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大金山上的三尊銅像
大金山上的三尊銅像
作者:快 馬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9-24 瀏覽次數:7826
譚震林!王必成!江渭清!——三個名垂青史的名字,三位戰功卓著的開國元勛,三尊威嚴肅穆的戎裝銅像。
譚震林!王必成!江渭清!——三個名垂青史的名字,三位戰功卓著的開國元勛,三尊威嚴肅穆的戎裝銅像。
南京城以南約50公里——溧水大金山——制高點99.8高地。
站在99.8高地,面對三尊開國元勛的銅像,令人心潮激蕩思緒萬千,穿越久遠的時空,史海鉤沉、舊劍重磨,追尋那遍地烽火、刀槍如林的戰場風云……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共赴國難。鄧子恢、譚震林、張鼎丞、葉飛等人領導的福建紅軍游擊隊編入新四軍,奔赴長江南岸抗日戰場。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江南部隊整編為第六師,譚震林任六師師長兼政委。江渭清任六師十八旅旅長。
新四軍六師,一支堅韌不拔的勁旅,一支戰功彪炳的雄師。
在皖南事變后的困難時期,譚震林率全師不足7000人馬奮戰蘇南敵后地區,以伏擊戰、游擊戰等多種戰法對付10萬日偽軍的“清鄉”“掃蕩”。1941年10月,譚震林、江渭清率第十八旅北渡長江開辟高郵、寶應、江都根據地。六師在蘇南敵后兩年時間內歷經大小100多次苦仗硬仗,粉碎了日偽軍多次大規模進攻。在大量殺傷日偽軍的同時,自身也遭受重大傷亡。1941年11月28日,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政委廖海濤在塘馬突圍戰中不幸犧牲。
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非常重視蘇南的戰略地位,時刻關注著六師的安危,及時在組織上作了調整:1942年10月26日,第一師與第六師領導機關對內合并,對外保持六師番號,由第一師師長粟裕統一指揮蘇中、蘇南地區部隊; 1942年4月,江渭清率五十一團重返蘇南,任中共蘇南區委書記兼第十六旅政委。1943年初,新四軍第一師二旅旅長王必成率二旅主力2000余人渡江南下與第十六旅合并,王必成任第十六旅旅長。
從此,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在王必成、江渭清領導下堅守兩溧,一柱擎天獨撐蘇南,與日偽軍展開機動靈活、有聲有色的游擊戰,像一把利刃狠狠地扎在日偽統治核心地區,令敵人寢食難安,極大地鼓舞著淪陷區水深火熱中的廣大百姓。
就在王必成、江渭清全力對付日軍兩個師團和5萬偽軍對茅山、太滆兩地的“清剿”之際,長期龜縮在皖南、浙西山區消極避戰的國民黨第三戰區顧祝同部又悄悄地伸出罪惡的黑手。1943年4月,顧祝同指揮12個團1.5萬人馬進犯兩溧地區,從東、西、南三面包圍王必成、江渭清所部5000人,叫囂要“打死王必成,活捉江渭清”,“爭取第二次皖南清剿勝利”,企圖與北面的日偽軍配合全殲新四軍六師主力。
面對日偽頑四面合圍、戰局劇變的嚴峻形勢,王必成、江渭清沉著冷靜,指揮部隊搶占觀山、銅山、芝山、曹山等制高點,以部分兵力頑強堅守,頂住強敵的輪番猛攻,大量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最后集中預備隊,傾全力發起猛烈的反突擊,在王必成“后退一步,提頭來見”的怒吼中,一舉打垮當面頑軍第五十二師,殲敵2000余人,全軍趁勝突出重圍,轉戰郎溪、廣德、長興等地,收復蘇皖浙邊大片國土。
