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老區精神代代相傳——回眸寶應老區人民的歷史奉獻
老區精神代代相傳——回眸寶應老區人民的歷史奉獻
作者:寶應縣老促會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07 瀏覽次數:7830
江蘇省寶應縣是革命老區,屬當時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蘇中根據地。早在1927年底寶應便有了黨的活動。1931年始建寶應地下縣委。1940年郭村、黃橋決戰勝利之后,新四軍開始將寶應作為重要的戰略基地。1941年開辟為抗日根據地。1943年5月于安豐公開成立中共蘇中寶應縣委、寶應縣政府。1944年3月16日,蘇中黨政軍領導機關和新四軍一師師部及其后勤部門,從東臺三倉轉移至寶應本蕩一帶駐扎,指揮全蘇中的作戰,直到抗戰勝利。戰爭年代,在寶應地域中不僅有驚天動地、影響深遠的車橋戰役、曹甸戰役,更有令人難以忘懷的老區人民的無私奉獻。
踴躍參軍參戰。1939年10月,日寇侵占寶應,橫行鄉里,燒殺搶掠。國仇家恨點燃了人民群眾的反抗怒火,廣大人民群眾參軍參戰高潮迭起。射陽湖油坊村貧苦農民董王氏,1945年春先送老大、老二兩個兒子參加新四軍。1947年7月,還鄉團頭目脅迫她的三兒子去當“自衛隊”,被這位英雄母親斷然拒絕,并讓三兒子去投奔解放軍。敵人惱羞成怒,將董王氏抓去殺害了。電影《柳堡的故事》里“二妹子”原型夏美英,受革命家庭的影響,沖破女子不當兵的世俗,于1943年跨出家門參加新四軍。僅1945年、1946年兩年全縣就有1773名青年奔赴前線。1947年10月,全縣再度掀起聲勢浩大的參軍熱潮。夏集區委副書記夏美乾率先帶頭,全區有130多人報名參軍;安豐區委副書記孫蔚祖報名參軍后,一周內該區有600多人踴躍參軍。
全力開展支前。在1944年初的車橋戰役中,全縣組織3萬多民兵、農民支前。抗日戰爭期間,隨蘇中機關和師部遷來寶應的10多個下屬單位和后勤部門,分散駐扎在東部湖蕩地區,老區人民在食宿安排、環境護衛,工作支助上給予全方位服務。解放戰爭期間的渡江戰役中,射陽區支前隊長呂長青共渡江8次,運送解放軍百余人,得到了陳毅司令員署名的“渡江英雄”獎狀。廣洋湖畔楊林溝農民顏建發帶著兩個女兒顏紅英和顏根兄,在渡江戰役中協力運送親人過江,那種父親掌舵,姊妹輪番搖櫓奮力爭先的形象,進入了前線記者的鏡頭。此照真實地記錄了當年渡江戰役的場景,被國家軍事博物館作為一級文物收藏,其中顏紅英曾被江蘇省提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候選人。
開展武裝斗爭。寶應老區人民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僅抗戰期間就達230余次,斃、傷、俘日偽軍450多人。全縣民兵人數1946年6300多人,1949年達15萬人,在人民戰爭中顯示出重要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寶應老區人民運用各種關系,睿智巧妙地參與隱蔽戰線的斗爭,有效地完成許多特殊任務,留下了一串串諸如“敵軍營里散傳單”、“蘆葦蕩中藏文件”、“巧過關卡運抗幣”、“雙層船底藏槍彈”、“西瓜肚里藏密件”、“安全傳送軍用地圖”、“古運河上秘密交通船”等膾炙人口的生動故事。
積極參與根據地建設。1944年春,全縣通過“丟豆子”的方法,普遍開展鄉、村選舉,從上到下建立健全了民主政權和民主機制。通過宣傳發動,在社會各層面成立了如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漁抗會、商抗會、教抗會、僧抗會、兒童團等,后來還在縣城成立了工會組織。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寶應人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今天,在推進新一輪跨越發展征途中,寶應人民重溫老區精神,決心把老區精神與時代精神融合,在實踐中升華,在升華中建樹,讓老區精神所體現的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弘揚,讓革命歷史這一紅色文化引領精神潮流,讓革命優良傳統和作風的接力棒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