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用智慧和汗水保障勝利——對軍隊衛生工作經歷的回憶與感悟
用智慧和汗水保障勝利——對軍隊衛生工作經歷的回憶與感悟
作者:王正明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9-01 瀏覽次數:7832
前線,將士們浴血奮戰,場面是英勇悲壯的。后方,軍隊衛生工作人員,用智慧和汗水守衛著將士生命和健康的最后防線,其場面則是平凡而悄無聲息的。只有親身經歷過軍隊衛生工作的人,才知道軍隊衛生工作的重要,才知道這悄無聲息的背后是怎樣的無私奉獻。
初到衛生隊 始知衛生事
1944年,在淮北抗日根據地淮寶縣結束了土地改革后,我入伍參加了新四軍。由于參軍前我已是鄉干部,且學過中醫,參軍后不久便被選送到新四軍四師辦的淮北衛校第三期藥訓隊學習并任區隊長。隊長兼教員是李景霞,四師十一旅的材料股長,新四軍軍部藥訓隊畢業。
到衛校不久,淮北軍民開始反掃蕩。一反就是幾十天,學校就沒有開起課來。我們先報到的學員,一邊做開學的準備,一邊到洪澤湖邊去割蘆葦,賣了錢來改善伙食,直到反掃蕩勝利。1945年5月,淮北衛校在泗南縣薛崗開學。別看學校環境艱苦,教學器材簡陋,但教學質量還真不賴。學的課程有藥物學、藥物化學、調劑學、制劑學、拉丁文、衛生器材管理、蒸餾器構造與使用等十多門,很正規的。沒有教材,全是老師講,我們用筆記本記。好在小時候讀過私塾,這時感到有文化真好。扎扎實實地學習了半年,畢業了,我被分配到十一旅三十一團衛生隊當司藥。
第一次經受戰火的考驗
1947年,我調華東野戰軍二縱五師十三團衛生隊任司藥。6月下旬,國民黨軍集中9個整編師向魯中進犯。我當時感到,一場大規模的戰斗就要打響了,這將是對我們軍隊衛生救護工作的極好檢驗。
7月17日,華野發起南麻、臨朐戰役,對南麻周圍的歷山、馬頭崮、荊山泉等地的敵軍發起攻擊,以期粉碎國民黨軍的進犯。戰至20日,敵軍仍依托高地頑抗,戰斗成僵持狀態。部隊開進中,又遭遇連日大雨,行動十分困難。當時我們團參加了戰斗,團衛生隊大部分同志跟隨戰斗部隊到前方去了,我負責留守。留守人員有衛生班長陳克平、10名衛生員培訓班的學員、10多名輕傷員。所帶藥材由兩頭騾子馱運。
20日,敵軍又有4個旅趕來增援。為擺脫被動局面,華野司令部下令停止攻擊,各部隊向臨朐以南和西南地區轉移。
當我接到轉移命令時,已有一支國民黨軍部隊穿插過來,切斷了我們與戰斗部隊的聯系。我們手中僅有幾支短槍。我下令學員一幫一地帶好傷員,準備隱蔽。這時我軍一支戰斗部隊與敵人這支部隊交上火,敵人的視線被轉移到我戰斗部隊那方面去了。我抓住機會,帶領全隊悄悄地有序北撤,擺脫了敵軍。
在北撤的路上,我一邊走一邊想辦法與上級取得聯系。那幾天大雨傾盆,洪水暴發。遇到陡峭的山崖和湍急的河流時,只能從騾子上卸下藥箱,肩扛著爬山、過河。傷員們則手拉著手,互相攙扶著走。根據地的群眾真好。我們到一個村子,找到老鄉,打張白條子,上寫收到老鄉面多少斤、柴多少斤,老鄉就會給你糧食和柴草,我們就可以吃個飽。就這樣,在群眾的支持下,大家團結一心向北走,我們這支非戰斗部隊,終于聯系上師“后指”,渡過黃河,進入了安全地區——惠民地區。到惠民地區時,我們所里的藥品沒少,人員沒少,傷員沒丟且全部治愈。八九月間,我們終于歸了原建制。
這段時間,我兼著教員,讓學員們在實戰中學習,完成了全部學習和訓練任務。為此,團里給我記二等功一次,陳克平也受到了嘉獎。我們經受住了戰斗對衛生工作的第一次考驗。
用智慧和汗水開展工作
歸建后,我被提拔到師衛生處材料股當副股長。我們的工作是保證師醫療隊用藥和有作戰任務的團、營的戰場救護藥材的供應。師材料股和師醫療隊的藥房有時是合一的。藥材儲備量是20箱至30箱。行軍時,藥材是用馬車來裝運的。醫療隊的常用藥品、器材是隨隊走的,有時用馬馱,有時雇民工挑。司藥梁緒祥是我在淮北衛校藥訓隊學習時的同學,到了材料股后,我與他一同畫出蒸餾器的圖樣,找來鐵皮焊出了我師第一臺蒸餾器。有了這臺蒸餾器,我們便開始自己生產生理鹽水。我們還將硫磺粉制成膏。還用滲漉法配制出草藥酊劑,如遠志酊、桔梗酊等。總之,為改變部隊缺醫少藥的狀況,凡能自行配制的藥材我們都盡量自己配制。當然,上級仍按標準定量發給一定經費,讓我們自行購買一些消耗性衛生用品。
