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將帥傳奇 > 陳毅在蘇北開展文化統一戰線
陳毅在蘇北開展文化統一戰線
作者:劉小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8-08 瀏覽次數:7828
陳毅率部渡江北上之后,繼續貫徹中共中央統一戰線政策,以文化為紐帶,把文人學者、開明士紳、社會名流匯集到一起,吟詩作詞,步韻唱和,詩文會友,抒發愛國激情,弘揚民族正氣,增進共產黨人同蘇北士紳名流、愛國文化人之間的了解、情感溝通和信任團結,以達到共同團結抗戰的目的。
陳 毅
陳毅率部渡江北上之后,繼續貫徹中共中央統一戰線政策,以出色的統戰成果,說服李名揚、陳泰運保持中立,取得黃橋自衛反擊戰的勝利。在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過程中,陳毅將政治統戰與文化統戰巧妙結合,推進了生氣勃勃、極富特色的文化統一戰線的形成。以文化為紐帶,把文人學者、開明士紳、社會名流匯集到一起,吟詩作詞,步韻唱和,詩文會友,抒發愛國激情,弘揚民族正氣,增進共產黨人同蘇北士紳名流、愛國文化人之間的了解、情感溝通和信任團結,以達到共同團結抗戰的目的。
詩文會友拜紫石
陳毅是軍事家中的文人,蘇北文化統—戰線的主角。陳毅年輕時創作小說,寫作詩歌、散文,有著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他說:“我是個武人,也是個文人”。他與蘇北著名士紳詩詞唱和,鼓勵他們以詩文為武器,投身于抗戰之中,不僅使中國的古典詩詞形式在蘇北被廣泛地運用于抗戰,而且使古老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
1940年,陳毅抵達海安,與管文蔚一道登門拜訪了清末舉人、辛亥革命后兩次出任江蘇省省長的韓紫石老先生,向他建議說:“紫老為我省耆宿,德高望重,只要登高一呼,軍民一定景從。我與管文蔚等一定持戈待命。”韓紫石當即答允,并拿出他主編的《吳王張士誠載記》和事先寫好的一副對聯送給陳毅。對聯是:“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萬里膽包身。”過了一段時間,韓紫石因勸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與新四軍和談抗日未成,他又托管文蔚給陳毅捎去一副對聯,內容是:“暴雨襲神州,哀鴻遍野;狂風卷巨浪,砥柱中流。”韓紫石多次贈聯,陳毅盛情難卻,遂回贈一聯:“仗義執言,古之遺直;居鄉問政,華夏有人。”韓紫石從此一心向著新四軍,至死不渝。
像韓紫石這樣的耆宿紳士,在鹽阜區亦有不少,如阜寧的清末舉人、候補內閣中書龐友蘭,做過北洋軍閥吳佩孚秘書和黃埔軍校教員的楊芷江等。他們雖和韓紫石先生一樣,對共產黨“團結一致抗日”的主張表示贊同,但由于受舊觀念的束縛,加上國民黨反共宣傳,卻又不像韓紫石那樣了解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往往視新四軍將士為歷代農民起義的“草莽英雄”,內心深處不怎么看得起。一次,陳毅住宿在阜寧停翅港的一位士紳家中,這位士紳隨意口吟一聯,其實欲探陳毅。其聯“讀紅樓,看寶、黛、釵,調情大觀園”,陳毅隨即笑對:“看西廂,有張、孫、杜,斗法普濟寺”。這位士紳聞言大驚,想不到新四軍里竟有如此文才。從此改變了看法,對陳毅和新四軍將士由衷欽敬。
痛悼紫石激群情
1941年,在反擊日軍鹽城大掃蕩前夕,陳毅于7月4日寫了《酬良父并同賦諸君七律四章》發表在《江淮日報》上:
一
淮南風雨惠佳章,良夜長吟齒頰香。
愧我菲才慚大樹,愿君戮力轉滄桑。
妖氛未靖誰無咎?戰局紆回見小康。
莫道憂天天不墜,可憐西狩已郎當。
二
虛傳神話斬長蚺,白帝于今勢正酣。
欲破鴻溝思猛士,每觀雁陣感征驂。
乘機突擊圍華北,反共陰謀見皖南!
