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一抹夕陽紅似火──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活動記略
一抹夕陽紅似火──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活動記略
作者:郭正德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8-26 瀏覽次數:7831
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30年來,他們把余熱發揮在學習、研究、宣傳新四軍的歷史,弘揚鐵軍精神的事業上,編寫紅色史料,宣講紅色故事,大唱紅色歌曲,培育紅色后代。他們雖是弱老群體,但發出的是時代強音;他們雖已步入暮年,但一抹夕陽紅似火。
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是1981年9月7日由參加過新四軍、在浙江抗日游擊根據地工作過的300余名老戰士、老同志和專家組成的,現有會員1500余名。30年來,他們把余熱發揮在學習、研究、宣傳新四軍的歷史,弘揚鐵軍精神的事業上,編寫紅色史料,宣講紅色故事,大唱紅色歌曲,培育紅色后代。他們雖是弱老群體,但發出的是時代強音;他們雖已步入暮年,但一抹夕陽紅似火。
撰寫1140余萬字的紅色史料
為了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幫助大家了解革命斗爭歷史,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和高貴品質,研究會組織和發動老戰士、老同志大量收集戰爭年代的史料,進行研究和整理。30年間,研究會編寫出版了書藉13部,和有關單位聯合編寫出版19部,所屬五個分會出版26部,共約1140余萬字。如《浙江新四軍歷史人物傳》《浙東抗日根據地史》《薪盡火傳——浙江革命故事集》等,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教育意義。此外,研究會還與有關部門聯合攝制了五部電視文獻記錄片和一部人物傳記片。
這些成果的取得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少老同志年大體弱,困難不少。然而歷史責任感,時代使命感,激勵他們迎難而上。留下精神財富,是會員們最大的心愿,也是對革命老區人民群眾的最大安慰。
多渠道弘揚鐵軍精神
面向社會,特別是向青少年宣傳新四軍和本省各個時期革命斗爭的輝煌業績和優良傳統,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是新四軍研究會的中心任務。研究會有學術研究委員會、宣講團、合唱團和書畫院,會員們自愿、積極、力所能及地參加各項活動。
《東南烽火》是省研究會的喉舌,自1984年9月創刊至今、正好出版滿100期,和《簡訊》共發表圖文稿及信息4700余篇、約1000萬余字。刊物工作人員嚴格按照,“奏響愛國主義主旋律,挖掘革命斗爭新史料,堅守宣傳教育主陣地,弘揚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宗旨,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勵人”,向會員和社會提供優良的精神產品。他們經常加班加點編文稿、校清樣、跑印務,比在職時還忙。
合唱團是省研究會一支小有名氣的業余文藝團體,由當年新四軍老戰士、老文藝工作者和愛好音樂的離退休干部、教師、職工組成,現有團員百余名,平均年齡65歲,最大的90歲。建團至今20年,為學校、企業、機關、部隊、醫院、街道、老區演出500余場,深受群眾歡迎。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舉辦了《黃河大合唱》音樂會,并應邀赴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參加《不朽的旋律》音樂會,唱響了《新四軍軍歌》;為紀念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演唱了《長征組歌》全部歌曲;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辦了《祖國萬歲》演唱會。參加過文化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老年合唱團電視大賽、大獎賽及浙江省老年合唱比賽等,榮獲金獎、銀獎及最佳組織獎和老年文化貢獻獎等多項獎。合唱團還精選自己演唱過37首優秀紅歌,編輯出版了《鐵苑歌聲》專集。
研究會書畫院成立后與有關單位合作舉辦10多次書畫展,兩次書畫活動,展出作品1900余幅。編輯出版《鐵軍藝痕——新四軍美術戰士作品展》《中國老將軍書畫珍藏集》《將軍墨韻》《鐵骨紅心》等書畫冊。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于今年6月又舉辦了以《翰墨濃情歌頌黨》為題的書畫攝影作品展,深受參觀者好評。
宣講團從建團初期45名宣傳員至今已有100余名成員,到今年4月底已在30多所大學、100多所中、小學和社區、街道、部隊、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革命老區宣講5050余場次,直接受眾94萬人次。先后與浙江大學碧峰學園、杭州服裝職校、杭州文暉中學、上城區少年文化宮少年軍校等共建“教育基地”,宣講員被譽為“不拿報酬的義務宣傳員”,“白發丹心育后人”。宣講活動得到社會的肯定,得到省社科聯多次獎勵。
傳承鐵軍精神是我們的責任
這些七老八十的人退下來后,本可安度晚年,然而,他們不愿當“閑人”,愿在忙中找樂趣;他們老而不服老,愿在公益事業中實現人生最后的價值。1936年參加紅軍的黃李鳳離休后宣講紅色故事340余場次,聽眾數萬人,多家報紙電視臺曾宣揚她的事跡,并為她制作了電視專題片《不落的紅星》。新四軍老戰士楊光宣講140多次,還自費出版《四明戀》《西子戀》等作品,無償贈送青少年。1938年參加革命的程同漠, 1990年開始擔任校外輔導員,被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軍民共建先進個人”、“老有所為先進集體創新帶頭人”,出席全國雙獎表彰大會,受到中央領導接見。
新四軍老戰士吳子剛離休后在同志們幫助下寫作了百萬字的作品,還為西湖園林建設寫了80余萬字的調查報告,獲得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城鄉建委、市政府、省政府和全國獎狀、榮譽證書30多份,1989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2004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老干部先進個人”稱號等。
老戰士石云山人居北京,心系“第二故鄉”浙江。為了造福老區,造福人民,他上下奔波,牽線搭橋,為桐廬興建總容量900千瓦雅坊電站,改造和擴建總容量3500千瓦印渚水電站作出了貢獻;他將500余件文物資料,捐贈給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紀念館,還為黨史部門撰寫70多篇史料。他的無私奉獻得到人們的贊揚,2000年至今6次被評為國家電網老干部局“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他是國家電網系統30余萬離退人員中被評為“老有所為”的十名標兵之一。
前輩的行為影響和感染著下一代,年輕的要爭當紅二代、紅三代……浙東分會后代工作委員會成立時只有九人,至今已有200余名會員,成為一個團結的集體,有艱苦奮斗精神的集體,有奉獻精神的集體。他們為了傳承新四軍的精神、黨的優良傳統,自愿、自費參加各項活動。為尋找父母輩的革命足跡,他們先后走訪了新四軍活動過的安徽、江蘇及浙江所有紅色景點,用筆、電腦、照相機、攝像機,記錄和搶救老同志的紅色記憶,研究父輩的革命史料,積累整理和出版書籍。如康小平著的《我的父親康念祥的紅色履歷》,黃明明著的《黃源影集》、《我們都是魯迅的學生》。黃明明還在20多年時間里,收藏軍事歷史文物1500余件,個人或參與其它單位聯合舉辦《紅色珍藏品展》多次,深受觀眾的好評。
(作者是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金蕭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