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我了解的張愛萍將軍
我了解的張愛萍將軍
作者:黃風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9-15 瀏覽次數:784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陳聰,在聽老師講長征歷史時,講到張愛萍,又看到家鄉金華市新四軍硏究會編印的《婺州風云》刊物,得知這個刊名是張愛萍親筆題寫,他想更多地了解張愛萍,便寫信給他的小學老師、金華市新四軍硏究會會員黃風華求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陳聰,在聽老師講長征歷史時,講到張愛萍,又看到家鄉金華市新四軍硏究會編印的《婺州風云》刊物,得知這個刊名是張愛萍親筆題寫,他想更多地了解張愛萍,便寫信給他的小學老師、金華市新四軍硏究會會員黃風華求教。下面是黃風華給陳聰的復信摘編。
投筆從戎
張愛萍1910年1月9日生于四川省達縣羅江口鎮張家溝村一富農家庭。1925年春季,15歲的張愛萍進入達縣中學讀書。由于學習努力,成績優異,從課代表升為班長。不久,在全校學生干部競選中,以90%的票當選學生會副主席。教師中的中共地下黨員對張愛萍特別關注,著力培養,將《共產黨宣言》送給他閱讀。1926年張愛萍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8年離開達縣到上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暗夜書寫
紅軍長征時,張愛萍任紅三軍團騎兵團政委兼參謀長。當時環境的惡劣和條件的艱苦,是現代年輕人所無法想象的。爬雪山,過草地,還要跟國民黨的追兵和空中的飛機作戰。晚上沒有燈燭照明,要連夜起草作戰文書,怎么辦?張愛萍有摸黑書寫的硬功夫。他頭天晩上書寫的文稿,翌日天亮給別人看時,就跟白天寫的一樣。行距相等,字距均衡,沒有漏字,也沒有涂改。首長譽他為“摸黑清”、“一遍清”的奇才。
任職浙江
1937年抗戰爆發后,張愛萍受命擔任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1938年3月,在武漢的周恩來派張愛萍到浙江做統戰工作。張愛萍化名張舟到金華黃紹竑的第三游擊支隊工作,公開的身份是支隊政訓室協理員。
張愛萍在第三游擊支隊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掌握了部分游擊武裝。后被長江局調回武漢。在武漢,他按周恩來的要求,寫了一篇《目前的浙江應該做些什么?》發表在1938年8月13日出版的《群眾》雜志上。
遲到自罰
抗日戰爭時期,張愛萍任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負責全師的軍事集會、操練、演習、軍事知識講座等。他治軍嚴格,賞罰分明,以身作則。一次全師要集合到大操上聽報告,當集合號吹響時,剛巧師長黃克誠找他有要事商量,他到會場時遲到了四分鐘。兩小時的報告結束,張愛萍宣布各部自行帶回營房,同時又宣布:“副師長張愛萍遲到四分鐘,罰站十分鐘。”張愛萍原地罰站。官兵們開始時全場愕然,繼而肅然起敬,最后掌聲雷動。
追悼戰士
毛澤東在燒炭戰士張思德的追悼會上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個講話后來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發表了。張愛萍讀了這篇文章,深受教育。已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的張愛萍,在為一位抗日陣亡戰士開追悼會時,依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講了一個多小時,走下講臺,又提筆寫下一副挽聯:“恨寇賊殺死吾戰友,率全師誓為爾報仇。”
傳奇人生
張愛萍一生有“56個首任首創”、“10次讓職3次辭職”、“6次死里逃生”、“兩次坐敵人鐵牢”、“一次5年囚室”和在政治舞臺上“三落三起”。尤其是在“文革”期間被關囚室,遭受非人折磨,在逆境中審視歷史,審視自己,痛定思痛,堅定不移,不低頭,不揭發,不檢討。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骨氣,保持了一個人的人格尊嚴。當有人問他,你究竟要跟誰走?他毫不含糊地回答:“我誰也不跟,我只跟真理。”足顯他的名士品格。
自我修養
張愛萍的自我修養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有人說他是熟讀孔子的《論語》,有人說他深入研究了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和《毛澤東選集》。我們看他的座右銘:“勿逐名利自蒙恥,要辨真偽羞奴顏”,“將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門忘鄉,出陣忘身”。這位在1955年就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何止僅讀了這些書,他可以說是博覽群書,博古通今。所以他除了指揮打仗,還能寫詩、填詞,喜書法、攝影。是個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戰地記者和軍旅作家。
偉人評說
張愛萍是一個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奇才。之所以黨中央、毛澤東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的任務交給他,把我軍第一次海、陸、空軍聯合作戰解放一江山島的指揮權交給他,又把組織鑄造“神劍”和試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總指揮權交給他,正因為張愛萍有個性、有特點。毛澤東說他“好犯上”;葉劍英說他“混身是刺”;鄧小平說:“軍隊中有幾個人惹不起,你張愛萍就是其中的一個”。是批評耶,抑或是贊揚。
有緣金華
81歲的丁民老人說:“張愛萍在抗戰初期來過金華,有緣金華。只因當時是化名做統戰工作,一般人不知道。”金華酒坊巷34號,是《浙江潮》旬刊社編輯部,張愛萍常為進步刊物撰稿。年己80的金華黨校鄭振乾老師說:金華新四軍研究會《婺州風云》會刊的刊名,是我聯系請張愛萍題寫的。解放初期,張愛萍任第七兵團司令員兼浙江軍區司令員期間,曾到駐金華部隊視察過。
將軍銅像
鑒于廣大人民群眾對這位“從戰爭中走來”將軍的愛戴,出于廣大師生官兵對這位軍事奇才的崇敬,2004年在廣州華南大學校園的中心廣場上,敬立了張愛萍將軍的銅像。張愛萍的勤奮好學,豁達耿直,追求真理的品格,以及他的光輝形象,永遠激勵著大學校園里一代又一代的師生們。
將軍故居
2002初,四川達州市(原達縣)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信息研究會聯合集資,在達縣羅江口鎮張家溝村給張愛萍老宅作全面整修。將軍故居己在2003年將軍逝世后向社會開放。在故居陳列室里,除了張愛萍童年時期學習、生活用品外,大量的是張愛萍自己撰寫的文稿。其中抗戰時期金華的進步刊物《戰時生活》旬刊、《大風》三日刊、《浙江潮》旬刊、《抗戰論壇》旬刊、《東南戰線》半月刊、《青年團結》不定期刊、《浙江婦女》月刊、《刀與筆》月刊等,都刊有張愛萍寫的文章。張愛萍還應嚴北溟主編約稿,為《臺灣先鋒》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