只手遮天愚妄極,是非自有國人諳。
三
廿年革命幾人存?國共糾紛應細論。
抗敵救亡憑正氣,特工黨惡鑿離痕。
逋蹤不少逃邊境,胥手還多系國門!
何處光明留凈土?遙看敵后萬軍屯。
四
血戰玄黃春復秋,光明黑暗竟神州。
法西困獸拚孤注,極北辰星拱萬流。
謀晉謝公饒善策,椎秦張子費深憂。
戰云轉變還堪喜,正義風雷蕩亞歐。
詩前并附有“小序”:“今春臧良父先生惠詩,一時和者甚眾。余不文,回避詩壇久矣,雖鞍馬間,往往橫槊賦詩,但存者不及百一,今者詩債積累日深,走筆以酬,感時傷事,所懷萬端,聊博良父及同詠諸君一粲。”
臧良父是鹽城縣的一位開明士紳,他的大哥臧卓,時任汪偽蘇北行署主任。臧良父和陳毅交往較多。陳毅在“酬良父及同詠諸君”的詩中,“感時傷事,所懷萬端”。“七律四章”發表后,給當時許多開明紳士以教育和鼓舞,對動員鹽阜區全體軍民投入反掃蕩斗爭,有著積極的影響。
1941年秋,日軍威逼韓紫石出任偽江蘇省省長不成,派兵包圍韓紫石住地徐家莊。韓紫石橫眉冷對,堅貞不屈。1942年元月23日,他讓貼身侍從陳敬吾攙扶自己到桌前,給陶勇、黃逸峰和陳泰運寫了封信,要他們團結合作,抗日到底,隨后長嘆一聲,瞑目仙逝。消息傳來,蘇北根據地各界進步人士同聲哀慟,陳毅當即命筆賦詩一首:“聞韓紫翁陷敵不屈,宛詩以贊之”。詩云:
赤縣神州坐沉淪,幾人沉醉幾人醒。
彪炳大義持晚節,浩然正氣勵后生,
不問黨籍攘外寇,相期國是息內爭。
海陵勝地步風物,文信南歸又見君。
這首詩在《鹽阜報》發表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5月5日,鹽阜區各界在阜寧張莊舉行追悼韓紫石先生大會,陳毅在會上又即席賦詩一首,題為《悼韓紫翁》:
揮毫健羨君才調,涕泣無言淚暗消。
英年陋巷同顏子,開府江南過溫嶠。
虜庭罵賊丹心沸,深閨易嫁青眸瞟。
相逢地下開顏笑,模范夫妻萬古韶。
蘇北耆賢數海安,策杖排難瀝肺肝。
杞人唯恐青天墜,精衛難填碧海干。
憂國有心愁聞鮑,接席多緣愧識韓。
知音寥落天涯感,寂寞何人解辛酸。
秋容老圃勝東籬,巾履蕭然此孑遺。
波涌江淮龍蛇斗,變起蕭墻燕雀危。
天心己厭玄黃血,人事難評黑白棋。
魯連賁志埋幽恨,親痛仇快忍思維。
溫溫權貴六十秋,斜陽鞭影起孤丘。
班馬文章能臧否,顏歐書法論怨尤。
林下疏河憂黎庶,晚景抗節挫敵首。
壯哉易簣無多語,何日全師復神州,
蜂起狐鳴恣鼓吹,泰岳鴻羽正當時。
數通函電存遺愛,百代人群沐德施。
五年晚節矜遒勁,十萬貔貅任怨訾。
一樽酒酹西風冷,惆悵人天知不知?
