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抗日根據地發展農業生產的若干舉措
抗日根據地發展農業生產的若干舉措
作者:鄧澤民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01 瀏覽次數:7834
為了堅持長期抗戰,抗日根據地一方面加強軍事建設,另一方面加強經濟建設,增加財糧來源。為此,抗日民主政權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
為了堅持長期抗戰,抗日根據地一方面加強軍事建設,發展壯大武裝力量,打擊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加強經濟建設,增加財糧來源,養活自己。加強經濟建設,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而發展農業生產,最主要的是發展糧食生產,同時發展棉、麻、蔗、菜等生產以及林業的栽培和畜牧業的養殖。為此,抗日民主政權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
實行減租減息
各抗日根據地,遵照中國共產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陜北洛川馮家村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后來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普遍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一方面,規定地主實行減租減息。地租一般以二五減租為原則;利息,不超過社會經濟借債關系所許可的程度。另一方面,規定農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權和財產所有權仍屬于地主。通過減租減息,調節了根據地內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團結了各個階級階層,大大調動了農民抗日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增加了糧食產量,改善了人民生活,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大力開墾荒地
大生產運動首先是在陜甘寧邊區展開的。邊區政府專門設立了生產委員會,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支持生產,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并號召種植經濟作物。
1941年3月,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赴荒無人煙但土質肥沃、適合開墾的南泥灣。從旅長王震到公勤人員、隨軍家屬,人人開荒種地。第三五九旅的領導把農業生產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在三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很大部分的自給任務,使南泥灣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南泥灣精神帶動和影響下,各抗日根據地迅速掀起學習南泥灣的經驗,進行開荒生產。中共中央華中局1943年9月30日發出《關于生產運動的指示》,決定把以農業為主的大生產運動作為根據地建設的中心。駐淮南地區的新四軍軍部機關帶頭響應,首先在駐地周圍開荒種糧種菜。副軍長張云逸等領導干部帶頭參加生產勞動。淮南軍區部隊1943年生產糧食3.1萬石,棉花198萬斤,芝麻2.5萬石。經過一年的努力,全軍生產糧食270萬石。僅收入就增加了2000萬元,充實了公家財政,減輕了人民負擔,改善了部隊生活。
淮北抗日根據地邊區政府1942年春頒布了《墾殖暫行條例》《墾殖實施辦法》。規定不論公荒和私荒一律準許民眾墾殖。公荒由政府分配給抗屬、難民、貧農開墾,土地所有權歸承墾人,三年內不交田賦公糧。私荒由業主開墾,若不墾殖,由政府招人開墾,三年內不交地租,土地所有權仍屬原主,承墾人有永佃權。還規定每戶墾殖在20畝以上或介紹移來邊區墾殖者政府予以獎勵。到1944年,全區共墾殖荒地474公頃。皖江行政公署發動群眾大力開墾沿江洲地和圩地山地荒地。其中湖東一地,1944年就開荒6000多畝。皖江行署還大力推行深耕施肥,種植經濟作物,發展副業生產。1944年,全區種植棉花數萬畝,植樹1000多萬株,養魚1000多萬尾。
淮北抗日根據地淮北中學幾百名師生,在任崇高老校長的領導下,1944年春天開赴離校三十多里的汴河岸邊開荒生產。師生們有的用鐵鍬挖,有的用抓鉤刨,有的幾個人拉犁子,歌聲嘹亮,熱火朝天。經過十多天的緊張有序勞動,完成了開荒任務,種上了莊稼。當年秋天師生們看到田里長出的好莊稼,心里分外的高興。
興修農田水利
抗日民主政府深知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幢边厖^九個直屬縣,共修大小河溝193條,長達563.5公里,挖土30萬方,受益田畝7000頃;靈宿地區開挖大小河溝369條,長達651公里。其間,1944年興修水利的成績最大,全邊區共開挖河溝414條,長達2113公里,受益田畝37892頃。還重修筑盱鳳嘉的淮堤、泗南的雙峰大堤、淮寶的人字頭堤。僅淮寶人字頭堤就使2000多頃澤國變成良田,保障了幾十萬畝良田的安全。這項工程共用了100多天時間,投資2000多萬元法幣。
