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望江磯上千秋魂——參與修建項英等三烈士墓回憶
望江磯上千秋魂——參與修建項英等三烈士墓回憶
作者:湯漢祥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9-10 瀏覽次數:7836
1953年3月我被分配到華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任助理員,與科里老助理員邵德孚同志一起分管優撫工作。優撫工作主要為革命軍人的犧牲、病故、傷殘以及軍烈屬的優撫等,當時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安葬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三位領導:副軍長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參謀長周子昆。
舉行追悼會現成
1953年3月我被分配到華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任助理員,與科里老助理員邵德孚同志一起分管優撫工作。優撫工作主要為革命軍人的犧牲、病故、傷殘以及軍烈屬的優撫等,當時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安葬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三位領導:副軍長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參謀長周子昆。
新中國建立后,根據黨中央批示,華東軍區領導決定: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邵德孚同志和了解當時情況的劉奎等其他同志及遺屬數人,于1952年8月14日專程趕赴皖南涇縣項英、周子昆遇害地點和袁國平犧牲地點,在當地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尋找到三烈士的安葬地。起出遺骨,就地包裹編號,于8月下旬運回南京,存放在華東軍區總醫院,以備重新安葬。隨后華東軍區領導與江蘇省、南京市領導商量決定,組織人員勘察研究選擇墓地,最后選定雨花臺西南二公里左右的花神廟望江磯一塊丘陵荒山為墓地。
改造地形
1953年春節后,修墓整地工作開始,第一步是平整土地。
4月的一天,邵助理員與我第一次同往望江磯墓地去察看,只見兩臺大型推土機及幾位工人正在工地上推土作業。我們沿著望江磯建墓地段來回走了幾圈,根據觀察,望江磯地段南北寬近200米,東西長約3公里,東接雨花臺到花神廟的一條土公路,西連菊花臺的南京至安徽蕪湖公路,地形是東高西低。在高低不平的小土丘上,野生小雜樹隨處可見,這里沒有莊稼,只有農民取土后留下的土坑。整個地段高出兩側莊稼地面,墓地所在處是望江磯東段的最高處磯頭,由十多個大小土墩組成,最高的有十多米。
按照平整建墓需要,土方工程量很大。推土機推下的土中含有大量的鵝卵石,據說為長江沖擊而成。當地年長的群眾講,六朝皇帝曾在這筑過土壘城墻。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后,太平軍也在此挖過戰壕,因年代久遠,風吹雨淋,已不是原來的地貌了,但仔細辨認,依稀可見痕跡。
施工期間我每隔幾周,便從薩家灣辦公地騎車前往工地察看和了解進程,回到機關后將工期進展情況和有待協調的問題詳細匯報。到1954年夏天,改造地形工程基本完成,前后用了一年半時間。
改造后的地形是:墓道前是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平地廣場,廣場正中北側是數米寬的墓道,直至磯頂墓穴廣場,墓道兩側平地是綠化帶,再外邊是兩側土崗,高約數米,直達磯頂墓地平臺的兩側,對墓穴形成合抱之勢。花神廟通往墓地的土路加寬后,大小車輛可以通行。工程進入尾期,為了使墓穴廣場能夠容納三座墓基,著重對祭奠活動、墓后三面種植柏樹等設計,進行了反復的細加工。
