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院長李向春的制勝秘笈
院長李向春的制勝秘笈
作者:劉菊香 孔章圣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15 瀏覽次數:7834
在國家衛生部長陳竺在茅山革命老區金壇,已連續19年年度考核為優秀的江蘇省金壇市城東衛生院院長李向春以“小處方”和優質服務,獲評全省“十佳醫德醫風楷模”,并被樹為江蘇省“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重大典型”。
李向春(左一)向員工強調:“強內功”是醫院有好出路的唯一路徑
“怎么做一個讓老區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院長?說白了,就是看老百姓到我們醫院來,能不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在國家衛生部長陳竺怒批部分醫院“多開藥、開貴藥、天價收費,陷入以藥養醫怪圈”之時,在茅山革命老區金壇,已連續19年年度考核為優秀的江蘇省金壇市城東衛生院院長李向春以“小處方”和優質服務,獲評全省“十佳醫德醫風楷模”,并被樹為江蘇省“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重大典型”。
那么,作為“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李向春的“小處方”制勝秘笈何在?
秘笈一:搶占“橋頭堡”
茅山革命老區的城東衛生院,相對于城市大醫院,最大的劣勢是名醫稀缺,最大的優勢是與患者“零距離”。
城東衛生院面臨著和金壇市人民醫院、金壇市中醫院、金壇市第三人民醫院、金壇市茅山地區醫院爭奪病員的嚴峻局面。怎樣找到只屬于自己的獨特優勢?
2005年底,在直溪中心衛生院擔任院長6年,連續6年榮獲全市衛生系統考核評比全面工作第一名的李向春,在調任城東衛生院院長之初,就一直在尋找制勝的秘笈。
就在此時,晨風集團的老總找上門來,請求城東衛生院幫助企業建立一個醫務室。因為,該企業有幾千名女工,女性常見病已經嚴重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加上服裝企業的特殊性,被扎傷、燙傷等輕微工傷事故在所難免。為了一個簡單的包扎,工人們進城需要耽誤半天的時間。而對于計件制核算的工人來說,每耽誤一小時,就是10多元的損失。晨風集團愿意提供醫務室需要的房屋和醫療設備,只要城東衛生院派駐醫生就行了。
這讓李向春頓時開竅!
對呀,我們為什么就不去企業建立“橋頭堡”呢?這些“橋頭堡”還可以解決周邊居民點“看病難”啊!
城東衛生院的服務半徑涉及到一個省級開發區——金壇開發區,區內有好幾家勞動密集型的大型服裝企業。
于是,依靠“橋頭堡”戰略,李向春迅速把城東衛生院的“醫療據點”擴展到了晨風、晶勵、艾帛等服裝企業,并在城東衛生院、河頭門診部、中塘門診部組建了三支“企業巡診醫療隊”,與輻射圈內的數十家企業簽定合同,定期巡診。
舉一反三。李向春又把“橋頭堡”模式延伸到社區。社區和企業一樣,在衛生服務上處于邊緣化狀態。
城東衛生院先后在華苑、北門、華城、東園、翠園、北園建成六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這樣一來,這些“橋頭堡”便構成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充分發揮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服務功能。在方便企業職工、農民和社區居民就醫,開展常見病、多發病、慢性非傳染病的防治;為60周歲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社區慢性病的防治,實施動態檢測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平臺,真正了做到便民惠民,被老百姓稱為“家門口的醫院”。
秘笈二:搶種“拾邊地”
李向春1973年從城市下放在茅山東麓茶場時當過“赤腳醫生”。“赤腳醫生”的經歷,使他對農民兄弟有著別樣的情感。
他的“小處方”,也正是為農民群體著想。他說,農村醫院雖然生存不易,但農民生存更不易!為了讓農民看得起病,他首先向大處方“開刀”。他語氣凝重地說,“在激烈的醫療競爭中,如果我們隨意用大處方,無異于自殺!”
醫院只有提高業務量,才能生存。可是提高業務量得靠增加就診量。但增加就診量,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李向春卻“偶然間”找到了一條增加就診量的路徑!一次,他到鄰市一個村為90高齡的老長輩拜壽。驚奇地發現村上外來工的很多子女都得了麻疹。麻疹疫苗等11類疫苗屬于免費接種,“怎么就沒有及時接種”?一名貴州婦女告訴他,一些衛生院怕貼物力貼人力,變著法子推托,所以,這群孩子就種不上疫苗。
貴州婦女平靜的陳述,深深刺痛了李向春。外來工和他們的子女就低人一等嗎?我們有什么理由使這些為我們這個城市付出艱辛勞動的群體,在衛生服務上處于邊緣化狀態?教育已經實現本地孩子與外來工子女的同享與“均衡”,衛生為什么就不可以呢?——城東衛生院可以率先嘗試!
