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我的第二個春天
我的第二個春天
作者:徐曉風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8-26 瀏覽次數:7824
一轉眼,我已是80多歲的老翁了!
回顧我這一生,從軍33年,轉業地方后又10年。無論是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或在地方復雜的黨務工作崗位上;無論是在順境,或是莫明其妙“挨整”的日子里,我本著對黨的忠誠,以一個革命軍人應有品質,英勇戰斗,刻苦工作,多次立功受獎,這一生應是“俯仰天地,無愧于心”了。沒有想到的是在離休之后的20年中,在本應“含飴弄孫,安度晚年”的日子里,我竟又干了一番很有意義的“晚霞勝朝暉”的事。
記得離休后不久,同為新四軍老部隊第二十一軍的老戰友吳新華,發起和牽頭組成了《拂曉尋蹤》編委會,編輯出版《拂曉尋蹤》叢書,還編了一份《拂曉尋蹤通訊》,作為分散各地的戰友們的聯絡平臺。這種在同一部隊、同一戰壕中共過生死的戰友情,只有我們這些當事人才能體會。當年我們一起行軍、一起冒著炮火前進、一起打坑道挖戰壕、一起爬冰臥雪……共同的戰斗歷程,讓我們這些人結成了比親兄弟還深厚的戰友情誼。如今白發蒼蒼而天各一方,但那深而又深的眷戀,讓我們彼此在不斷地苦苦相思。如今我們通過編書,反映新四軍這支勁旅的光榮歷程,眾多老同志往日的軍旅生涯,以及老兵在新的征程中的光輝業績,何等有意義啊。
《拂曉尋蹤》編委會是一個以樂為主,樂而有為的小群體。我們白手起家,自掏腰包,編輯出版“拂曉尋蹤”叢書,在老部隊、老戰友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地戰友們紛紛發來一封封發自內心而飽含深情的信,并寄錢寄物來支援我們,使我們更深地體會到自己所付出的勞動,其中所內涵的重大價值與意義。
我是2001年2月參加《拂曉尋蹤》編委會的,在這個小群體中既有新聞報道的行家,也有早年軍中宣傳戰線上的領導,還有黨史研究方面的專家,有擅長記實文學的作家,也有造詣頗深的教授學者……大家在主編吳新華的出色領導下,始終親密無間、齊心團結,也讓我從中感受到了以前從不曾有過的歡樂和欣慰,感受到了新的人生價值。
我對于編刊物、寫報道等是外行。主編吳新華一開始就耐心地幫助我這號“老來改行者”盡力提高寫作和編輯水平。他把編發《拂曉尋蹤通訊》的任務交給了我。頭一兩期,吳新華讓我組稿,由他編輯,給我做示范。隨后,我就獨力承擔起組稿、編輯、發行任務。《拂曉尋蹤通訊》辦了四年另兩個月,共出刊91期。發行量從開始時的每期100多份,逐漸增加到700多份。有26個省、市、區的143個縣市、39個部隊單位的戰友們成了我們的熱心讀者。因發行量太大,我一人忙不過來了,老伴王寧芳主動來幫忙我搞發行。
連著幾年忙下來,我們這個小群體里的人們,畢竟是年歲都已耄耋,盡管大伙興致不減,但體力、智力日減,只好向老戰友們說“再見”了。沒有想到《拂曉尋蹤通訊》的停刊公告發出后,戰友們惜別之情是這么強烈。寶雞的楊磊同志來信說:通訊“是織在情上的網,架在心上的橋。網遍天南海北,鏈接苦苦相思的心,使得情有所寄,愛有所托,續寫了從青春到暮年悠深友誼的歌。正待繼續享用這份摯誠和真情,她卻要畫上句號了。大幕徐徐落下,可她在我心里并未離去”。住在石家莊的老領導劉健身來信說:”每逢通訊將到時,總是提前幾天盼望。一旦收到,就高興地閱讀,愛不釋手……幾年來,通訊對我來說,不是文件勝似文件,可我比看文件還自覺;不是報紙,可我比訂閱的任何報紙都愛讀。現在,通訊不得不離開我們了,真比調離一個熱愛的崗位還惜別!”杭州戰友周湘濤形容通訊停刊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留有香如故”。而我本人,這幾年來為編好通訊雖然勞累,但在與四面八方老戰友的頻繁聯系中,頓覺眼界開闊,心情爽朗,在戰友情的海洋沉浸中,進一步凈化了自己的靈魂,得到了一種無比的歡樂。雖然是無償的勞動,收獲的卻是難以替代的另類精神“豐收”。
在《拂曉尋蹤通訊》停刊近兩年后,2010年又在各方要求下,以杭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二分會名義,以開辦《拂曉園地》的新名稱,繼續作為聯系戰友們的園地,但發行對象主要以本分會會員為主,對外地戰友適當寄發。該刊仍由我和王倩蓮同志來輪流編發,發行量360份,已辦了11期,同樣受到各地戰友的熱烈歡迎。
這些年來,以《拂曉尋蹤》編委會署名出版和協助老首長出版的書籍有22本606.5萬字。因為多年來不斷地編書出刊,我們的精神狀態都十分充實,人人都感到身心愉悅健康,每個人的“健康指標”并未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