我軍藥材供應的另一個主要來源則是取之于敵。每次戰斗一結束,我們都會立即到敵軍陣地上去,尋找敵人的衛生器材和藥品。1949年,我們師參加了淮海戰役。1月10日,淮海戰役的槍聲剛一停,我馬上請示上級,帶著一名司藥,趕著一輛馬車就上了戰場。戰場上一片混亂。我們到處翻找,遇到國民黨軍醫官就問哪里有藥。問準了地點,就到坍塌的陣地里去翻。這次我們真的發了“洋財”——竟收集到10箱藥,其中有當時十分珍貴的盤尼西林(即青霉素)。不過“一切繳獲要歸公”是我軍的紀律,我們按規定,將大部分好藥都上交軍衛生部了。
一切為了前線
淮海戰役結束不久,我軍就進行渡江戰役的準備工作。這時藥品供應比以往已大有改觀。但藥品多了,行軍攜帶就成了一個問題。渡江戰役規定,部隊要快速推進,馬匹和車輛不能隨先頭部隊過江,只能隨后續部隊走。我們估計到了新區,可能一時找不到民工。決定挑選出最急需最常用的藥品,自己背著隨先頭部隊進軍。我當時選了一批大輸液瓶和急救藥品,裝了兩只箱子,有60來斤重,一肩挑了,隨部隊急行軍。幾天下來,兩肩都磨破了,鮮血滲透了肩頭上的衣服,但我舍不得給自己上藥,那些藥是要用于前線同志們的,我堅持著。直到1949年5月3日解放了杭州,部隊休整,我才卸下了肩上的擔子。由于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圓滿地完成了衛生保障工作,師里給我記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
1950年1月,我被提拔到二十一軍后勤部衛生部藥材科當副科長,科長是孫樹中同志。不久他就調華東軍區駐滬藥材采購供應站任主任,由我接任科長。隨著我軍醫療事業的發展,上級對軍一級單位改為實物和經費相結合的辦法進行供應。師以下單位仍按標準定量供應。師級單位需要定量標準以外的藥品,要向軍衛生部申請,由軍衛生部藥材科統一采購、分發。于是,軍衛生部藥材科的任務就重了起來,人員也增加了,科設采購組、審統室、制劑室和庫房等部門,設正副科長、科員、藥劑師、會計等,編制有20多人。這時的藥材科已能組織常用藥品如片劑、針劑、酊劑(如桔梗、遠志、樟腦)等的生產,還通過舉辦藥訓班,使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技術有了很大提高。
抗美援朝 經受新考驗
1952年,二十一軍接受了抗美援朝的任務,機構開始精簡。軍衛生部撤銷了,后勤只設管理衛生的副部長一人,保留醫療、防疫、獸醫和藥材四個科室。當時分管衛生的后勤部副部長是李家廣同志。
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藥材供應是豐富的。赴朝前,在華東已領到藥品10噸。到了東北,又發給戰救藥材和敷料20余噸。這樣,保管問題也隨之而來。上級要求切實做到“防轟炸、防破壞、防洪水、防凍壞”。為做好“四防”,全科同志十分辛苦。一切搬運、押運、裝卸都得自己動手,還要自己站崗放哨。當時我們科20余人,女同志占三分之一,男同志愛護女同志,自己就要多辛苦了。偽裝任務也不輕。白天要把通向庫區(只是一些帆布垛子)、駐地的道路用鹿砦遮蓋起來。到黃昏時再撤去,以便收發、運輸。一年中每天都如此勞作,全科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的。大家團結一致,完成了任務。1952年12月,軍首長特授予我科全體人員在軍旗照相的獎勵,當時這是一種規格很高的獎勵。同時,我科還有幾位同志受到了個人嘉獎。
1954年3月停戰后,軍后勤又一次整編,后勤部機構各科、處均予以撤銷,只設一名后勤副軍長和八位主任。我們的后勤副軍長是老紅軍黃澤夫。在這次整編中,我離開了老部隊、老戰友,被調往志愿軍總部后勤二分部藥材庫任主任,留在停戰后的朝鮮,執行維護停戰協定,并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的工作,直到1958年隨志愿軍最后一支部隊回國。
(作者系南京軍區82醫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