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楊銀聰——脫貧幫扶工作的一面旗幟
楊銀聰——脫貧幫扶工作的一面旗幟
作者:鞠九江 秦龍健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8-22 瀏覽次數:7831
一項牽動全市的脫貧幫扶工程,因一位老黨員的建議而誕生。如今該市已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市民有口皆碑:楊老功不可沒!
一項牽動全市的脫貧幫扶工程,因一位老黨員的建議而誕生。如今該市已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市民有口皆碑:楊老功不可沒!
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因一位老黨員的幫扶,一躍成為全市奔小康示范村。鄉親們說:楊老是我們村致富奔小康的大功臣!
一家幫扶單位,因一位老黨員的參與,幫扶工作由全市倒數第三名一躍進入前五名。幫扶人員說,是楊老傳經送寶為我們做出了樣子。
這位老人叫楊銀聰,今年93歲,住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他于1941年走上革命道路,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做過20年的區委書記、12年的縣委組織部部長,1983年離休。楊銀聰德高望重,人們尊敬地稱他為“楊老”。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前夕,我們走近楊銀聰,品味他的夕陽華章,領略他的奉獻境界,感受他的扶貧情懷……
提條建議催生政府一項扶貧決策
長期的農村基層工作實踐,讓楊銀聰心中最放不下的是農民群眾的疾苦,特別是仍然沒有告別貧困的老區人民,更讓他難舍難分。2003年3月,楊老結合自己多年的幫扶實踐向如皋市委提了一條建議:進一步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放大全市幫扶工作覆蓋面,以此加快全市農村奔小康進程。
楊老的這條建議催生了如皋市委、市政府一項決策:在全市農村實施“百村萬戶”(三百單位幫村,萬名黨員幫戶)脫貧幫扶工程,以此作為加快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舉措。這一決策出臺后,如皋市拉開了長達八年的奔小康競賽。從黨政機關到企事業單位,從市委書記、政府市長到機關部門的黨員干部,一切政策空間、一切人力資源都傾斜和服務于全市農村奔小康建設主戰場……
得知市委市政府采納建議并啟動“百村萬戶”幫扶工程時,楊老興奮不已,他當即給市委書記陳惠娟寫了一份《我也要為“百村萬戶”幫扶工程做點工作》的請戰書。在這份請戰書上,陳書記鄭重批示:“老黨員楊銀聰值得我們在任同志學習,請幫扶辦公室以此為典型推動全市幫扶工作深入、扎實、有效地開展。”從此,主動請纓的楊老成了如皋市“百村萬戶”幫扶工程督導組總顧問。
全市幫扶工作動員會后,楊老用20天時間跑了77個參與幫扶的機關部門。每到一地,他了解思想認識是否到位,措施是否落實,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還有哪些不足,全身心地投入脫貧幫扶工作。
培養典型貧困村成為奔小康示范村
地處革命老區的如皋市磨頭鎮十字橋村,早在上個世紀中后期,不少農戶靠拆解廢舊輪胎、編織水泥船用的鋼絲網掙錢。后來,由于水泥船被禁止生產,鋼絲網沒有了銷路,再加之小土窯被相繼拆除,用于燒窯的輪胎膠堆積如山,一度紅火的致富產業瀕臨關停,近200個從事個體作坊的農民失業,十字橋村再度成為貧困村。
2003年11月,楊銀聰跟隨幫扶督導組同志進入該村調查。村民脫貧無門令楊老揪心,大量資源堆在路邊場頭讓楊老痛心。他在走訪中發現,昔日的舊輪胎資源依然充足,原有的供銷關系大多沒有中斷,而一個叫鞠明友的村民將廢舊輪胎加工成膠粒和鋼丸效益不錯。第二次進村時,楊老直奔鞠明友工場,了解生產加工現狀,鼓勵其擴大生產規模、拓寬銷售渠道。通過面對面的溝通,鞠明友與楊老成了忘年交。在調研和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楊老建議村黨支部、村委會召開現場會,請鞠明友現身說法介紹致富經驗。在楊老的倡導下,村里組建了同業商會,由鞠明友和他的企業擔當龍頭,其他農戶共同參與購銷和加工環節。很快,一個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龍頭企業+協會+農戶”的產業模式重新支撐起全村的輪胎加工產業,全村180多戶農戶“重操舊業”。
2005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楊老又一次前往十字橋村,看到參加同業商會的農戶戶均收入達五萬元,數十個貧困戶相繼脫貧,他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欣喜之余,他又想到要引導農戶做大做強企業。于是他又給鞠明友和村領導出點子:圍繞拆解廢舊輪胎,興辦膠粉廠、鋼丸廠、塑膠粒子廠,搶抓市場空間,打組合拳。半年內,全村63個大戶注冊了8家公司制企業,從事橡膠再生資源的村民達1700余人。至此,占全國四分之一的廢舊輪胎在這里粗加工、深加工、細加工,產品形成了“橡膠資源循環經濟體系”,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2009年全村輪胎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上繳國家稅金近500萬元。如今,富裕起來的農戶都說:沒有楊老的金點子就沒有十字橋村的今天,楊老是十字橋人致富奔小康的大功臣!
