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紫金山下戴笠墓——戴笠墓葬及被毀揭秘
紫金山下戴笠墓——戴笠墓葬及被毀揭秘
作者:賀雨辰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11 瀏覽次數:7876
編者按:戴笠,原名戴春風,字雨農,曾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副局長(掌管實際工作,局長由蔣介石侍從室主任賀耀組兼任)。他的一生,包括墜機死亡,無不充滿謎團與傳奇。與充滿謎團和傳奇的生前相比,戴笠死后的歸葬之地卻是非常清楚的。然而時常從媒體上看到一些關于戴笠墓的文字,多數并不準確。本刊特登此文,以匡訛謬。
戴笠墓傾倒的墓碑
從南京中山陵風景區靈谷寺無梁殿西側向西,沿著一條石子小路前行約500米即到路的盡頭,那里有一堵與無梁殿后面形狀相同的環形水泥圍墻和圓形花壇,一塊說明牌告訴人們,這里就是當年的國民革命陣亡將士第三公墓。在第三公墓的南半側,依稀見到一座廢棄的墓址,那便是戴笠墓了。
戴笠墓掩映在一片一人多高的竹林里,雜草叢生。墓已被嚴重毀壞,通過殘存的墓框能大至推測出原來的規模。在墓室北側的亂草叢中斜躺著一塊長約2.5米、寬約1.2米的石碑,以及3塊殘缺不全的碑座,那便是國民黨元老吳稚暉題寫的墓碑了。由于碑面向下,無法看到墓碑上的字跡。墓室南側的三層水泥臺階還算完好。墓南側不遠處是一片不大也不太深的水塘。墓址背倚紫金山,面臨小水塘,應合了“前有照,后有靠”的傳統風水之說。在水塘和墓南臺階之間有一條水泥小路,直通墓臺。與這條小路交叉的,是一條繞墓址一圈的環形水泥路。墓室周圍其他建筑均蕩然無存。整個墓區面積約七八千平米。
戴笠墓被人屢屢提起卻鮮有人至,其緣由大體有以下幾點:那里是一片廢墟,無甚可看;那里地處相對偏僻,景區管理部門沒作任何標記;也許更主要的,是在國共之爭中軍統殺人太多,人們對軍統頭子戴笠懷有深深的忌恨。
據資料記載,戴笠于1946年3月17日在江寧岱山墜機身亡后,其棺材先是放在軍統南京中山路辦事處,三個月后移到總理陵園(今中山陵)內的靈谷寺,暫厝志公殿內。因墜機時戴笠的面部已完全燒毀,殯儀館技師按照其生前的照片,代制了一副假面具套上,裝入一楠木棺材中。同機死去的其他人,另葬于南京東郊仙鶴門軍統公墓。
志公殿靈堂布置得很講究,殿的西間立有木制精雕細刻的亡靈牌:戴雨農將軍之靈位。藍底金字,邊飾云紋,靈牌高1米,底座高0.3米。
靈堂內掛有許多國民政府部門和高官、社會名流的挽聯。
一代名士章士釗所送的那副挽聯最為著名:
生為國家 死為國家 平生具俠義風 功罪蓋棺猶未定
譽滿天下 誹謗天下 亂世行春秋事 是非留待后人評
戴笠搞特務組織20多年,組織暗殺了楊杏佛、史量才等諸多愛國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確實血債累累。但這位令人膽寒的特務頭子同時也是一位愛國者。當年面對強大的日寇,國民黨內部意見很不一致,但戴笠是主戰派。在對日情報工作上,軍統也是絕對的主力軍。對這一點,人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政協委員的老軍統沈醉說過這樣一件事,淞滬抗戰之前,國民黨大員們在南京開會,休會的時候議論紛紛,戴笠很堅定地對其他人說,這次我們一定要打。有人問他,武器、經濟都差得那么遠,拿什么打呢?戴笠說:“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這句話對其他國民黨人震動很大,后來成了軍統對于抗日的經典創見。淞滬抗戰時,已是位高權重的戴笠,堅守在淞滬戰場,組織對日情報戰,建立軍統武裝別動隊協助正規軍作戰。抗戰期間,戴笠組織收集日偽情報,對敵施行恐怖活動,策劃暗殺了偽上海市長傅筱庵、華北漢奸頭目唐紹儀、準備出任偽浙江省長的張嘯林等,令漢奸們聞風喪膽,對打擊日本侵略軍和漢奸發揮了重要作用。抗戰期間,戴笠所領導的軍統作出了很多貢獻和犧牲。軍統正式在冊的人員和學員中,在抗戰中犧牲者達1.8萬多人,死亡率高達40%,其他附屬人員犧牲者更眾。當時,日本人對他的人頭懸賞金額,在對中共領導人懸賞之上。臺灣出版過大批歌頌戴笠的書籍,對于戴在抗戰期間的諜報工作和暗殺漢奸尤予贊譽。
戴笠墓的墓道
在戴笠所有的特點中,最突出的一點是他對蔣介石的忠誠。戴笠原名戴春風,他選擇戴笠這個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戴雨帽”,其象征意思是“一個仆人”,即強調了封建觀念中對主人蔣介石的“忠”。戴笠曾這么解釋自己的名字:“有一首古詩這么說:‘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戴笠的行為確實不愧其作為蔣介石的忠實心腹。據說,蔣介石在聽到戴墜機身亡消息時悲痛得掉了眼淚,親贈挽聯: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績;苛禍從天降風云變幻痛予心 戴笠墓墓址是蔣介石親自選定的。當年,第三公墓并未全部安葬北伐烈士,還有一部分位置空著,正好由戴笠填空。
