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淺論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淺論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作者:張樹華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10 瀏覽次數:7849
中國人民志愿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牢記人民的囑托,高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旗幟,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道浴血奮戰,歷時兩年九個月,將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驅回三八線附近,迫使其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帝國主義妄圖征服朝鮮的野心,捍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權與獨立,保衛了祖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與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軍威與國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和平與正義事業英勇斗爭,創造了不朽的豐功偉業,也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作為事件已成歷史,但精神永存。值此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6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抗美援朝這一段歷史,認真研究、學習和弘揚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偉大斗爭精神,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抗美援朝精神就是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這個曾在人類歷史上最光輝的民族,卻在百年多的時間里受到大小帝國主義的一再侮辱。1900年,僅2萬名八國聯軍攻陷這個古老國度的心臟,耀武揚威的“閱兵”那一幕刺痛著中國人的心。50年后,以美國為首的有16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軍”又把戰火燒到家門口時,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豈能再受侮辱?為了祖國,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帶頭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前線;為了祖國,彭大將軍橫刀立馬,臨危受命;為了祖國,許多已經復員的老兵重返部隊,參加了志愿軍;為了祖國,全國上下不分男女老幼,要人出人,有錢出錢。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紀念抗美援朝展覽中記錄著無數這樣動人的故事。在這場戰爭中,全國先后掀起4次參軍高潮,有207萬人參軍參戰;廣大工人和農民僅增產節約一項,就為前線提供了560余萬噸物資;全國各界省吃儉用捐獻的資金可買3710架戰斗機。這種通過抗美援朝運動激發起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歷史上空前的。它既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凝聚軍心民心、激勵斗志、鼓舞士氣的強大動力,又是今日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力量源泉。
抗美援朝精神就是中朝聯合、共赴國難的國際主義精神。抗美援朝與保家衛國,是同一目的任務的兩個方面。其實,就是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共產主義精神。朝鮮是中國的鄰邦,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又同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國家。各國人民的正義事業都是相互支持的。何況在中國革命的旗幟上也有朝鮮志士的鮮血。為了自己的利益,美國可以遠隔大洋來扶植韓國,中國又怎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近鄰受人欺侮而無動于衷呢?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相結合,以自己的優秀兒女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并肩戰斗,向朝鮮人民提供了有力的道義聲援和物質援助。志愿軍把朝鮮當祖國,視駐地為故鄉,愛護朝鮮一草一木,戰后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涌現了舍身搶救朝鮮落水兒童的羅盛教等一大批英雄戰士。
抗美援朝精神就是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自工農紅軍產生那一天起,就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黨的理想信念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準則。志愿軍發揚了這種傳統,不計報酬得失,不惜流血犧牲,成了無形的戰斗力,與資本主義雇傭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空軍英雄韓德彩,當年是駕著祖國人民捐獻的戰鷹飛上前線的。當被他擊落的美國“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問這位年僅19歲的志愿軍戰士“傭金多少”時,韓德彩一伸手指:“5萬萬。”費席爾驚訝地問:“5萬萬美金?”韓德彩回答:“5萬萬顆人民的心!”50年后,已從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崗位上退下來的韓德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導彈、飛機更強大的力量,那就是正義、公理和民心。他以自己的成長經歷闡明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華盛頓的許多大型博物館內,從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一直到海灣戰爭,各種陳列一應俱全,唯獨對朝鮮戰爭的陳列甚少。這場“被遺忘的戰爭”,正是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及其軍人給他們留下的傷痛。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正是志愿軍精神的本質所在。
