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貨幣是政權的名片
貨幣是政權的名片
作者:吳孝桐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0-27 瀏覽次數:7835
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后,徐州周圍重要城鎮被日軍占領。共產黨領導的蕭縣抗日游擊隊趕走了偽維持會,于8月組成了以愛國人士彭笑千為縣長,共產黨人主政的蕭縣抗日民主政府。彭笑千有十幾年管理縣財政的經驗。為了發展抗日武裝,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彭笑千采用征收田畝公糧的辦法,保障部隊和政府機關的糧食供給。但沒有自己的流通手段,即沒有自己的貨幣,也就無法進行交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彭笑千上任不到兩個月,就決定發行地方流通券。
彭笑千《我的自述》中說:“到1938年九十月間,我就決定發行票子。當時正印刷困難,就借了私人所未發行的紙票,把每張千文改為每張一元,加蓋縣印,布告發行,財政問題初步得到解決。以后經過輾轉周折,在徐州敵占區搞出印刷機、印刷工人和紙張,就正式印刷發行。”這告訴我們:蕭縣地方流通券開始是“借了私人所印未發行的紙票”,“加蓋縣印,布告發行”的。
1989年12月出版的《蕭縣志》中也寫到:“民主政府方面,民國27年(公元1938年)10月,發行了蕭縣地方流通券。”
《中共蕭縣地方史》記載:“1938年冬季,抗日民主政府一次就給蘇魯豫特支4萬元,解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冬裝問題。”
《淮北革命根據地貨幣史》中寫道:“蕭縣貨幣發行之早,是當時蕭縣縣長彭笑千起著關鍵作用。在調查中,發現過去在蕭縣工作的老同志,一致認為,彭笑千有經濟頭腦,并善于理財。”
以前曾有資料說:蕭縣流通券是1939年、1940年期間發行的。1999年12月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淮北革命根據地貨幣史》一書,作者宿州市工商銀行的趙丙乾先生作出這樣的結論:“經過反復深入考證,蕭縣地方流通券,不是1939年而是1938年10月發行的,不僅發行最早,而且效果最好。”他還說:“蕭幣之所以發行最早,質量最好,它不僅反映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重要的是有一個強有力的群眾信賴的民主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了政權,就有了一切。所以說,貨幣是政權的明片,貨幣是綜合實力的反映。”
蕭縣地方流通券發揮了重大作用:
一、保障了全縣敵后抗日武裝的供給。1939年蕭縣有1000多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外,還編了6個營的地方抗日武裝,有3000多人。還有各級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員,除伙食外,每月還發干部6元、戰士3元(當時小麥6角錢1斗)的津貼費。
二、支援主力部隊。1938年冬,蕭縣抗日民主政府給中共蘇魯豫特支4萬元,解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的冬裝問題。1939年6月,又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到蕭縣的部隊每個戰士做兩條短褲、兩件襯衣,發4元錢津貼費。新四軍游擊支隊和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所需的藥品,大部是由蕭縣抗日民主政府用地方流通券兌換成偽幣,從敵占區購進的。
三、蕭縣地方流通券不僅在蕭縣境內流通,還在蕭縣周邊的宿縣、永城、夏邑、銅山部分地區流通,甚至有些敵偽據點內也能通用。這說明蕭縣流通券的信用度高。
四、蕭縣流通券的發行,在抵制偽幣,促進對內對外貿易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蕭縣地方流通券從1938年10月開始發行,到1940年10月中共豫皖蘇邊區委決定停止發行各縣流通券,統一印制豫皖蘇邊區流通券。四年后當彭笑千重新擔任蕭縣縣長,不久又調任邊區第八專員公署專員時,他想方設法拿出3000萬元邊區新幣,以兩元換1元兌換蕭縣地方流通券。這是抗日民主政府對人民負責,取信于民的實際措施。
以上史實證明:蕭縣是華中敵后最早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最早發行地方貨幣的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