李其實不為所動。
1943年2月5日,癸酉年春節晚,李其實趁看守疏忽,成功從汽艇逃脫,但很快被看守發現,遂投河自盡殉國。第二天早晨,興化茅山茅東村的一位村民在丁溪河畔發現了李其實的遺體。
后來,國民政府就在村民發現李其實遺體的附近修建了一座占地一畝有余、高10米左右的墳墓,并立碑紀念,當地群眾稱此墓為“司令墳”。由于抗日戰功顯赫,成仁取義,李其實的事跡編入抗戰特殊忠勇軍民題名錄,李其實入祀忠烈祠。
“司令墳”被鏟為平地
李其實到江蘇以后,無人知曉他是共產黨員,他自己也嚴守秘密,這是形勢所迫,也是斗爭所需。但由此帶來的后果非常嚴重。
1965年,在興化茅山茅東村,村民們不僅鏟除了“司令墳”露在地面上的部分,而且對墓穴也進行了挖掘,棺樽木頭有的被用于制作辦公桌,有的則被村民拾回家取火,墓碑也從此散落。
李其實青史不留名。1985年啟動編纂地方黨史一卷本時,編纂者仍然不知道李其實是早期共產黨員。199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追認李其實為革命烈士,這是在烈士家鄉發生的事情,可是在烈士戰斗、犧牲的江蘇并不知曉這一切。直至今天,在眾多的江蘇地方黨史資料里面,李其實共產黨員的身份仍沒有記載。
40年來,李其實的家人飽受磨難。李其實與妻子朱桂珍沒有生育子女,在長輩族人的安排下,將弟弟李其鈺的小兒子李盛輝過繼為自己的兒子。
1982年,中央制定政策,為在抗日戰場犧牲的國民黨將士落實政策,有關部門進行取證核實,但此時的李盛輝,手頭上只有李其實的兩件遺物,一件是李其實與朱桂珍的合影照;一件是李其實1924年黃埔軍校一期畢業證書。因為證書上有蔣中正的名字和國民黨印花,李盛輝不僅不敢拿出來,還將它趕快燒掉了。為了證明李其實的清白歷史,李盛輝在各級組織的幫助下,并求助于李其實的老同學、老戰友,經過10年的艱難取證,終于在1992年3月5日收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司令墳”雖然消失了,但英烈魂在中華大地始終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