抗美援朝精神就是不畏強敵、頑強拼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上,只要陣地上還有一個人,就與敵人血戰到底。特級英雄楊根思帶領一個排在小高嶺上阻擊敵人,在火海里同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先后打退了敵人9次沖鋒,當戰斗到只剩下他一個人時,他掄起爆破筒,與沖上陣地的敵人同歸于盡。第一一二師三三五團三連在一次執行堵截任務的戰斗中,連續打退敵人有飛機、坦克和炮兵掩護的5次沖鋒,最后只剩下6名受傷的戰士,仍頑強地堅守陣地,直到主力趕到。打掃戰場時,在幾百具美軍尸體堆中發現不少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戰士,情景極為壯烈,讓作家魏巍從心底里發出:“誰是最可愛的人?”上甘嶺戰役是敵人試圖以強力的軍事進攻脅迫我方在談判桌上讓步的一次戰役,但最終使上甘嶺成了侵略者的“傷心嶺”。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胡修道的名字就是與這個不朽的高地聯系在一起的。這位年輕的戰士,來回在上甘嶺3號和10號陣地上,打退敵人41次進攻,殲敵280多名。43晝夜的上甘嶺戰役中,美李軍向這塊不足四平方公里的高地發射炮彈190多萬發,炸彈5000余枚,把山頭削低了二米,翻起了一米多厚的石末,卻依然以損兵2.5萬、飛機270架的敗局而告終。曾任志愿軍司令員的楊得志回憶,他曾讓人在老禿山的陣地上做過一個實驗,隨意劃一個一尺見方的地方,就能揀出大小彈片287塊。敵人的鋼鐵多,還是賽不過志愿軍的意志堅。
抗美援朝精神就是不屈不撓、不驕不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朝鮮戰爭的雙方是經濟力量和軍事技術裝備都極不對稱的戰爭。我方主要是陸軍,且武器裝備相當落后,是“炒面加步槍”,制空權、制海權都在敵人一方,美軍除原子彈以外,包括細菌戰、空中絞殺戰等都使用了,造成我方很大傷亡。但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總體上強大的敵人,始終充滿著必勝的信心,保持著旺盛的戰斗力。在堅守陣地的戰斗中,常常幾天喝不上水,嘴唇干裂出血,或在坑道時間長了得夜盲癥等,但戰士們總是在戰斗間隙尋找歡樂,講故事、說笑話、演小戲,互相激勵斗志。大家想方設法布置自己的“陣地之家”,給自己的防炮洞起名叫“立功洞”、“英雄洞”、“抗美洞”、“勝利洞”,在洞口貼著戰士自己創作的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對聯、標語,有的還設置天安門等各種圖案,美化陣地。祖國慰問團到前線慰問時,見到此情此景,對志愿軍在如此艱苦生活中保持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欽佩不已。他們對祖國有這樣的優秀子弟兵深感驕傲,有這樣一支軍隊對祖國安全感到放心。
抗美援朝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自我犧牲精神。識大體、顧大局、嚴守紀律,是解放軍光榮傳統。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與弘揚。一級英雄邱少云就是一位突出的典型。他在一次執行潛伏任務中,離敵人前沿陣地只有60多米的草叢里,突然敵人的一顆燃燒彈落在他附近,燒著他的衣服,但他深知潛伏任務的含意和責任,為了整個戰斗的勝利,不暴露自己的目標,寧讓烈火燒身,忍著劇痛,舍生取義,一動不動地趴在原地,直至壯烈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成千上萬的指戰員們,有的與敵浴血拼殺,有的就像邱少云那樣無聲無聞、忍痛為國,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
抗美援朝精神就是百折不撓、克服困難、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由于朝鮮戰爭是一場敵我雙方不對稱戰爭,志愿軍從出國那一天起就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既有氣候自然條件方面的困難,也有能不能保證給養的擔憂,更有敵強我弱如何打勝的問題。但是,最終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在祖國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經過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志愿軍廣大指戰員以一往無前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依靠劣勢的裝備,創造條件、克服困難,迅速將高度現代化裝備的侵略軍從鴨綠江打回到三八線,迫使敵方主動提出停戰談判的問題。就這樣,美軍雖在武器裝備上占有巨大優勢,但“鐵多氣少”,除了不敢使用原子彈外,在戰場上已是無可奈何了。最終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不光彩地結束了這場戰爭。
總而言之,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共建黨、創軍、立國的宗旨相一致的一種革命精神,它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創新,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更是人民軍隊的革命本色和獨有的品格,是值得發揚光大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