言傳身教幫扶真情感動老部下
在如皋市中片幫扶工作組,有位連續六年獲得幫扶工作先進個人的老干部張耀廣。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楊銀聰擔任如皋市石莊區委書記時,張就是石莊區的一個鄉黨委書記。張耀廣退居二線后,被組織部選派到桃園鎮桃林村擔任幫扶村書記。上任之初,張耀廣對老上級楊銀聰道出苦衷:本想退居二線享享清福,沒想到還要到農村攤上扶貧的苦差事,人家是官越做越大,我卻是越做越小。
深知老部下個性的楊銀聰主動約張耀廣一同下村走訪。一連半個月進村入戶,觸目驚心的貧困現實讓張耀廣再也坐不住了。楊銀聰看到老部下激發起工作熱情,他諄諄告誡,你我都是從老區走出來的干部,老區群眾還有相當一部分家庭處在貧困線上,我們問心有愧啊,讓我們捧出一顆真心來幫扶,這既是一種補課,也是為老百姓脫貧奔小康再作最后的貢獻啊!從此,這兩位老人經常形影不離地出現在桃林村。村兩委會調整班子、統一思想,有他們的指點;百畝花木園區招商,有他們參與論證;村通公路、防滲渠硬質化,有他們上下溝通、獻計獻策;高效草莓聯片種植,有他們苦口婆心的引導……連續幫扶三年后,桃林村建起公共服務中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人均收入由不足4000元猛增到7600元。一個貧困落后的扶貧村成為桃園鎮乃至如皋全市的奔小康先行村。
積勞成疾仍割舍不下幫扶情
在如皋市扶貧辦,有人為楊銀聰做了個粗略的統計,近三年,列入幫扶的村(社區)中,有80多個村(社區)留下了楊老的足跡,他到鎮、下村、進單位調查150多次,召開座談會40多次,上黨課30多次,做形勢報告50多次,組織結對幫扶參觀學習20多次……就這樣,一年當中,楊老總有半年多時間在鄉村奔波,研究脫貧對策,督查幫扶進度。他的出發點就是要努力為全市貧困村、貧困戶獻計獻策,助推他們快速脫貧奔小康。
常年奔波在農村脫貧幫扶第一線,楊老積勞成疾,他被診斷為前列腺癌,先后進行了兩次手術。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割不斷舍不下那濃濃的幫扶情,常常帶著雨披、方便面、速效救心丸等“出征”。
至2011年,如皋市已全面邁進小康社會行列,全市332個村、社區中,有的躋身省級小康示范村,有的成為省級奔小康先行村,有的被評為南通市小康模范村……
老黨員楊銀聰生命不息、奉獻不止,情系老區脫貧幫扶工作,成為當地脫貧幫扶的一面旗幟。近年來,他被評為“江蘇省老干部先進個人”、“南通市扶貧開發先進個人”、“如皋市十佳優秀共產黨員”、“如皋市十佳愛心大使”等榮譽稱號,并受到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江蘇省委原書記梁保華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