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分金亭與彭雪楓
分金亭與彭雪楓
作者:陳經山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14 瀏覽次數:7825
五略貫諸侯,英明萬古留。分金遺跡在,精神足千秋。這是抗爭時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將軍在今江蘇省盱眙縣管鎮的分金亭前,聽群眾講管鮑分金的故事后留下的一首古體詩。這首詩不僅是對管鮑之誼的贊頌,更是彭雪楓將軍崇高品德和偉大精神的真實寫照。
五略貫諸侯,英明萬古留。分金遺跡在,精神足千秋。
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將軍帶領官兵到達位于今江蘇省盱眙縣管鎮的分金亭,在亭前聽群眾講管鮑分金的故事后留下的一首古體詩。彭將軍是位儒將,散文、小說、詩歌都寫,但古體詩作并不多見,所以彌足珍貴。
2005年寒假,我第一次帶領江蘇省淮北中學洪澤湖考察隊進行環湖考察,至今已歷五屆。每次經過管鎮,都會組織學生參觀分金亭。向同學講述“管鮑分金傳說”,和彭將軍這首詩。
春秋時,管仲與鮑叔牙是最要好的朋友。一次二人相約到外地做生意,途經鮑集、管鎮之間,見路上有金條,二人誰也不肯拾金,坐等失主。等了好久,不見有人尋金。二人請一村民代守,這村民見二人走后,欲拾金而去,誰知伸手一拾,竟是一條赤蛇。時逢兩個村民鋤禾路過,村民將拾金變蛇情形講給二人聽,這二人也是拾金變蛇,惱怒之下,以鋤斷蛇,分為兩截。
管、鮑二人返回此地,見金斷成兩截,依然在此。又幾天,喚村民前來欲將金分與眾村民,眾村民異口同聲說:“上天賜金與二位貴人,賤民無福受金。”于是二人又互相推讓,最后硬將金分給南北二村。管、鮑走后,南北二村為了弘揚他們拾金不昧的高風亮節,遂將南北二村易名鮑集、管鎮,又用分得的金子請工匠在分金處建一亭,取名“管鮑分金亭”,世代香火供奉,延續至今。
每次講完管鮑分金之事,我都有這樣的感慨:兄弟同心,其義斷金。人是物質的,所以我們有對金錢的欲求;人也是精神的,所以我們能克制對金錢的欲望,顯示人性的崇高。感慨過后,我還會給學生們背誦彭雪楓將軍在分金亭下寫的這首詩和他的傳奇故事。特別是2007年暑假,為紀念彭雪楓將軍百年誕辰,我們江蘇省淮北中學組建了“鐵流千里考察隊”,我和8名高一學生歷時35天,重走將軍當年的西征、東進路。當我們考察隊走過河南省西華縣的女媧城,看到女媧煉石補天的雕像時,她讓我想起當日本鬼子的魔爪戳破中國的天空時,彭雪楓將軍和他的戰友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補上了中國的天空,為國人樹起了一座永恒的愛國豐碑!東進途中,將軍白手起家,創建了新四軍第四師;西征路上,將軍運籌帷幄、為民赴湯、以身殉國。使我對彭雪楓將軍的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
作為淮北中學的締造者之一,彭雪楓師長在戎馬倥傯之中,時刻關注淮北中學的發展。1942年1月10日至15日,在陽景莊淮中駐地(淮中校園是建在當地開明人士許老太太捐贈的三百畝良田上。)召開淮北蘇皖邊區青年反法西斯大會。彭雪楓師長作了青年修養報告,號召青年學習軍事、政治、文化,向現實、向群眾學習。會議期間,彭雪楓將軍看到淮中以任崇高校長為代表的廣大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老師們對革命事業的耿耿忠心、言傳身教的模范行動,博得同學們充分尊重和崇敬。指出:“邊區人民這種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偉大精神是最值得感激和贊揚的。淮中老師這種愛生如己、教生如子的精神尤其令人敬佩。”根據新四軍老戰士、淮北中學老校友的建議,淮北中學已把“愛生如己、教生如子”確立為教風并發揚廣大。