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江都農機第一人——記江蘇省江都市大橋鎮農機站站長顏慶友
江都農機第一人——記江蘇省江都市大橋鎮農機站站長顏慶友
作者:顧仁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26 瀏覽次數:7848
在2009年9月15日召開的江蘇省農機系統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江都市大橋鎮農機站黨支部書記兼站長顏慶友,被省人事廳、省農機局聯合授予“省農機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顏慶友(右)向新聞媒體介紹農機跨區作業情況
在2009年9月15日召開的江蘇省農機系統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江都市大橋鎮農機站黨支部書記兼站長顏慶友,被省人事廳、省農機局聯合授予“省農機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今年58歲的顏慶友,在江都市大橋鎮農機站工作了40年。40年來,顏慶友帶領著大橋農機站的25名職工,肩負著全鎮的農機推廣、維修、培訓、安全監理、油料供應、跨區作業等項工作。盡管工作紛繁復雜,他堅定地把一門心思放在農機推廣和幫助農民致富上。
推廣農機的宣傳員
1996年以前,大橋鎮這個地方收割麥子,還是靠農民彎腰手舞鐮刀。面對這種原始的收割方式,顏慶友萌生出一個念頭。他籌措6萬多元資金,買下了大橋鎮第一臺“桂林3號”收割機和反旋滅茬機。他親自駕駛,在全鎮做示范推廣,幫助農民收割,使農民群眾看到了收割機進度快、質量好、省時省工的好處。
在顏慶友的示范推動下,群眾看到了農機化是農村發展的一個方向,經營收割機也能夠掙錢致富。許多人積極籌款,購買農機。當年全鎮就購買了11臺“桂林3號”收割機,第二年又新增了4臺。到目前為止,全鎮已發展到155臺聯合收割機,使全鎮的三麥、水稻收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徹底將農民群眾從彎腰揮鐮的繁重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近幾年,當顏慶友得知全省將重點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的信息以后,他又把目光瞄準在插秧機、大馬力拖拉機、秸稈還田機、機械化植保等新機具的推廣上。他專門騎車幾十公里,到省試驗示范點——江都市宗村鄉考察學習,全面了解機插秧在省工、節本、增產方面的優越性,學習機插秧育秧技術。回來后,他利用召開會議、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印發給廣大農民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機插秧的好處,并走村串戶進行宣講,動員種田大戶、農機大戶優先購買插秧機。在2007年、2008年,顏慶友為推廣插秧機,先后召開現場會8場,印發宣傳資料3600多份,進村入戶102天,騎壞了一輛摩托車。正是在顏慶友的宣傳、動員下,全鎮兩年新增插秧機101臺。2008年,大橋鎮順利通過了省機械化插秧考核驗收小組的驗收。中央電視臺七頻道專門來大橋鎮作了機插秧技術推廣的專題采訪報道。2009年,全鎮已有插秧機161臺,機插面積達86%。
組織合作的領航員
在國家加大購機補貼政策的扶持下,大橋鎮新農機推廣一年一個臺階。大馬力拖拉機、秸稈還田機,從2003年的23臺發展到現在的134臺。為了發展植保機械,顏慶友與農科站合作,成立了田園植保專業合作社,新增了植保機械134臺。現在,大橋鎮由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民種田從種到收全部都是機械化,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糧食產量連年豐收。
大橋鎮的收割機得到推廣了,這本來是件令人舒心的事。可是,在顏慶友的心頭卻成了一件煩心事:在本鎮范圍內,收割麥子只要5天,收割稻子也不超過8天,一旦收割結束,那些農機就得閑在家中,沒有任何效益。顏慶友腦筋一動,就帶領這些機手們到外鄉鎮、外縣市去搞收割。這樣不僅增加了社會效益,也讓機手們增加了經濟效益。