由于韓紫石先生德高望重,尤其是在蘇北民主人士和開明士紳中的影響較深,所以這次追悼會規模較大,參加會議的有1000多人,收到各方挽聯、詩文200余件,鹽阜區的知名人士和開明士紳基本上都出席了會議。陳毅即席賦詩,在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場和詩的很多。陳毅的悼詩和阜東縣參議會副參議長龐友蘭先生,阜東縣參議員楊芷江先生,阜寧縣開明士紳、地方小報主筆何冰生先生,還有鹽城縣開明士紳唐碧澄先生等人的悼詩,誄詞,在《鹽阜報》“追悼韓紫石先生特刊”上全部發表了。這一來,陳毅與這些開明士紳的詩文交往又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開啟統戰新局面
為了更好地通過詩文交往,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陳毅又選擇了開明士紳中名望較高的楊芷江、龐友蘭兩先生。在1942年6月11日,《鹽阜報》公開發表了陳毅《寄阜東楊、龐兩先生》七律二首。
和楊芷江先生步原韻
光明黑暗搏神州,抗戰年來禾黍秋。
胡馬窺江人投敵,權奸誤國我深憂。
英雄老去詩人在,邯鄲夢回妾念收。
耆舊淮南多惠助,飄搖風雨濟同舟。
和龐友蘭先生步原韻
杖國精神日日新,詩懷坦蕩笑語頻。
思醫國病求團結,先固邦基救細民。
參議敢言踞首座,問政同情到黨人。
人疑俊彥高明處,海安豐姿再化身。
詩前有“小序”,曰:“余不能詩,但喜談古詩。二十年來興會所至,亦率爾操觚,敝帚自珍,但久未敢以示人。前歲渡江,淮南耆宿先后以詩見教者踵接,余不敏,未敢一一如命,債臺高筑。逃遷何所。去秋今夏,阜東龐友蘭、楊芷江兩老又先后以詩見惠,不能不悉索敝賦以從,謹奉和長律并附舊作,聊博大雅一粲。民國三十一年夏,仲弘識。”
《鹽阜報》在發表陳毅這兩首詩的同時,還發表了他的舊作五首,即《民國二十四年梅嶺被圍絕筆》三首,《民國十九年三月大軍突圍口占》一首,《四月反攻下汀州龍巖》一首。這樣一來,陳毅和新四軍在鹽阜區人民中的影響更為擴大了。
為此,楊芷江、龐友蘭先生分別與陳毅《梅嶺三章》韻和詩三首。
楊芷江詩云:
(一)
誦君絕別痛如行,國步于今難亦多,
只有睢陽堪比擬,鼠為掘盡雀為羅。
(二)
旌旗浩蕩渡江年,共說為民解倒懸;
今日彭咸當日樹,萬家爭獻犒軍錢。
(三)
匈奴未滅敢言家,報國丹忱寧有涯;
留取一腔新熱血,與君共溉自由花。
龐友蘭詩云:
(一)
無心畢竟果如何,大好中華豪杰多,
異黨同仇齊抗敵,一如棋布一星羅。
(二)
抗戰倭奴足五年,高牙大纛接天懸;
岳王明訓同牢記,不怕死兼不要錢。
(三)
國共原來是一家,前途遠大總無涯;
同心反掃三山敵,萬國齊瞻并蒂花。
阜寧縣開明士紳、南京師范學堂畢業生、時任阜寧明達師范教員的顧希文也特地寫了一信給陳毅,并隨信寄上和詩六首,1942年7月11日《鹽阜報》全文照發:
仲弘軍長鈞鑒:在今年“五四”以前,只知軍長為共產黨中模范軍人,自為韓紫老開追悼會以后,又知我公為我國之儒將矣。昨在東坎閱鹽阜報,見軍長和楊、龐兩律及舊作四絕,謹依原韻原體獻拙于后。
(兩律四絕略)
我輩讀書人,當此國難嚴重時期,無論在某種立場,皆當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安可抱膝長吟。但如軍長所作,不是吟風弄月,不是春鳥秋蟲,更不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純粹系公忠體國,希文安得不見獵心喜,工拙在所不計,道其性情而已。此請公安。顧希文,六月十八日。