皖江抗日根據地從1942年到1944年,先后興修了無為的惠生堤,和含的牛渡河白渡閘,繁昌的高安閘和九連圩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惠生堤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在皖江行署主任呂惠生領導下,于1943年12月1日開工,1945年5月3日竣工,共投入民工21萬人次。開挖40.4萬土方,修筑江堤6.5公里,使幾百萬畝良田受益,保護了幾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淮南邊區抗日民主政府也十分重視興修農田水利工作。如高郵縣為解決旱澇問題,組織萬余農民,開挖了一條長達15公里的農抗河,解決了兩岸農田的灌溉問題。
通過興修水利,大大發展了根據地的農業生產。
發展互助合作
根據地的農村經濟,主要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技術落后,勞力和畜力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以互助和合作社形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勞力和畜力嚴重不足,提高勞動生產率。在這方面,淮南抗日根據地搞得有聲有色。
淮南區黨委1943年春耕和夏收時,把互助合作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中心工作來抓。1944年7月,區黨委召開路東各縣“七一”生產互助合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六、盱嘉兩縣24個互助組,介紹和推廣他們的經驗。區黨委還參照陜甘寧邊區表彰勞動英雄吳滿有經驗,召開獎勵勞動英雄大會,對成績突出的互助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每個先進互助組,獎勵一頭耕?;蜣r具),產生很大影響,大大推動了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到1944年秋,來安縣已經組織起來的互助組有3909個、12545戶。全縣有70%的勞動力組織起來,增收糧食折合法幣5361萬余元。在互助合作運動中,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半塔民眾合作社和大余、郢駱、騰云互助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淮北抗日根據地1944年組織起來的互助組有8061個。皖江抗日根據地也廣泛組織換工隊、短工隊,實行勞動互助。
抗日根據地普遍推行互助合作運動,對發展農業生產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減輕農民負擔
為減輕農民負擔,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府首先廢除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打碎套在農民身上的沉重枷鎖,在根據地內實行薄稅賦、減負擔的政策。所謂薄稅賦,就是一般僅開征農業稅為主要稅種。農業稅只包括田賦和公糧。田賦按田畝計征。田賦由田主負擔,田多的多征,田少的少征,無田的不征。造冊立檔,按檔征收。我當時就在鄉政府書寫名冊檔案。公糧由生產者負擔。按實際收獲量征收。如淮北邊區《1943年秋季救國公糧公草征收條例》規定,以實際收獲量劃分11級標準,規定每戶收獲量不滿100斤者免征;收獲量100斤不滿200斤者為第一級,征收3%;收獲量在200斤以上者為第11級,征收18%。由于征糧數量較少,且負擔合理,廣大農民踴躍交納愛國公糧。如淮寶縣,1942年到1944年,每年交納愛國公糧1500萬至2000萬斤,對保障軍需民食做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接受黨外人士李鼎銘等人的建議,發出關于精兵簡政的指示。在精兵方面,要求縮編主力部隊及其指揮機關,加強地方武裝和發展民兵,提高戰斗力。在簡政方面,要求切實整頓各級政權組織,緊縮機構和人員編制,加強基層,提高效能,節約人力物力,反對官僚主義。具體規定各根據地脫離生產的人員占總人口的3%,其中軍隊系統占2%,黨政民系統占1%。在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統一部署下,安徽各抗日根據地順利地進行了精兵簡政工作。如淮南1943年2月撤銷路東路西兩個聯防司令部,組建淮南軍區。主力部隊由1.8萬人精簡為1.03萬人。同時將津浦路東、路西兩個區黨委合并組建淮南區黨委。撤銷津浦路東、路西兩個聯防辦事處,成立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工作人員均相應的精簡,充實基層?;幢边厖^政府從1941年底開始到1943年春,共進行三次精簡,公勤人員由360余名減至60余名。從而減輕了人民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增強了部隊的戰斗力。
由于采取了以上許多重大舉措,抗日根據的大生產運動,特別是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解決了抗日軍民的吃飯穿衣問題,為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