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躍然紙上的革命情懷——讀革命烈士呂思奇家書
躍然紙上的革命情懷——讀革命烈士呂思奇家書
作者:倪士干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25 瀏覽次數:7822
在江蘇東臺市三倉烈士陵園內,收藏著一封革命烈士呂思奇60年前寫給妻子袁敬宗的家書。家書廖廖數語,字字句句折射出一位共產黨員、新四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在江蘇東臺市三倉烈士陵園內,收藏著一封革命烈士呂思奇60年前寫給妻子袁敬宗的家書。這封信原由袁敬宗女士珍藏,1997年她在去世前才交給大女兒呂巧蓮。2001年,呂思奇墓從東臺鎮公墓遷葬三倉烈士陵園,呂巧蓮捐贈了這封珍貴的家書。
這封家書用毛筆書寫在普通紙張上,長20厘米,寬14厘米。隨著時光的流逝,紙張已呈褐黃色,四周已有破損,但家書字字完好,清楚可讀。信的開頭寫道:“高郵別后”,可見呂思奇與妻子曾在高郵短暫相聚而分別。經查史料,新四軍一師從浙東北撤是1945年10月間,大部官兵到達蘇中東臺縣城,當時呂思奇任十六旅四十八團營長,休整后輾轉高郵,后又轉移泰興黃橋。由此推斷,此信寫于1946年的7月12日,也就是蘇中戰役開始的前一天。
家書廖廖數語,僅120多字,語言簡樸,字字句句折射出一位共產黨員、新四軍戰士革命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信是在戰斗的間隙寫的,開頭連一句問候語、客套話都沒有。他寫道:“……我們出來了一個多月部隊經常跑路,仗還沒有打過,僅配合友鄰兵團一次行動”,充分表達了呂思奇渴望投入戰斗的迫切心情。“大概不久我們也要動了,您可在報紙上及傳聞中聽到這邊勝利消息”。他告訴妻子,部隊即將投入戰斗,而且打則必勝,一定是勝利的好消息。呂思奇激動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充滿了字里行間。當時呂思奇已有大女兒巧蓮,二女兒在他犧牲后的1947年1月出生。而在家書中,他對大女兒只是淡淡地詢問關切。呂思奇與妻子是中學同學,自由戀愛結婚,后來妻子也參加了新四軍,常有短暫相聚,同學加戰友,感情篤深。然而在信中他對身懷六甲的妻子竟沒有一點關照,這并不是呂思奇沒有兒女情長,正說明他把一切置之度外,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的所思所想,只是如何帶領全營戰士拼命殺敵,給妻子、給家鄉帶去勝利的捷報。
呂思奇,1917年生,江蘇東臺鎮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在東臺中學讀書雖然只有15歲,卻積極參加學校舉行的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抗日。他和班上的20多位同學臂帶“抗日救國”的袖章,走上街頭,號召市民不買日貨、不用日貨,深入到東臺城各商家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查禁、封存日貨,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殺害中國人民的殘暴罪行。七七事變后,呂思奇在抗日救亡的斗爭中,發動臺城的店員、工人和青年學生,成立抗日救亡團體,分別組織了宣傳小分隊、壁報組、歌詠隊、讀書會、糾察隊,走上街頭宣講、演話劇、貼標語,開展抗日活動。他經常忙到深夜,有時凌晨才回家。1940年10月,新四軍解放了東臺城,呂思奇帶頭參加地方抗日武裝,擔任常備大隊長,后上升為正規軍,擔任團作戰參謀。在轉戰浙江天目山途中,歷經大小10多次戰斗,立下戰功。抗戰勝利后,呂思奇所在部隊從江南轉戰高郵,他擔任營長。在戰斗中他身先士卒,以一個營的兵力,打垮過敵人的一個團。
1946年7月17日,也就是在呂思奇發出家書的第5天,蘇中戰役第二戰——如(皋)南戰斗打響的前一天,呂思奇帶領全營戰士從宣(家堡)泰(興)一線向如皋緊急轉移途中遭遇敵機,他為掩護戰友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犧牲時只有29歲。
蘇中戰役已過去60多年,呂思奇犧牲也60多年了,我們捧讀呂思奇家書,感慨萬千。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文章點評 |
登錄(登錄后才能評論,并遵守相關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