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剖析地震武器的發展狀況
剖析地震武器的發展狀況
作者: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劉星華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17 瀏覽次數:7828
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地震,令中國人切身感受到地震的威力。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8.9級地震引發大規模海嘯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7.3級地震,使全世界悲痛之余把援助之手緊緊相挽。如果這種“天災”起于“人禍”,那世人又會如何?本文將撩起不只是傳說的地震武器的面紗,警醒世人,維護和平!
地震武器的意識起源
20世紀60年代,美蘇的核軍備競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了改進自己的核武器,美蘇兩國都在頻繁進行著核試驗。前蘇聯地理學家注意到,在地下核爆炸幾天之后,有時會在幾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地方發生地震。這一偶然發現立即引起軍方的注意。隨后,在軍方的介入與推動下,科學家們又先后在國內各地爆炸了32顆核彈,收集了大量數據。試驗結果表明,核爆炸的確可以引發地震。敏銳的軍方馬上意識到:地下核沖擊波極有可能發展為一種武器,其威力之巨大可能出乎人們意料。
前蘇聯著名地震學權威尼古拉耶夫對核爆炸與地震的關系曾作了如下論述:“核爆的后果從來不是立刻出現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后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后發生。這一延遲出現的后果使地震武器具備了極強的隱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難以斷定,本地發生的地震是否與數日前發生于幾百公里之外的一次核爆炸有關。”阿塞拜疆的一個地質研究所的副所長科里莫夫認為:“如果我們愿意的話,不但可以在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而且還可在不大可能發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印度日報》就懷疑2004年12月印尼大地震和印度洋大海嘯的背后是否有一只人類的黑手,質疑這次大地震是不是某個國家在秘密進行人造地震時失去控制的結果。
地震武器的作用原理
地震武器又稱地殼構透武器,依靠地下核爆炸所產生的定向聲波和重力波形成巨大的摧毀力,從而人為地制造地震和海嘯。它不僅在破壞范圍和破壞能量方面超過核武器,而且比核武器更加隱蔽。
地震武器的啟用是以核爆炸為前提的,依靠地下核爆炸所產生的定向聲波和重力波。研究結果表明:核彈在某一特定區域的地下爆炸之后,當量為1萬噸TNT的核爆炸可能制造出與千萬噸級核彈毀壞力相當的地震、海嘯等,其造成的地面破壞程度相當于里氏5.3級地震。當量為10萬噸TNT的核爆炸可以誘發里氏6.1級地震,而當量100萬噸TNT的核爆炸可以引發里氏6.9級地震。核爆炸產生的地下能量可以在離震中很遠的地方蓄積起來,如果再進行一次定向爆炸,就能把這些地下能量全部釋放出來。
1985年,法國不顧國際上的強烈反對,在南太平洋恢復了核試驗,數天后就探測到在莫魯亞環礁地區連續發生多次強烈地震。前蘇聯科學家甚至相信,1988年使亞美尼亞遭到嚴重破壞的地震(造成4.5萬人死亡),就是由于一周前3200公里外的一個試驗場進行的地下核爆炸而加速到來的。
美國積極開展地震氣象武器研究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地震引發大規模海嘯,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最慘重的海嘯災難,死亡將近30萬人。據有關材料記載,1965年夏天,美國在比基尼島上進行的核試驗卻激發了軍事科學家們研制海嘯武器的濃厚興趣。那次核爆炸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海浪在離開爆炸中心1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這一試驗表明,未來研制海嘯武器運用于海戰,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當時,美軍核試驗科學家認為,一旦這種武器步入戰場,將能沖垮敵海岸設施和使其艦毀人亡。