淮中的教風與彭雪楓將軍愛兵如己、帶兵如子的工作作風是一脈相承的。彭雪楓將軍極其重視軍民關系、軍政關系,他經常教育部隊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堅決當好“政府的衛隊、人民的護兵”。他常以“魚和水”比喻軍民關系,他曾說過:“革命隊伍如果不愛護老百姓,不知人民疾苦,我們將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離開老百姓的軍隊,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樣,非涸死不行。”
我們考察隊在河南書案店,聽當地老人講述的“包河灣躲年”比管鮑讓金更感人。
那是1939年2月19日,農歷正月初一,按照當地風俗習慣,無論生活多么困難,只要合家團聚,早上能吃頓餃子(還美名叫“彎彎順”),就預示著一年的好兆頭與吉祥如意。
由于日寇犯境,豫東一帶連年災荒,社會動蕩不安,老百姓哪里還有心思過年。自1938年9月彭雪楓率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以來,打日本,除漢奸,才使豫東平穩一些,有了一點好光景。春節前夕,支隊司令部直屬機關駐進書案店,彭雪楓司令員賣馬過年和救濟貧苦群眾,這才使書案店軍民共同過上一個安生愉快的春節。
村民約定:大年初一早上要按傳統習慣讓每個戰士都吃上餃子,像在自己家中一樣,也算吃上了團圓飯。
除夕那天,趕集上街,該買的買,該賣的賣,家家戶戶貼上了對聯,晚上坐在家里包餃子,心里感到甜滋滋的,想著能讓新四軍吃一口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心里感到寬慰。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村里已此起彼伏地響起了鞭炮聲,家家煮上了餃子,灶上熱氣騰騰。幾乎每家的主人同時分頭到戰士們住的地方請他們到家里吃餃子,誰知一個人也不見,他們感到很納悶。戰士們昨天晚上還在村子里,和鄉親們說說笑笑,喜迎新春,怎么一夜竟不見了?
鄉親們無奈,只好懷著失望和不解的心情各自回家吃餃子。
當大部分群眾吃完早飯,東方太陽高高升起時,才見一隊戰士在彭司令的帶領下,唱著歌,雄糾糾氣昂昂地從村外大道上走了過來。老鄉們從家中走出來,問他們到哪兒去了?
原來在除夕晚上,彭雪楓聽到一些戰士反映,說第二天早晨老鄉們家家戶戶要請戰士們吃餃子。戰士們都說:老鄉們平時饑一頓飽一頓,難得過年時吃頓白面餃子,盡管鄉親們滿懷深情,我們怎好侵占他們口邊這一點點食物呢?于是彭司令命令駐書案店的直屬隊采取空室措施,于子夜時到鎮東大洼廣場集合,以檢查軍民關系為名,連夜帶領部隊到附近的包河灣去了。
戰士們于丑時(2時左右)趕到包河灣后,就在外邊露宿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待群眾吃過了餃子,才返回到司令部駐地書案店。
老鄉們得知這一情況后,看著他們一個個滿身寒露,很是心疼,都埋怨他們太見外了,一個老大爺感動得噙著眼淚說:“人們稱你們是天下文明第一軍,真是名不虛傳!三皇五帝到如今,別說沒看見,連聽也沒聽說過有這樣好的隊伍。”
是年3月,永城書案店群眾集資,在鎮西口勒樹“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彭公雪楓德政碑”。上首橫額為“民族長城”,兩側對聯為“救民涂炭恩澤同山河并壽,益國磐石功勛共日月同光”。
大江南北、淮河兩岸,都留下了將軍的戰斗足跡,他帶領新四軍將士開挖的“新四井”、“雪楓溝”,搶筑的“雪楓堤”等惠民工程至今仍在。
“五略貫諸侯,英明萬古留。分金遺跡在,精神足千秋。”這首詩不僅是對管鮑之誼的贊頌,更是彭雪楓將軍崇高品德和偉大精神的真實的自我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