承建戴笠墓的,是當年實力雄厚的上海陸根記營造廠。陸根記給近代中國留下了許多著名建筑,如南京的國民大會堂、國立美術館和上海的百樂門娛樂場等。之所以選中陸根記承建戴笠墓,主要是戴笠生前與其老板陸根泉是老朋友。
戴笠墓墓道是水泥建造,分左右兩股環繞。紅漆木棺四周鑲嵌花崗石,墓頂以凸形巨石封閉。所用石料與中山陵一樣,都是從蘇州運來的優質花崗石。墓呈長方形,整個墓地大約在1500平方米,墓前豎立一塊3米多高的花崗石墓碑,正面刻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的題字“戴雨農將軍之墓”,背面是章士釗撰文并書寫的墓志銘。
1947年3月26日下午,國民政府在靈谷寺為戴笠舉行移靈暨公祭典禮,典禮結束后,即將戴笠的靈柩移入墓穴。下葬的前一天,毛人鳳找到負責監造戴笠墓的沈醉商量:如何把戴笠墓穴筑得牢固一些,使別人無法打開棺材。因為毛人鳳深知,戴笠生前血債太多,日后不免有人找他算賬,歷史上掘墓鞭尸的事情很可能會在戴笠身后重演。沈醉與陸根泉研究后決定,在戴笠棺材放入墓穴后,將水泥石塊攪拌的混凝土灌在墓穴內,把棺材與整個墓穴鑄成一個堅固的整體。對于這一段史實,沈醉在《我這三十年》一書中寫道:“戴笠的墓地,是蔣介石親自選定的,是我親手為之營造的。當時,毛人鳳擔心戴笠的棺材會被人打開鞭尸,就叫我設法弄得特別結實。我特意讓人用水泥渣攪拌灌在墓穴里,使棺木與整個墓穴結成為一大塊,這樣便不容易把棺木打開了。”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前夕,曾想過要把戴笠墓遷至臺灣以免將來落入共產黨手中遭辱尸。但墓穴筑得太堅固了,開掘難度太大,要打開棺材,只有用炸藥將水泥炸開。而這樣一來,可能就把棺材也一并炸碎,致尸骨不存。研究再三,最后只好決定原地不動。毛人鳳辭別大陸前,帶著幾個軍統骨干分子在戴笠墓前深深鞠了一躬,算是與老上司揮淚告別。
戴笠墓雖然堅固,卻還是逃脫不了厄運。1951年,曾經固若金湯的戴笠墓被十來個民工輕松解決。這倒不是這些民工有什么先進技術,而是他們心中對墓中之人滿懷仇恨,無所顧忌。1953年,毛澤東到中山陵游覽時曾問到戴笠墓,工作人員告訴他已經拆除了。毛澤東惋惜地說:“不要把他搞掉,讓他做反面教員嘛!”
據中山陵園相關人員回憶,當年挖掘戴笠墓時,不僅僅是把墓碑放倒打斷,把字鑿去,而是把整個墓穴挖空。戴笠墓穴打開后,里面的紅漆楠木棺材也被損壞,被農民拿走,而棺木中的戴笠遺骨等物,則被拋到了墓地前的池塘里。
戴笠墓傳奇之處不在于墓之本身,而在于墓內一件特殊的隨葬品,清朝乾隆皇帝下葬時的隨葬寶物——一把御用“九龍寶劍”。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記述,當年沈醉從江寧農民手中尋回九龍寶劍時,它的劍鞘和劍柄已被燒得一干二凈。于是沈醉將它和戴笠的遺骸一起放入棺材中。1951年平毀戴笠墓的農民撬開戴笠的紅漆木棺時,發現里面除了戴笠遺骸外,只有一把被燒得變形的左輪手槍,一個皮鞋后跟,還有就是那把九龍寶劍。這些東西被一股腦扔進墓前的池塘中填埋。
檢視戴笠的一生,功過集于一身,功在抗日,過在反共。本文寫到戴笠堅定抗日的一面,絕不是為其歌功頌德,更不是要為其“平反昭雪”。只是覺得我們應該客觀地、歷史地看待戴笠,而不應將其與秦檜、汪精衛等漢奸賣國賊相提并論。其實,在評價戴笠的問題上,章士釗先生為其寫的那幅挽聯,可謂恰如其分,也是頗具歷史眼光的。
隨著近年來電視屏幕上關于地下工作的電視劇多了起來,戴笠正成為許多電視劇中出鏡較多的國民黨歷史人物,因而戴笠墓也就受到更多的人關注。隔不多久,總會有一些報紙雜志發文提到戴笠墓,有的還故弄玄虛說“找到戴笠的墓地了!”其實,戴笠墓始終就明明白白地在那里,許多人都知道,只是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罷了。
曾經有報道說,中山陵園管理部門將對戴笠墓做一些修整,以盡早對游人開放。這個說法也不對。有關部門對戴笠墓址并沒有采取任何禁止參觀的封閉措施,因此不存在“盡早對游人開放”一說。至于修繕戴笠墓,亦無此事。
歷史終究是歷史,名人墓是歷史留在大地上的標記,不管他留的是清名還是罵名,我們都應該尊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