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沈河人民情注忠魂
沈河人民情注忠魂
作者:倪士干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0-11 瀏覽次數:7839
吳秀瑛烈士遺像(1924-1943)
江蘇東臺市頭灶鎮沈河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從1982年開始,在全村樹立婚育新風,每年春節前夕村里舉辦集體婚禮,一直延續到今天,此舉曾受到中宣部和國家計生委的聯合表彰。
如今,這個村又傳出一件令人贊頌的義舉——六十多年來,全村人情注忠魂,共同護衛新四軍女戰士、上海姑娘吳秀瑛烈士墓,成為又一件文明新事。
故事得從抗日戰爭時期說起。1943年,新四軍一師衛生隊醫療組長吳秀瑛和一名衛生員帶領一批重傷員,在梁東鄉龍王村鄧家壩(沈河村的老地名)養傷。
8月25日四更天左右,村頭東南方突然傳來的槍聲一下子驚動了吳秀瑛。她立即意識到一定是日偽軍搜捕傷員來了。沒顧得多想,連忙與衛生員把傷員們轉移到了附近的草蕩里。
這時,吳秀瑛忽然想起了村里還有一位孕婦待產,自己躲藏起來雖然可以脫離危險,而待產孕婦沒人接生,母嬰就有生命危險。于是她毅然返回村里,為孕婦接生后正準備躲避時,卻來不及了。敵人已經進村,封鎖了所有路口,她和村民們一起被裹挾到了村頭的廣場上。敵人架起機槍,要群眾交出新四軍,不說就“統統槍斃”。
面對敵人的威脅,吳秀瑛沖出人群,高喊“我就是新四軍……”卻因拒不講出傷員所在何處,被敵人當場用刺刀刺死,犧牲時年僅19歲。
吳秀瑛的英勇壯舉迅速傳到了師部,粟裕師長十分欽佩,當即寫下挽詩哀悼,同時抨擊投降日寇為虎作倀的國民黨高官。詩曰:“粉碎敵人凱歌中,南丁隊里悼女雄。卅五降將未曾死(當時國民黨投降日寇當漢奸的將領達35人),當軸(指國民黨當局)先生臉可紅?!”粟裕在當年10月10日所寫的《本師堅持大江南北的六年》一文中,又對吳秀瑛的英勇犧牲精神作了高度的贊揚和評價:“在艱苦的斗爭中,黨政軍民學各界都表現了無比的英勇……此種斗爭精神,真可以動天地而泣鬼神。我們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由這無數的鮮血所澆灌,而得以屹然不動……今年(1943年)8月間,敵人大舉‘掃蕩’二分區,我后方醫院吳秀瑛同志管理一部分重傷員。她臨危不懼,將重傷員運走后,自己不幸被敵人捉去,敵人用刺刀把她戳死,而傷員安然無恙。諸如此種壯烈犧牲的指戰員,是不勝枚舉的。”
1943年9月4日出版的蘇中二分區《濱海報》,專門登載了《悼吳秀瑛同志》的文章,表示對吳秀瑛的敬仰與追悼。
吳秀瑛的戰友晨曦噙著淚水在她的照片上題了一首詩:“堅持抗戰在蘇中,臨危不屈巾幗雄。優秀兒女英勇死,鮮血永傍黨旗紅。”
敵人走后,當年21歲的龍王村村長王鑒云強忍著悲痛,與幾位村民將吳秀瑛的遺體隱藏到了蘆葦之中,并安排民兵守護。旋即又回村組織民兵,準備就地挖坑安葬。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也只能如此。然而村民們紛紛找到王鑒云說:“一定要好好安葬吳醫生!”不少村民自發地送來家中的雞蛋、家織布、糧食等可以換錢的物品,一致要求買一口棺材安葬吳秀瑛。村里的老木匠說:“只要買來木料,做棺材我不要工錢!”不一會,全村人湊足了錢買來木料。村里的所有木匠聞訊而來,一齊動手,很快就做好了棺材。