回到醫院,李向春立即召開了醫院防疫保健專題會議:動員所有醫院職工深入一線,立即排查,不能讓一個外來工子女漏種11類免費接種的疫苗。要讓所有外來工和他們的子女,享受和本地人同樣的衛生服務,哪怕貼一些錢!
對一些把“貼老本”擺在口頭的員工,李向春難得地扔過去一句硬硬的話:“外來工子女得了流行病,傳給你家孩子,你不心疼、你不要花錢花力氣看?多一份這樣飛來的損失你愿意嗎?”
李向春給防保組作了一個硬性規定:每天至少給50名外來工打電話,了解其懷孕、慢性病、流動等情況,對新增人員,馬上讓其到“橋頭堡”登記、體檢,建立健康檔案。
此舉一出,每到預防接種日,城東衛生院的16個“橋頭堡”排隊成行,忙得不可開交。各種口音的孩子,奏出別樣的醫療資源共享交響曲。
這些外來工還帶來了周邊的外來工和他們的子女。他們從預防接種的“免費服務”中認知了城東衛生院。他們生病了、不舒服了、要生孩子了,首先想到的、趕往的就是城東衛生院。
這樣一來,李向春“拾邊地”戰略見效應了。
“小處方”的實誠,“小處方”的誘惑,使“橋頭堡”門診量逐漸上升。
李向春又推出一個新舉措:對大病住院治療的特困外來工的治療費、服務費可減免30%。僅2009年,就有近百名外來打工人員享受了這一優惠政策,共計減免醫療費用3萬多元。
“拾邊地”沒有降低城東衛生院的效益。城東衛生院門診人次以每年38%的幅度遞增。2009年度,該院門診人次高達227508人次,是輻射區域人口總量的310%!
李向春種“拾邊地”種出了名堂!
秘笈三:注重“強內功”
怎樣通過“小處方”,讓老百姓看得起病?
從2006年初開始,李向春就把“提高服務技術和質量”視作“強內功”、讓醫院有好出路的“唯一路徑”:“其實在人們任何的醫療行為中,從一般的檢查開始到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都有一個成本的問題。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才會有社會效益。醫院的出路不在病人身上,而在服務技術和質量上。”
為此,李向春隨身帶有兩張調查圖表:一是患者就診動態分析表(確定優質服務指數),一是處方均價曲線圖(確定價格滿意指數)。
醫院的整個工作,以醫療質量為核心,以病人滿意為標準,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嚴格執行“首接、首問、首診”負責制,優化就診流程,簡化就醫環節;要求每個醫護人員無論對干部、平民,有錢、無錢,城市、農村,本地、外來的患者,都要一樣熱情耐心。建立和完善醫患溝通制度,及時受理和處理在醫療衛生服務過程中收受藥品回扣、索要紅包、責任心差、服務態度惡劣的人和事。實行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堅持住院病人“一日清單制”,按國家衛生部要求,率先對100多種常見、多發、慢性疾病實行治療流程“標準化”。堅持藥比三家,選擇療效好、價格適中、群眾易于接受的藥品用于臨床,不使用底價不清楚的新、特藥。嚴禁收受藥品醫療器械采購、工程建設和醫療過程中的回扣、紅包。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制度保證,使城東衛生院逐步走出“以藥養醫”的怪圈。
城東衛生院行政辦公室的外墻上,有一個公示欄。這里貼的是院內醫生不當處方和負責人點評。“搞這個公示欄,就是為了防止醫生過度治療、小病大治、大病濫治,以減輕病人負擔和避免衛生資源浪費。”
在城東衛生醫院,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凡能夠用30元~50元完成的B超檢查,決不準用500元—1000元的CT;能夠用10元一支的青霉素、慶大霉素、菌必治完成的治療,決不準用100元一支的“加替沙星”。治療費降了,服務醫療水平卻沒降,2009年城東衛生院沒發生一起醫療事故。
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選擇來金壇城東衛生院做手術的病人越來越多。尤其是產婦分娩,在城東衛生院順產1000多元、剖宮產2000多元就能出院已成為常態。2009年,城東衛生院接診產婦986人,按照金壇市年產婦人數和醫療機構數量折算,該院接診數超過平均基數300%左右。
2006年初至今,四年中該院的藥品銷售占業務收入比例,年均下降12%,農民在該院看病的人均處方值為36.8元;單位職工在該院看病的人均處方值為55.15元。
李向春的三招制勝秘笈,為城東衛生院帶來了巨大的生存、發展活力。幾年來,全院床位使用率一直維持在102%左右,患者住院年均增幅在30%以上;業務收入從2005年的71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556萬元,遞增了365%;員工執業操守良性回歸,沒有發生一起患者投訴,職工年人均收入以16%的速度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