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李一氓與喬石的忘年交
李一氓與喬石的忘年交
作者:柳宏為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8-14 瀏覽次數:7839
無論論年齡還是資歷,喬石在李一氓面前都是名副其實的晚輩。然而,這些年齡、資歷和級別的差距,絲毫沒有妨礙他倆成為莫逆之交。誠如喬石在1990年12月11日悼念文章中所說,“在年齡幾乎相差一代人的一氓同志和我之間,逐漸建立起一種無話不說的同志情誼。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
1991年1月,遵照淮陰市委關于編輯出版《李一氓在淮陰》一書的意見,我和周平二人在受領任務后,即赴北京拜訪李一氓夫人王儀同志。1月6日上午10時許,王儀在家中親切接待了我們。當我們說明來意后,她十分贊成。接著,便從臥室里拿出一份材料遞給我說:“這是李老生前留下的一份遺囑,是一份復印件,原件已交中央檔案館保存。你們可以先看一下。”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一字一句地細聲讀著以下的文字:
李一氓同志于1990年10月27日上午10時半,在北京醫院病房前對前來看望的喬石和郁文同志說:“我不久前鬧了一場重病,可以說從死亡邊緣上掙扎了過來。我現在趁思想還比較有條理的時候,請根據我的話整理成一個遺囑,經我看過簽名,作為依據,由喬石同志保存。
“我的后事從簡。只稱一個老共產黨人,不要任何其他稱謂。不開告別會和追悼會。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陰平原的土地上。”
“我身后的事,委托喬石同志照顧。”
“此后請喬石同志在我身體狀況變化時報中央。”
“此事未事先與王儀同志商量,請她原諒。”
李一氓(簽名)
1990.10.29
讀完這份遺囑,我們的心靈頓時被這位老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所震撼、所折服。其字里行間表露出來的他與喬石之間“樂以忘年,情重如水”的同志情誼,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識相知終成忘年
無論是年齡還是資歷,喬石在李一氓面前是名副其實的晚輩。李一氓1903年生于四川省彭縣。上世紀20年代初,到上海求學,先后在滬江和東吳大學讀書。1926年投筆從戎,參加北伐,接著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后,秘密往上海,從事黨的文化工作和保衛工作。1932年,奉命去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國家保衛局部長。1934年,隨紅軍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先后擔任陜甘省委、陜甘寧省委、陜西省委宣傳部長。后以毛澤東私人代表的身份回四川進行統戰工作。抗戰爆發后,受黨委托,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任新四軍秘書長。皖南事變脫險后,歷盡艱險,輾轉到蘇北,相繼擔任淮海區黨委副書記、淮海行署主任、蘇北區黨委副書記、蘇北行署主任等職。抗戰勝利后,又先后擔任華中分局宣傳部長、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新中國建立后,長期從事外事工作,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等職。“文革”期間,遭受“四人幫”殘酷迫害。1975年,他被周恩來安排到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副部長,成了喬石的直接上司。喬石1924年生于上海,比李一氓小21歲,1940年參加共產黨,參加工作時,李一氓已經高居中共東南分局秘書長一職。然而,這些年齡、資歷和級別的差距,絲毫沒有妨礙他倆成為莫逆之交。誠如喬石在1990年12月11日悼念文章中所說,“在年齡幾乎相差一代人的一氓同志和我之間,逐漸建立起一種無話不說的同志情誼。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
喬石與李一氓素昧平生,1974年一起在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有緣相識。雖然相處時間不算太長,但在喬石眼中,李一氓是極受尊敬的一位老領導,一位相知頗深的良師益友。李一氓衷心擁護和贊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和贊同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戰略思想,并在主持中聯部工作期間明確而堅決地堅持和貫徹。1982年9月,他倆都參加了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有位同志請李一氓為《詩刊》寫點東西,談談“十二大”的感想。他第二天就寫出一首詞給喬石看,詞的末段是“臨危受命,堅維真理,登高倡開放改革。信如今,民主重復,一堂爭團結。共生產,物質精神,青年中國。”這首詞雖是急就,但李一氓對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由衷贊揚,對欣欣向榮的我國改革開放大業的滿懷信心,溢于言表。李一氓鮮明的政治態度和立場,令喬石感奮不已。
喬石眼中的良師益友
李一氓閱歷豐富,對許多重大問題很有獨到見解。1980年前后,李一氓在中聯部主持工作期間,曾組織專門班子研究有關國際形勢和對外關系中的六個重大問題,寫成《討論稿》呈報黨中央。時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撥亂反正時期,李一氓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就這幾個重大問題提出了很有理論創見的觀點,其中關于對“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由于這個理論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因此那幾年我黨對國際形勢的估量,都基本上沿襲這個說法。而李一氓不唯上,只唯實,指出把“三個世界劃分”稱為“理論”不甚恰當,一是立論沒有依據,二是不符合復雜的、發展的國際形勢實際,因此,他認為“我們的國際戰略不能拘泥‘三個世界’的劃分,對這個理論要重新研究。”后來,中共中央采納了李一氓的意見,決定中央文件和中央領導同志的正式講話,今后不再提“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李一氓在國際問題和對外關系問題上的真知灼見,令喬石仰慕不已!
