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離休后仍然是個兵 ——記新四軍老戰士施夫俊
離休后仍然是個兵 ——記新四軍老戰士施夫俊
作者:畢長春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27 瀏覽次數:7832
蘭州軍區在合肥有個干休所,所里有位滿頭銀發的老干部,他就是新四軍老戰士、蘭州軍區原炮兵副司令員施夫俊。1938年4月,剛滿13歲的施夫俊淚別母親和兄弟,投奔新四軍。開始給新四軍第四支隊手槍團團長詹化雨當勤務兵,不久被調支隊司令部學吹號。此后,從1946年任新四軍第二師四旅炮兵連副連長到1984年從蘭州軍區炮兵副司令員崗位上離休,施夫俊與炮兵結下了半世之緣。他創造過炮擊平射法、山炮打飛機、以槍代炮射擊等作戰和訓練的新方法和好經驗。
干休所的勤務兵
施夫俊入伍后首先當的是勤務兵,離休后來到干休所仍然是個勤務兵。有人說,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兵。施夫俊則認為,不愿當個好兵的將軍不是個好將軍。施夫俊來到干休所,眾望所歸被推選為管委會主任、黨委書記。這是個不拿薪酬的官。干休所初建,軟件、硬件多有欠缺,他“軟硬兼施”,從建章立制抓起,制定會議、學習和黨員生活制度;協調屬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系,搞好擁政愛民。為給干休所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他不遠千里,跑“娘家”解決經費。他在所里成立了書畫、歌舞、門球、釣魚等協會和政治學習小組,使老干部能怡情養性,健身益壽。他倡導每逢老同志過生日,所里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都登門祝壽。這樣的勤務兵一當就是十年。干休所被評為二十一集團軍先進干休所,施老也作為先進老干部多次受到該集團軍和軍區的表彰。
不忘傳薪火
施老離休后,對歷史在一些人心中淡化的現象不無擔憂。他說,有些中青年人熱衷于“酒酒酒”,不知道“一二·九”;只想“發發發”,忘記了“九一八”。這不是好事。他擔任原蘭州軍區軍史研究員、安徽省新四軍研究會宣講團團長,為部隊指戰員、機關干部、院校師生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報告40多次,受眾數萬人。199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集團軍組織傳統教育巡回報告團,曾任該軍副軍長的施夫俊從合肥登上西去寶雞、天水的火車,為他曾戰斗過的“紅軍師”等單位宣講革命傳統。教育別人首先要充實自己。施夫俊廣泛涉獵黨史、軍史和歷史資料,撰寫了一系列論文和回憶文章。如:《戰爭的目的在于消滅戰爭》《新中國的軍隊建設》《永遠不忘人民的支援》《抗戰時期艱辛的戰爭生活》《胸懷全局,重拳出擊——憶羅炳輝將軍與新四軍第二師》《挺進皖東 轉戰淮南》《抗美援朝軼事》《決戰淮海建奇功》《渡江戰役我營戰斗歷程》等。他說,要抓緊有生之年,盡可能把潛藏在記憶中的革命戰爭年代有意義的人和事寫出來,對自己是個小結,對歷史是個交待。
心里裝著戰友和百姓
施老回顧戰爭年代上戰場前和戰友告別時,不是打招呼、握手、擁抱,而是說:“不死再見!”都是作好犧牲的思想準備的。1942年10月,施夫俊在定遠一次反“掃蕩”戰斗中負傷,支前民工用擔架送他到旅衛生部醫療所包扎傷口,然后被安置在一個農戶家養傷。為了防備日偽軍的搜捕,農戶把他扶到村外田野的一條深溝里,上面用高粱稈子掩蓋好,每天黑夜給他送紅薯、玉米和飲水,用鹽水給他洗傷口。幾天后,他的傷口奇跡般愈合了,勝利歸隊。他說:“我施夫俊一個小號兵能有今天,是托老百姓的福。對老百姓應當感恩,盡力相報。”在干休所,他生活儉樸,粗茶淡飯,但救災、扶貧和公益捐款數萬元。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的第3天,副師長李士懷命令施夫俊所在的炮兵連摧毀敵人設在一個糧店的團指揮所。但軍用地圖上找不到這個糧店的方位。正在這時,有位老大娘帶領施夫俊往前走了一段路后,用手指給施夫俊看:對面那個白色墻壁的高房子就是。恰在此時,新華社隨軍記者、著名攝影家鄒健東拍下了這一鏡頭。目標明確了,我炮兵很快就解決了敵指揮所。2002年5月20日,施夫俊應邀參加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55周年活動時,他拿著這張照片,請蒙陰縣武裝部的同志協助尋找這位老大娘。經打聽得知老大娘早已過世。施夫俊拿出6000元錢,請武裝部的同志轉交老大娘的后代,以表對老大娘的敬意。施老深情地說:沂蒙山區這位老大娘是千萬老區人民的代表,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