1945年初,新四軍第十六旅與渡江南下的粟裕、葉飛、陶勇各部經溧水,在浙江省長興縣仰峰岕會師,在粟裕的指揮下并肩作戰,向南進軍,取得了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的勝利,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解放戰爭中,新四軍第六師先后改為華中野戰軍第六師、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第三野戰軍第二十四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二保漣水城、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多次危急時刻,力挽狂瀾,贏得“虎軍”美名。
抗美援朝戰爭中,二十四軍戰士張桃芳一桿馬步槍狙殺敵軍214人,創下我軍狙擊殺敵最高記錄。
1953年夏季大反攻戰役,我志愿軍九兵團代司令員王必成指揮第二十三軍、二十四軍、十六軍連續突擊,橫掃金城之敵,痛殲南韓主力,贏得戰役完勝,迫使“聯合國軍”簽下停戰協議。
改革開放30年,人民解放軍經歷幾次大裁軍,二十四軍和許多英名顯赫的部隊被縮編、裁撤。如今,北京衛戍區警衛三師繼承新四軍六師的血脈,虎師雄風,薪火相傳。
溧水人民沒有忘記,溧水的山山水水沒有忘記。在這里,六師將士們浴血奮戰、百煉成鋼;從這里,六師將士們出征天下、南征北戰,威震四方。
在新四軍六師浴血奮戰的戰地溧水,一個樸實的漢子張勇,打小聽慣了鄉親們繪聲繪色口口相傳的六師戰斗故事,對六師英雄們的崇敬之情深深地根植心田。18歲時,張勇如愿以償地穿上綠軍裝,跨入西北邊陲的軍營。駐地周圍方圓千里盡是飛沙走石、苦寒不毛之地。艱苦的環境,嚴格的軍旅生涯,把年輕的張勇錘煉成為一名作風過硬的優秀班長,在多次的搶險救災、戰備值勤中表現出色,榮立三等功。退役返鄉后,張勇保持著革命軍人的優良作風,刻苦耐勞、艱苦創業,從一個基層工人逐步成長為頗有實力的企業家。
在老首長江渭清關心指導、在溧水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張勇1997年決定修建軍事文化主題景區——大金山國防園風景區暨新四軍六師紀念館。
張勇全身心地撲到建設工地中,帶領群眾開山修路、削石填壑、疏溪改流、移土植樹。風雨十載,當景區初具雛形的時候,張勇已耗盡了自己幾千萬元積蓄。過度操勞,白發過早地爬上兩鬢,滄桑深深地刻在額頭。在巨大的困難面前,張勇壯志不改,毅然決定以個人名義借貸數千萬元繼續工程建設。面對旁人的疑惑和不解,張勇誠懇地披露心聲:這個項目所蘊涵的意義大大超越了經濟價值。國家和民族要強大,需要一個堅強的靈魂。大金山國防園暨新四軍六師紀念館就是要宣揚和傳播人民軍隊偉大的軍魂,為國家為民族養一分元氣增一分精神。這是惠及子孫后代的大業!
縣委及時派出了得力的干部給予有力的扶助,工程建設者們齊心協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山造河。12年寒來暑往,12年秋雨春風,大金山披上了新裝,原先貧瘠堅硬的石山栽上了數十萬株樹木,長寬不過十丈的99.8高地硬是被人們壘石填土擴大到3000多平方米,新四軍六師領導人譚震林、王必成、江渭清的銅像高高矗立,數十公里等級公路盤山而上,各項場館建筑全面完成……
許多老首長老將軍們以各種方式關心著大金山的建設,有的現場指導,有的送來題詞,有的捐獻文物;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全力支持;原二十四軍老兵、總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將親臨大金山揮毫題寫“新四軍六師紀念館”;部隊送來了退役的飛機、坦克、大炮……大金山有幸,見證了昔日的抗戰風云,而今又承載著新四軍六師的光榮。
漫山青翠,一排排挺拔的樹木如同肩并肩的戰士,緊緊拱衛著99.8高地。虎將雄兵,傳頌著一個永遠不老的傳奇。硝煙散盡,英雄老去;青山為憑,軍魂長存!
※ ※ ※
夢回沙場,
鐵馬關山,
紅旗漫卷風云;
一身轉戰三千里,
一劍曾擋百萬兵,
縱橫八省誰敵。
虎帳點兵,
雄師十萬,
號鼓聲聲連營;
碧血壯士輕生死,
百戰英雄去不回,
氣吞萬里山河。
飛越滄海,
日月無痕,
芳菲染透丹青;
寂寞沙場硝煙盡,
了卻生前身后名,
化作碧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