1993年9月,美國在內華達實驗場引爆了一個據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非核爆炸裝置”,其爆炸威力相當于1000噸級核彈的當量,目的是為測試同等當量、同等地質下,非核裝藥爆炸與核裝藥爆炸產生的地震效應有什么區別。
2007年12月14日,西班牙《起義報》揭露美軍在阿拉斯加半島上進行“高頻主動極光研究項目”(簡稱HAARP)。在加科納一望無際的荒原上,林立的天線直插云霄,幾十米高的天線多達180根,占地13公頃,構成一個堪稱壯觀的金屬方陣。該基地戒備森嚴,沒有一架商業或軍方飛機被允許飛過該區域上空。9·11事件后,該基地周圍還安裝了“愛國者”導彈系統。
該項目的負責人“氣象戰教父”伯納德·伊斯特蘭向五角大樓提交了一份《讓氣候成為一種力量倍加器——2025年掌握氣候》的研究報告,指出:“氣象戰技術將在今后30年里逐漸成熟。它將使美軍擁有改變氣候的能力……屆時,美軍將能通過實施人工降雨,使敵軍陣地洪水肆虐;制造干旱,使敵人淡水匱乏;制造颶風,使敵國城市變成廢墟;利用激光制造閃電,以擊落空中的敵機或使其無法起飛;利用微波把熱量傳到大氣中,干擾敵軍的通信及雷達系統……”正如一些軍事觀察家所指出的,如果HAARP用于軍事,將對人類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它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對地球的物理狀態、地質和生物造成無法彌補和難以修復的破壞,最終導致地震。
前蘇聯大力研制地震武器
二戰結束前,前蘇聯科學家曾向最高統帥部建議:通過向富士山口中投擲威力巨大的航空炸彈,從而在日本本土引發大地震,迅速結束戰爭。幸運的是,這個計劃沒有得到最高統帥部的批準,否則可能會發生一場遠比廣島和長崎更為慘烈的人間悲劇。
1961年前蘇聯在北極圈內的新地島成功試爆了一顆當量為5000萬噸TNT的熱核彈。這次試驗后不久,特工搞到了一份美國軍事科技情報文件集呈送給了赫魯曉夫。在這本文件集中,有一篇美國潛艇遭遇前蘇聯超級爆炸物沖擊波襲擊的報告。美國人在報告中說:大爆炸使潛艇遭到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這次打擊使得美國上下一片驚慌,擔心前蘇聯會在美國海岸深水區內投放熱核爆炸物,從而引發沿海地區的海嘯,進而淹沒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隨即,前蘇聯科學家投入了“大地構造武器”的研制工作,計劃一旦美蘇開戰,前蘇聯應在第一時間內在美國海岸深水區投擲熱核炸彈。但是經過大量精密的計算后前蘇聯人失望地發現,由于北美大陸架的延長線過長且水深不夠,使得海嘯強度會大大降低。于是,這項頗為誘人的“水淹美帝國主義”的計劃就此中止了。
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情報機構獲得信息:美國人用深海探測儀正在尋找太平洋深處的地層斷口,有可能借此發動一場地球物理大戰。為防止美國人先下手為強,前蘇聯領導人命令克格勃在海底先行安放兩枚核彈,以便在“必要”時搶先引爆核彈,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引發海嘯。幾名前蘇聯總參謀部情報局的特工乘坐深海潛艇,下潛至太平洋洋底,完成了深海地層斷口的探測工作取得了寶貴的數據。這些特工也因此獲得了“蘇聯英雄”金星勛章。
1979年,前蘇聯科學家開始了執行代號為“墨爾庫里斯-18”工程的研制工作,全力對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下變化進行研究。這一努力即便是在戈爾巴喬夫壓縮軍費的時期,也從未中斷過。1987年11月30日,蘇共中央和前蘇聯部長會議下達命令,加速對地震武器的研究工作。這就是“水星計劃”。不久,前蘇聯解體,“水星計劃”就此擱淺。1992年,俄羅斯重拾“水星計劃”,將其改名為“火山”,并進行了幾次試驗。但這一計劃后來卻因資金問題而再度受阻。
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地震武器并沒問世,它在定向性、動能傳遞、時間控制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但在巨大軍事價值的誘惑下,一些國家是不會放棄對它的研究與利用的。地震武器,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關注地震武器的發展,促使地震武器應用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美好目的,應成為所有愛好和平者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