顧希文在信中,表述了對陳毅無比崇敬的心情,也表明了自己“當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立場。這些民主人士和開明士紳的轉變,不能不說是陳毅通過詩文交往乾地統戰活動的一大功績。為了擴大這種詩文交往,在陳毅倡導下,《鹽阜報》從1942年8月1日起,專門開辟了《弦歌脞錄》專欄,先后出過三期。在第一期上,發表了陳毅一首《“七·七”五周年紀念感懷》,詩曰:
即今抗戰艱難日,累累新墳啟我思。
五年碧血翻滄海,一片丹心照漢旗。
國中忍見兒皇立,朝內惟謀萁豆炊。
九仞為山爭一簣,同仇敢與億民期。
同期還發表了一些開明士紳和陳毅《寄阜東龐、楊二先生》的詩。其中有楊芷江先生和詩八首,龐友蘭先生和詩五首,建陽縣開明士紳崔輯五先生的和詩一首。《弦歌脞錄》第二期和第三期又發表了陳毅的舊作九首,即1936年負傷偃伏山林草澤間寫的《有感》,1937年春寫的《寄項英兄》《三十七生辰感懷》,1940年元旦赴江南行署參與校閱典禮兼呈冷遹先生四絕句《元旦校閱》《元旦公宴》《席間談國共往事》《元夜火炬游行》和1940年《為江南摩擦事件答延陵孫正長》。此后,《鹽阜報》又陸續發表了許多開明士紳與進步文化人士的和詩。
1942年10月25日,鹽阜區參議會會議開幕,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大會。這天,陳毅寫了題為《鹽阜區會議開幕感懷,兼呈參議員諸公》七律一首:
列強風雨苦相摧,腐朽猶存是禍胎。
碧血前驅流萬斛,新墳后繼起千堆。
飄搖專制霸圖盡,茁壯新生民主來。
應知天定由人定,日月重光世運開。
這首詩在《鹽阜報》發表后,到會的參議員和詩很多。《鹽阜報》選載了阜寧縣參議長王朗山先生、建湖縣副參議長楊幼樵先生和參議員喬耀漢先生、鹽城縣副參議長唐碧澄先生等人的《敬和仲弘公議會開幕感賦原韻》詩。
文化統戰結碩果
經過詩文唱和,陳毅與士紳和文化人之間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由此而逐步擴大和鞏固了蘇北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于陳毅文韜武略,才華出眾,因而在文人紳士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凝聚力。
蘇北的文化統一戰線因陳毅的積極參與和實踐,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在后來根據地最艱苦的時期,蘇北影響較大的地主士紳都能“一邊倒”,向抗日政府和新四軍靠攏。鹽阜區參議會副議長計雨亭先生,在日軍掃蕩鹽阜區的危急形勢下,動員在國民黨軍隊里任職的兒子率500多人參加新四軍。鹽城縣開明地主、辛亥革命后的眾議院議員胡啟東先生,和當地軍民一起參加反掃蕩,支持抗日。濱海縣副參議長楊芷江先生,在日偽掃蕩時,冒著危險保存了鹽阜銀行寄存的大量金銀和抗幣,以及三師一批印刷機器、槍械等物資,并先后掩護了20多名干部。鹽城縣參議員張逸笙先生在日軍掃蕩前夕,動員全家一致抗日,并一起宣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鹽阜區副參議長龐友蘭先生,在日軍占領東坎后,拒任偽職,對日偽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所謂“不請不見,不問不答,不干涉一事,不妄發一言,不接受委任,不向一方面也”,自稱“八不老人”。鹽城縣參議會議長宋澤夫先生被日軍捕去后,面對威脅利誘,嚴辭拒絕出任偽縣長。在獄中不吃不喝,以示抗議,后病逝家鄉,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凡此種種,不難看出,一方面正義的抗戰事業使他們而為之,另一方面廣泛的文化統一戰線也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