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記中共常州市委武進區委黨校離休干部馮悅群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記中共常州市委武進區委黨校離休干部馮悅群
作者:施安銀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0-08 瀏覽次數:7828
一直打算寫篇介紹中共常州市武進區委黨校離休干部馮悅群同志的文章,卻一直沒有動筆。
本文主人公馮悅群
一直打算寫篇介紹中共常州市武進區委黨校離休干部馮悅群同志的文章,卻一直沒有動筆。原因有二:一是人們常用的借口“忙”;二是覺得馮老的事跡有點“平淡無奇”,要寫好比較難。那為什么現在又寫了呢?原因也有二:其一,所謂“于細微處見精神”,馮老的事跡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一座精神富礦,好生挖掘能給人啟迪。其二,適逢馮老八十大壽,作為有緣相識的文友,按常言“秀才人情紙一張”的說法,也該寫點祝賀的文字。有此考量,這篇文章就不得不寫,且值得一寫。
于是,我便寫了有關馮老離休之后事跡的如下文字——
離休了 卻更講奉獻
1990年10月,馮老從武進縣(后改市,現為常州市轄區)委黨校離休。一下子離開了情深有加、站了32年的三尺講臺,他還真有點不適應。通過學習、思考,他很快地調整心態,認識到人總是會老的,到了一定年齡總是要離退休的。但是,人可以退,革命意志決不能退。是共產黨員,就要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奮斗終身!于是,他給自己提出了“離休不離黨
譜寫新篇章”、“心里裝著黨再創新輝煌”的要求,并請書法家寫成條幅裝裱好后掛在書房里,作為離休后的座右銘和晚年的人生追求,決心繼續為改革開放和三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為了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前進步伐,馮老把學習作為離休生活的第一需要和人生的一大樂趣。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后,他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同時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多次在離休支部會議上發言交流,并到湖塘村黨支部、武進中醫院等單位進行宣講。他所撰寫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等多篇論文在市、區相關理論研討會上交流并獲獎。
《中華人民共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之后,為學習貫徹“兩法”和《綱要》,馮老參加了武進區湖塘鎮關工委青少年法制宣講組,先后到湖塘中心校、淹城中學、湖塘中心派出所、新陽湖大酒店等單位宣講25場次,聽講的青少年學生和家長、職工群眾達3000多人次。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馮老不辭辛苦,主動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2007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77歲的馮老不顧體弱多病,認真準備講稿,主動走進社區,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湖塘鎮廣大中小學生講述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故事。教育他們要牢記歷史、不忘國恥,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
馮老的家在湖塘鎮花園社區。無論是離休之前還是之后,他都十分關心鎮上的工作和熱心社區的公益事業。離休次年,他就協助鎮黨委、政府組建基層老年協會,并多年擔任鎮老年協會常務理事、秘書長。除此之外,他還和退休的老伴分別擔任了社區通訊員、老年志愿者和居民小組長。
2000年前后,常州市14路公交湖塘終點站內形成了一個非法勞務市場,不僅給社會造成了不安定因素,也給公共安全帶來了隱患。馮老發現這個情況之后,立即寫了題為《市公交14路車站秩序必須從速加以整頓》的稿件寄給《武進日報》,并同時寫信給當時的市委書記、市長,以引起領導重視。文章發表后,市委、市政府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使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后來,根據情況變化,馮老單獨或與他人合作又寫了《非法中介市場已取締》《湖塘14路站外非法勞務市場死灰復燃》《整治14路站外非法勞務市場見成效》等多篇跟蹤報道。一位已經離休多年的老同志,如果沒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是不會這樣做的。
馮老還樂于助人,常做善事。在一次采訪過程中,馮老了解到湖塘鎮一位特困村民的兒子患嚴重風濕性心臟病急需手術,但面對大筆費用,這位村民束手無策。他當即把身上僅有的100元錢掏給了這位村民。(要知道,他當時的離休金并不高。)接著,他又與村委會,湖塘鎮委、政府聯系,通過“獻愛心,送溫暖”捐款活動,籌集到1萬多元善款,解決了這位村民的燃眉之急。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
為了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最近,馮老又自掏1000元,為湖塘鎮花園、南街、花東、灣里4個社區以及鎮老年活動中心各訂了一份《武進日報》。這件事,在湖塘鎮老人中已傳為美談。
人老了 卻愈加勤奮
馮老特別熱愛新聞寫作。許多年來,一直筆耕不輟,并擔任多家新聞單位的特約記者和通訊員。人生苦短,歲月如金。離休之后,他對新聞寫作不僅沒有絲毫的懈怠,反而愈加努力,愈加勤奮。盡管身患高血壓、冠心病,曾幾次因腦梗塞住院,但他依然樂此不疲。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都經常地白天忙于采訪,晚上集中精力“爬格子”寫稿到深夜。為名嗎?沒人相信寫幾篇稿子就能出名。為幾個稿費那點利嗎?更不是了。馮老和老伴都有離退休金,衣食無憂,不差錢。何況,他每年用于采訪的交通費、電話費和稿件的打印、郵寄費都遠遠超過了稿費收入。他這樣做,完全是受高度社會責任心的驅使。就是老了,也要老有所為。老有所為,心里才踏實。天道酬勤,他的勤奮終于換來了筆耕的累累碩果。
2000年10月,即馮老離休10年的時候,中共武進區委黨校、區老干部局、區老齡委、武進日報社、常州市老齡委、常州市老干部活動中心等六個單位為他舉辦了“夕陽紅似火