1999年,全鎮的收割機已經增加到117臺,而且都是“久保田”、“東洋”、“人民號”等高性能收割機。面對農機推廣、隊伍龐大的新情況,顏慶友心想,農民群眾花20多萬元買一臺農機,為的是勞動致富。有什么辦法才能實現農民群眾的愿望呢?顏慶友使出兩招:一是成立農機協會,將機手和農機組織起來。二是大規模地搞跨區作業,利用時間差、季節差,讓機手們多作業,多收益。在顏慶友的精心組織下,大橋鎮興豐農機合作社終于掛起牌子,成為大橋鎮首批農民合作組織,全社共有8個作業小組。全鎮的機手們,或是帶機,或是帶技術,都參加到合作社里來了。
跨區作業的組織員
合作社成立了,就要有給機手創業的機會,就要有給機手致富的門路。搞跨區作業這件事,說起來容易,真的要干可不那么簡單。既要在麥收之前外出考察市場,又要了解本鎮農機的情況,保證有足夠的出征機具、人手;既要備足配件、油料等物資隨行出發,又要安排機手吃住,調解各種矛盾;既要保證收割價格的合理,又要保證機手收割工資的到位。眾多環節,一環銜接不好都不行。然而,顏慶友把這些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2002年5月,江都市在大橋鎮隆重地舉行了為跨區作業壯行儀式。隨著一聲令下,80多臺收割機浩浩蕩蕩地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跨區作業的相互競爭在所難免,顏慶友就把功夫下在開辟市場上。幾年來,他先后開辟了浙江省海鹽、海寧中稻,河南省商城、江西省樟樹、豐城早稻等作業市場。現在,大橋鎮農機跨區作業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
2007年9月,顏慶友帶著58臺高性能收割機的車隊,連續兩天兩夜,驅車3400公里,來到黑龍江省建三江農墾農場,幫助收割水稻。這是江蘇省首支闖入北大荒作業的農機隊伍。他帶領著機手們苦戰24天,終于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機手人均收益高達6.5萬元。
2007年,他們跨區作業帶回了1210萬元的收入。2008年,他們則帶回了1320萬元的收入。其中,機手田俊的毛收入達21萬多元,一般的機手收入都在10萬元之上。除此之外,現在全鎮還發展了130多臺變型拖拉機,一臺變型拖拉機每年也能賺個三四萬元。
發展農機,真的讓農民群眾富了起來。楊墅村孫擁軍原來家庭比較困難,2001年顏慶友為他擔保3萬元買了一臺“桂林3號”,賺錢以后于2004年更新買了一臺“人民2號”。2005年又買了一臺汽車,用于農忙時運收割機,農閑時跑運輸。現在,家里的平房翻建成二層六間的樓房,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豐村馬興峰原來替別人打工開收割機,每天工資80元。在顏慶友的動員下,2003年買了一臺二手“人民2號”,次年買了一臺新的“人民2號”。現在家庭擁有3臺聯合收割機、3臺大中型拖拉機、4臺步進式插秧機、1臺高速乘座式插秧機、3臺植保機,每年農機作業收入18萬元左右,成了遠近聞名的名副其實的農機服務專業戶。
跨區作業,農民富了。顏慶友雖然并沒有得到多大實惠,但卻得到了比實惠更耀眼的一個個榮譽。現在,大橋鎮農機站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全國100個聯系點之一,獲江蘇省“跨區作業先進單位”的稱號,多次被揚州市、江都市表彰為先進單位。國家農業部農機化司宗司長親臨他們農機站進行調研。顏慶友本人從2004年以來,年年受到揚州市、江都市、大橋鎮黨委、政府、主管局的表彰。2008年10月,江蘇衛視、揚州電視總臺先后在大橋鎮做了機收水稻、農機專業合作社跨區作業的專題報道。2009年7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在宣傳江都市發展農機的報道中,也有顏慶友的畫面。值得一提的是,揚州電視總臺《大地飛歌》欄目主持人說出了人們心中的共識:“顏慶友,江都農機第一人!”
在榮譽面前,顏慶友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深深地知道,發展農機的目的是發展農業、繁榮農村、致富農民。他做工作,一切也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決心像拖拉機上的犁頭那樣,深深地埋在地下,不惜磨損自己,為了大地的豐收而默默無聞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