修建中式墓穴
改造地形平整土地的后期,建墓辦公室對墓型墓材墓碑等二期工程進行規劃:新建的墓外表既要美觀莊重,材質又要堅固耐腐蝕。
軍區領導特地向中央軍委、國務院匯報了工作,陳毅副總理的指示是:你們可以派人來北京看看八寶山公墓任弼時同志是怎么安葬的。軍區領導當即決定由組織部派人赴京。
我是分管優撫工作的,接受任務后帶著軍區政治部介紹信,于1954年夏天趕赴北京。
在中南海辦公室里陳毅的秘書接待了我,讓我直接去八寶山公墓,再到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工地去看看聽聽,搜集些資料回去研究確定。
我持介紹信,在八寶山公墓負責人陪同下,參觀了漢白玉石建造的任弼時的西式墓,聽取了情況介紹,索取了一套建墓資料及照片。
接著又到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工地,在場的工程師接待了我,參觀中我問到:碑體為什么不用漢白玉材質?工程師耐心向我解答說:漢白玉是很美觀,云南昆明的比河北房山質量更好,但是價格很昂貴,大量材質難于開采,運輸費用很大。而花崗石產地廣,就近開采價格便宜,能取大材,且質地堅硬、耐腐蝕,使用年代久遠。
回南京后,我在科務會上做了匯報,展示了資料,說了個人的看法:三烈士墓取中式為好。鑒于南京地區歷史上對重要人物的安葬都是采用饅頭形的中式墓,它占地大、用材多、氣勢雄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葬俗。新平整的三烈士墓地寬大,中式墓高大宏偉,建材就用蘇州的花崗石,品種較多造價不會太高。而西式墓雖然用料講究施工精細,美觀莊重,但材質昂貴耐腐蝕性差,不如中式墓堅固。
軍區領導經過多方征詢、反復研究和論證,并征求遺屬意見,最后確定為饅頭形的墓體、墓前立碑的中式墓。據此軍區后勤部營房部的建墓辦公室立即組織技術人員設計圖紙,采購備料、組織運輸、聘請施工人員。
1954年底大批建墓用的花崗石毛坯運到墓前面的廣場和路旁,次年開春天氣回暖后,工程部門組織工人、石匠進場全面施工。1955年3月間我再到墓地時,看到建墓辦公室的工程師、技術員帶領數十名工人,對石料進行細加工。據說這些師傅是從蘇州花崗石廠請來的,少數老工人有20多年工齡,技藝精湛。他們按照圖紙對每一塊石料的六面、每根線條精細加工。工程要求嚴,工藝要求精,建墓用的石塊多,勞動強度大,特別是每塊石頭必須符合圖紙要求,最后才能拼裝成三個饅頭型的墓體和墓碑,施工人員的辛勤勞動令人敬佩。
建墓同時,還在廣場東側100多米處,修建了一座三大間磚木結構的藍色琉璃瓦屋頂的墓地用房,以備前來祭掃的人員休息、護墓人員住宿、放置祭品使用。
工程于1955年5月完工,用時兩年之久。
請蕭嫻寫碑文
碑文的起草,也經過反復研究思考。因黨中央對當年皖南事變中各種事件尚未做出明確結論,所以對三烈士的稱謂和事跡不好寫定。最后決定碑文正面:稱某某某同志之墓,上款為立碑時間,下款為立碑單位,這樣體現了革命隊伍中親密同志關系。碑背面的業績從略。
碑文格式確定后,要請一位德高望重的書法家書寫。當時南京書法界名氣較大的是蕭嫻女士,她是康有為的關門弟子,南京街面的商鋪店號、廣告牌匾,大都出自她的手筆。
1954年冬,上級決定請蕭嫻寫碑文。我即騎車趕往蕭嫻女士長江路的家中,請她幫助寫三個碑文。她表示同意,要我把碑文格式草稿留下,過一周來取。一周后,我去取碑文,她把寫好的碑文展示給我看,謙和地問我是否可以。看到她柔韌剛毅的筆法,我非常滿意,請她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她說:項英、袁國平、周子昆是新四軍的三位領導,在皖南事變中犧牲,決不能收費,請轉告南京軍區領導,這是我的本分和義務。令我非常感動!