李一氓是一位謙和、虔誠、通達的長者。他經常主動找喬石等相對年輕的同志一起平等地交換意見,商量問題,議論形勢。他非常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只要有道理,他總能欣然接受。有時一面討論問題,一面就親手草就文章,遞給喬石看。喬石看后覺得有需要斟酌的,便向他提出建議。只要可取,他馬上提筆修改。在李一氓面前,喬石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心情特別愉快。他倆經常在一起傾心交談,有時會一直談到深夜。喬石視李一氓為恩師。因此,即使喬石離開中聯部后,凡遇有重要的工作變動、或其他為難的事情,還常向李一氓請教。李一氓平等、謙遜的高尚品德和正直、坦誠的人格魅力,令喬石敬重不已。
李一氓逝世后,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喬石為實現李一氓把他的“骨灰撒放在淮陰平原的土地上”的遺愿而操心。經過喬石的精心安排,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辦此事(李一氓最后職務為中顧委常委)。1991年4月27日,中顧委會同江蘇省委及淮陰市委舉行了李一氓骨灰撒放儀式。喬石親自到北京西郊機場恭送李一氓魂歸淮陰,讓他與淮陰人民朝夕相依。同年9月,喬石到淮陰視察,參觀了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他在李一氓任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時的像片前凝視良久。當年李一氓在蘇皖解放區開創的輝煌業績,使他深受感動。1992年,淮陰市委、市政府著手進行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內增設“李一氓生平陳列室”的工作。當向喬石提出題寫室名的請求時,一般不愿題詞的喬石,欣然應允,深情地寫下“李一氓生平陳列室”八個大字。2000年6月,人民出版社重印出版《李一氓回憶錄》,喬石又一次高興地為該書題簽。這些充分表現了一位后輩晚生對可親可敬長者的永恒懷念!
李一氓眼中的德能才干
在李一氓眼中,喬石是一位德能兼備、年富力強的接班人。在工作上,他倆是純真的伙伴,配合十分默契。1978年3月,李一氓率中共黨的工作者訪問團到南斯拉夫進行為期三周的考察。喬石作為他的助手,隨同出訪,協助他做了許多重要的準備工作,共同為實現中南兩黨關系正常化付出了心血和精力。因此,李一氓對喬石兢兢業業工作,總是贊賞有加。除了工作上得心應手外,李一氓與喬石在性格、興趣與愛好等方面還有著許多共同點,如他倆都有著參加和組織學運的經歷,都對文學特別偏愛,都曾因參加革命而放棄學業,等等。這些共同點使他倆的情感更加接近,關系更加融洽。在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李一氓盛情邀請喬石與他同住一室,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業余時間,李一氓常以詩詞和主持編纂古籍整理的出版圖冊相贈,喬石亦不為“長幼尊卑”所拘泥,坦承真言。長此以往,兩人以文為友,亦師亦友,同志情誼與日俱增。因此,李一氓對喬石特別關注。1981年底,中聯部積極貫徹黨中央關于領導干部新老交替的政策,李一氓身體力行,主動先于同齡人退居二線,積極扶植和支持較年輕同志走上領導崗位。李一氓一再向鄧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領導同志推薦德能兼備的喬石,使喬石一步一步得到晉升,最后出任中聯部部長。1982年秋,李一氓在一次接待外賓的場合,把他的新作《游泰山至中天門止》一詩抄錄給喬石,詩文是:“漫游處處起云根,面對靈山自出神。且諒老夫艱步履,俊髦齊躋南天門。”他策勉、激勵后輩的赤誠之心,躍然紙上。喬石深得教誨,把他的殷切厚望永遠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