黃昏時分,王鑒云帶領幾位村民抬來棺材,挖好墓穴,將吳秀瑛安葬在一塊事先精心選擇的柴蕩高地上。
結束時,幾個村民擺上供飯,燒了紙錢,齊刷刷地跪拜在墓前連磕幾個響頭。并說:“秀瑛姑娘,你保住了龍王村和新四軍傷員,龍王村人世世代代記住你……”
從此,龍王村的村民每年都要為吳秀瑛修墓和做墳頭。每當清明節前后和吳秀瑛犧牲的那一天,都要來到吳秀瑛的墓前祭拜和掃墓,宣講吳秀瑛的英勇事跡。
轉眼到了1974年的冬天,村里實施水利規劃,需要開挖一條排水溝爽堿,在此范圍內的墳墓都要遷移,恰巧吳秀瑛的墓也在河線上。在規定期限內,有主墳都已遷移了,而吳秀瑛的墓卻成了無主墳要被平毀。
第五生產隊的群眾耐不住了,找到村干部說:“我們都是吳秀瑛墓的主人,把吳秀瑛的墓遷到我們隊里!”可是四隊的群眾堅決不依:“原來就安葬在我們隊里,憑什么遷到你們那里?”
兩隊村民互不相讓。經過協調和全面考慮,吳秀瑛的墓被遷到了全村的中心地帶五隊的大田中。
又過了十多年,按照殯葬改革的要求,在大田里的所有墳墓都不留墳頭。吳秀瑛的墓如何處置,是否可以例外?
村民們一致認為, 吳秀瑛為保護我們全村老少和新四軍傷員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是革命烈士。留下吳秀瑛的墓,對教育我們的子孫后代意義重大。她的墓不僅不能深埋,還應保護得更好。當年,全村所有的墳墓全部深埋,唯獨吳秀瑛的墓被保存了下來。
1998年1月,沈河村領導班子調整,蔣文林從鎮副業技術推廣站調任黨支部書記,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吳秀瑛修墓。
他盤算了一下,所需的人工、材料等費用得花3萬多元。在黨員干部會上他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立即得到大家的贊同,并得到了當地民政部門的支持。
村里為吳秀瑛修墓的事立即在全村傳開了,全村干群人人響應。600多戶,家家捐款。一位五保老人找到蔣文林說:“至今我還記得秀瑛姑娘為我治病的事,我也要盡一份心意,為秀瑛姑娘修墓!”說著硬把10元錢塞到蔣文林的手中。
僅幾天時間,一下子收到捐款1萬多元。接著,村里又從集體積累中拿出一部分,加上上級的撥款,終于解決了所需經費。
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緊張施工,吳秀瑛墓面貌煥然一新。土墓修成了水泥墓,地面做成了水泥地坪,四周栽上了松柏樹,墓前立了一塊高大的墓碑。為方便祭掃與憑吊,在墓北面的淺溝上建了一座小橋,直達墓地。
2005年4月,吳秀瑛的戰友君青等幾位上海新四軍老戰士來到三倉,并把蔣文林請來,打算將吳秀瑛墓遷移到三倉烈士陵園。蔣文林當場沒有正面回應,只是請她們到沈河村走一走,看一看。
隨即,君青等隨蔣文林一同驅車來到沈河村。只見農田中,一塊方方正正的墓地顯得特別耀眼,水泥墓、高聳的墓碑、水泥地坪、蔥綠的常青樹,一一呈現在她們的眼前。
當時已經83歲的王鑒云老人拉著君青的手,飽含熱淚深情地說道:“我們都是秀瑛的親人,龍王村人世世代代都忘不了她!讓秀瑛永遠與我們在一起吧!”
此情此景,讓吳秀瑛的戰友們十分感動。她們獻上鮮花,在墓前佇立,并發出由衷的感嘆:“想不到父老鄉親們對秀瑛的墓保護得這么好,我們放心了。感謝你們——革命老區的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