精選棺木
根據軍區領導的指示,三烈士遺骨安葬時要用較好的棺木。科長交待我去了解一下情況。
當時南京土葬較為普遍,市面上棺材鋪較多。經多方打聽,新街口、大行宮一帶有較大的棺材鋪,我騎車經長江路中段時見到一家較大店鋪,里面棺木數量較多,經仔細觀看,其中一口外形莊重、漆黑光亮、木質堅硬厚實的棺木被我看中,價位為600余元。價格雖高,但物有所值。在科務會上,我匯報情況,會后由有關部門去聯系購買。
吊唁安葬
1955年5月底建墓工程結束。隆重的吊唁安葬儀式擬定6月中旬舉行。軍區政治部組織科長帶一名助理員、軍區司令部及后勤部各派一名參謀或助理員,后勤衛生部及總醫院的有關人員,軍區政治部文化部派來兩位攝影師等人組成治喪辦公室。組織科長任辦公室主任,集體研究治喪吊唁的內容、項目、時間安排、具體要求并分工到每個單位。各單位組織實施和所需人員、車輛、物資經費等均由各單位自負,保證按時完成。
靈堂設在軍區總醫院禮堂,禮堂東頭的舞臺前用整幅白布掛成屏幕將大廳隔開,幕前大廳設為靈堂。治喪辦公室在屏幕后舞臺右側室內辦公。
靈堂是這樣布置的:離屏幕約2米多處,并排豎放三口黑漆棺木,棺蓋凹面朝上,整個棺木用白布覆蓋,尸骨放在棺木凹面白布上,項英居中,左為袁國平,右為周子昆。軍區總院根據治喪辦的要求,安排醫務人員按照人體解剖結構,細心地將尸骨用細鋼絲連接包扎后穿上衣服,外穿黃色呢軍服,頭面部用近似人膚顏色的絲綢包裹,戴上大蓋帽后,粗看儀容安詳逼真,棺木前用花圈鮮花簇擁并掛遺照,以供吊唁瞻仰。靈堂四壁掛著數副挽聯花圈,中間為吊唁瞻仰區。
吊唁瞻仰定在1955年6月16日至18日。軍區司、政、后機關各派兩名部長輪流參加守靈和接待陪同吊唁。三天中前來吊唁的人群絡繹不絕,有以唐亮政委為首的南京軍區首長,軍區司、政、后領導及機關干部代表,駐寧軍事院校的領導和代表,江蘇省與南京市的黨政領導及機關代表、各界人士,烈士遺屬、親朋及戰友。整個吊唁活動,氣氛莊嚴肅穆凝重,一些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幸存新四軍老戰士聞訊后紛紛前來吊唁、緬懷和寄托哀思。
皖南事變雖已過去14年多了,但當時的悲壯與慘烈依然歷歷在目,他們對皖南事變痛失戰友的悲憤心情更是難于言表。三天的吊唁儀式結束后,將三烈士的遺骨入殮封棺。
出殯安葬定于6月19日上午。19日清晨,三輛靈車一字形停在靈堂前的廣場上,工人把三具棺木抬上靈車,項英在前,袁國平、周子昆在后,靈車四周及車頭掛上花圈,每臺靈車上有兩名全副武裝的禮儀戰士護靈。項英靈車上的大攬兩頭各固定一根30多米長的整幅白布絞成粗繩作為紼帶。
送殯車隊提前統一停于靈堂大院外東側的黃埔路上,依次是向導指揮車、軍樂隊車、兩臺花圈車、三臺靈車車位空著(留下車位距離)、其后是遺屬車、首長車、送殯大客車以及服務車輛。
上午9時正,出殯儀式開始。在軍樂隊緩緩的哀樂聲中,以唐亮政委為首的軍區首長、機關領導、院校領導、省、市領導約50人,分別站在項英靈車前面白色紼帶兩側,他們手執紼帶,隨著奏哀聲引導靈車徐徐前進,送殯的遺屬及機關代表跟隨靈車在后送行。執紼送約200多米進入車隊靈車位,奏哀停止,執紼人員各自上車前往墓地。
我坐在最前頭的向導車上負責帶路。出殯路線是:軍區總醫院東側黃埔路、中山東路、太平路、建康路、中華路、出中華門、雨花路,經雨花臺西側到花神廟的望江磯三烈士墓地(現雨花臺功德園)。
在南京市公安、交警的大力支持下,沿路增派了警力,途經之處實行了交通管制。我在向導車上往后看,只見長長的車隊一眼望不到盡頭。悲壯的哀樂聲和長長的車隊驚動了沿途的許多市民,他們駐足觀望,自發的站在馬路兩旁,默默地目送出殯車隊遠去,場面令人肅穆。
10點鐘出殯車隊抵達望江磯墓地廣場,安葬儀式開始。在哀樂聲中三烈士靈柩由十多位工人緩緩抬上磯頂,整理好墓穴內的滾木,把靈柩放在滾木上,徐徐推入墓穴內,之后開始封墓。400余人參加了安葬儀式。
從此,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三位將領的忠魂長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