余熱著華章”為主題、設有8個專題13塊展板的筆耕成果展。這在常武地區尚屬首次。
到2005年10月,也就是馮老離休15年的時候,據不完全統計,他共有4500多篇、60余萬字的各類文章,先后被55家報刊、電臺、電視臺錄用,其中有20篇在市、區級以上獲獎。同時,他還參與編寫了各類書籍22本,并先后擔任《武進縣志》《領導科學新編》《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群英譜武進分卷》的分纂、主編和編審。11月,一本28萬多字,匯集了他長期筆耕主要成果的《不已集》出版。
所有這些,都是馮老在犧牲自己的娛樂休閑、不顧身患多種疾病的情況下,利用別人打牌、喝茶、看電視的時間,一字一字地“爬格子”爬出來的。從這里,我們不難感悟到他身上那種堅韌的毅力、執著的追求和始終如一、孜孜不倦的勤奮。他的精神令人感動,他的作為令人敬佩。
家大了 卻非常和諧
家是人生溫馨的港灣。特別是對年紀大了的人來說,這個港灣更顯得重要。馮老夫婦有三兒一女。隨著兒女結婚成家、第三代出生,小家變成了十幾人的大家。雖然不全住一個屋檐下,但好多年來,都在一個桌上吃飯。要說不發生一點齟齬,恐怕是不現實的。儒家經典《大學》認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馮老深諳其理,十分重視修身、齊家。為此,他以創建“學習型家庭”為抓手,精心構筑和諧家庭。
為創建“學習型家庭”,馮老認真制定了學習計劃和每月一次的集體學習制度,成立了三人學習指導小組,自任組長。經與兒子、兒媳商量,騰出一間屋子專門用于集中學習。集體學習時,一般是先由馮老主講,然后大家討論。人人都要作學習記錄,并建有學習臺賬。
刊于2002年10月10日《武進日報》的他外孫唐俊寫的《假日我家忙“充電”》一文,具體記述了當年國慶節晚上全家三代10人集體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情況,并深有感觸地寫道“像這樣的學習,對我們全家成員思想道德修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都有很大幫助,并且使我們更加和睦團結。對大家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尤其是怎樣做人都有很大幫助,真是受益匪淺?!?/span>
為推動“學習型家庭”的創建,馮老創辦了“家庭圖書閱覽室”。他花費2000余元,購置600多冊各類圖書,訂閱了十幾種報刊,不僅為全家人提供了必要的學習條件,同時還免費向社區居民開放。
馮老通過創建“學習型家庭”,大大提高了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武進區圖書館舉辦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和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問卷答題競賽活動中,馮老率全家參賽獲得唯一的“學習型家庭”集體獎和優勝獎。在離退休黨支部參加區圖書館組織的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答題競賽中,他和老伴又獲得一等獎。
馮老的家里也有下崗職工,但都能正確理解和對待國家的困難,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或自謀職業,或自主創業。一個孫子、一個外孫即將大學畢業。一家人能做到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尊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相處,整個家庭形成了樂意融融的和諧氛圍。
他的家庭被評為湖塘鎮“學習型示范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常州市“學習型家庭”。數十家新聞媒體報道了馮老創建“學習型家庭”的事跡。他本人先后獲得“老齡工作先進個人”、“學習型老人”、“優秀志愿者”、“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關心中小企業發展優秀離休干部”等多個光榮稱號。
幸福了 卻總愛嘮叨
馮老離休之后,享受副縣級政治生活待遇。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他,卻難忘過去,時不時地總愛嘮叨嘮叨,要家人聽他講那過去的事情。不是年紀大了愛憶舊、話啰嗦,而是有種割舍不去的“特殊情結”,每時每刻都在撥動著他的心弦。他忘不了深埋心底的國仇家恨!忘不了黨對自己的教育培養!
1930年2月,馮老出生于原武進縣馬山區桃塢鄉(現為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鎮)東鈕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當時的中國哀鴻遍地、民不聊生,內憂外患頻仍,民族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1938年3月,日寇對馬山“大掃蕩”,馮老的父親和弟弟慘死在日軍的鐵蹄之下。剛滿8歲的小悅群,從此與母親、妹妹相依為命,靠種地、砍柴,過著極度貧寒的艱苦日子。1949年6月,19歲的馮悅群由時任馬山區區長潘漢東同志介紹參加革命工作,先后擔任過桃塢鄉政府武裝委員、民兵中隊長,馬山區委宣傳科干事。1950年5日,調任常州軍分區武進縣馬山區人武部軍事教育參謀,穿上綠軍裝,成了人民解放軍的一員。1952年7月,調任鎮江軍分區武進縣新閘區人武部政工助理。195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調任武進縣人武部(兵役局)征集科助理員。1958年3月,轉業至中共武進縣委黨校任教,直到離休。
是黨把馮老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并指引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給了他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飲水思源,黨的恩情深似海。他最常說的一句話,一句發自肺腑的話,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馮悅群今天的一切!”幾十年的親身經歷,加上作為黨校教員所具備的理論修養和思想覺悟,使他始終懷著一顆知恩圖報的赤誠之心,矢志不移,緊跟黨走。不忘過去苦難,珍惜今天幸福,也就成為他堅持“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繼續為黨努力工作的不竭動力,成為他向兒女和孫輩們嘮叨的經常性話題。
仁者愛人仁者壽,夕陽無限夕陽紅。謹以此聯,祝馮老健康長壽,老而彌堅,并在今后的歲月里不斷創造出新的人生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