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馳騁在朝鮮戰場的鐵甲勁旅
馳騁在朝鮮戰場的鐵甲勁旅
作者:朱 鵬 謝 鏷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19 瀏覽次數:7836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一支鮮為人知的鐵甲勁旅。自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入朝參戰的志愿軍裝甲部隊有八個坦克團,在28個月的時間里,共參加大小戰斗246次,毀傷敵坦克74輛,摧毀敵火炮20門、工事864個。我志愿軍裝甲兵部隊的光輝業績,和其他兵種一樣被載入史冊。
第一次“超越射擊”
志愿軍入朝后,蘇聯向中國交付了十個坦克自行火炮團的裝備,共有Т-34中型坦克300輛,ИС-2重型坦克60輛,ИСУ-122自行火炮40門。我軍用這批裝備組建了三個坦克師轄九個坦克團。1951年2月,裝甲兵黨委決定,以坦克第一師師部為基礎成立志愿軍裝甲兵指揮所,率領四個坦克團及兩個高炮營、兩個工兵營、一個摩托步兵營及修理廠,計5000人首批入朝參戰。
1951年夏,五次戰役已經結束,敵我雙方沿“三八線”處于對峙狀態。這時,經過三個月戰前訓練的裝甲兵部隊開至前線,準備接受血與火的考驗。
朝鮮境內河流縱橫,山路崎嶇,不利于坦克運動,而制空權又掌握在敵人手中。如何發揮坦克的作用?我裝甲兵部隊決定采用“超越射擊”的方法配合步兵作戰。所謂“超越射擊”,就是以坦克炮打擊不能直接觀察到的目標。
擔任第一次出擊任務的坦克第一團三連連長董扶來,指揮兩輛坦克趁著夜色繞過盤山公路,跨過臨津江,到達坦克發射陣地。為了隱蔽自己,掩體挖得深,坦克炮身基本與地面持平。為了增大火炮仰角,掩體底部前高后低。在微弱手電照明下,董連長在作戰地圖上將坦克陣地和目標連成一線,量出了兩點間的距離,計算出方向角,發出:“預備,放!”的口令。“轟!轟!”火光一閃,雷鳴震耳,兩道火光劃破了漆黑的夜空,直向目標方向飛去。“打得好!打得好!敵人的汽車被打中了,繼續射擊!”觀察所傳來了喜悅的聲音。
從7月上旬至9月中旬,裝甲兵“超越射擊”19次,有力打擊了敵縱深的炮群、指揮所、觀察所、集結坦克、汽車和步兵等目標,取得了坦克火力配合步兵作戰的經驗。但“超越射擊”畢竟不是坦克、自行火炮的主要作戰手段,且影響裝備性能。隨著志愿軍炮兵的不斷增加,裝甲兵在后期就較少用這種戰法了。
聞所未聞的“徒手坦克團”
第四次戰役前夕,我軍在戰斗中繳獲了敵人的部分裝甲車輛,上級決定讓坦克第二十六師五十三團(入朝后改編為獨立第六團)不帶裝備,徒手入朝,到戰場上搜集和搶修繳獲的敵坦克裝備自己。全團入朝時除了修車工具和輕武器外,只有三輛汽車。
從平壤到三八線以南幾百公里戰線,都是獨六團的活動陣地。出國時的三輛汽車被敵人炸毀了,主要靠徒步行軍。為了和敵人搶時間,部隊一再輕裝,但不肯扔掉一件修車工具。
一次,在大同江畔的公路上,團長發現有一輛歪倒著的坦克,車體沒有損傷,但狡猾的敵人把化油器和磁電機拆走了。沒有這兩個關鍵部件,坦克無法開動。戰士們聽附近的人民軍介紹,前邊一個小村莊有幾輛被破壞的坦克,但周圍有定時炸彈。勇敢的坦克兵們小心翼翼地排除定時炸彈,爬進坦克內,拆下能用的器材,連夜趕回。破曉,大同江畔響起了隆隆的馬達聲,那輛遭敵破壞的美式坦克,又滾動著履帶,加入了志愿軍裝甲兵的行列。
多數情況下,戰士們是在頭上有敵機轟炸、前方有戰斗的情況下搶修坦克的。1951年8月中旬,他們受領了到平壤市郊搶修坦克的任務。戰士們剛剛展開工作,八架敵機忽然從東南方向飛臨上空,瘋狂地俯沖、掃射,大家并沒有因此停止工作,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只要炸彈不落在頭上,就一定要把坦克修好。當天夜里,修復了五輛美式坦克,開向了指定地域。
為了爭取時間,獨六團還組織了精干小分隊,配合前沿步兵邊繳獲坦克邊修理,在八個多月的時間里,共修復坦克30多輛,特種車5輛,并收集了大批坦克零部件,真是“徒手出國,滿載而歸”。
山地潛伏十七晝夜
陣地戰階段,志愿軍裝甲兵經常采用伏擊戰的手段,把敵人的坦克放到500米至1500米的距離上將其擊毀。
1951年秋,美軍發動了“秋季攻勢”,企圖逼迫中朝將戰線北移,我軍與敵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10月7日,坦克第二團一連三排排長高三合接到命令,要求在沐浴洞東山小高地設伏,待機消滅迂回到我陣地翼側的敵坦克。14日深夜,三排的三輛坦克在炮聲的掩護下,向伏擊陣地駛去。
三排的伏擊陣地,距敵前沿僅500多米,雙方的一舉一動都在對方的眼皮底下。高三合帶領戰士們在夜間用草皮和樹枝進行偽裝,使陣地盡量和原地貌保持一致。第二天拂曉,敵機開始盲目轟炸,偽裝網冒起了黑煙和火苗。為了不暴露目標,戰士們在濃煙里用樹枝撲打,用身體滾壓火苗。高三合的一只胳膊被彈片擊傷,但他堅持不下火線,利用夜間修復了坦克掩體。
10月17日,我軍步兵因遭敵多面火力威脅,被迫轉移陣地。高三合向上級再三要求堅持潛伏,使潛伏點成為我軍前哨陣地。在潮濕的掩體里,白天見不到陽光,夜里看不到月亮,從射擊孔里看到敵人大搖大擺地晃悠,卻不能開槍射擊。一天、二天、三天……17個晝夜過去了,潛伏的時間是如此漫長。這期間,陣地上落彈1500余發,工事七次被炸又被修復,創造了我軍坦克潛伏時間的最長記錄。
10月31日上午9時,高三合終于等到“出擊”的命令,首創我軍坦克以七發穿甲彈擊毀敵二輛坦克的戰績。戰后,三排榮立集體三等功,高三合立一等功。
飄落在鐵履下的米字旗
1951年11月,為配合停戰談判,志愿軍普遍開展陣地反擊。坦克第一團以10輛坦克配屬第六十四軍一九一師反擊馬良山之敵。
堅守馬良山的是英軍蘇格蘭邊防團的四個連共500余人,負責陣地指揮的是任職15年的英軍營長。他苦心構筑了明、暗地堡群,前沿設有10米寬的鐵絲網,由拉雷、踏雷、照明雷構成的混合布雷場,用“固若金湯”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我坦克陣地設在馬良山腳下的貴存里、麻伐洞等地,很多地段一邊是陡峭的山壁,一邊是黑黝黝的溝壑,彈坑一個接著一個,坦克行進十分困難。11月3日晚,我軍炮兵掩護10輛坦克秘密進入陣地。4日下午3時總攻開始。第一排炮彈射向敵人的280高地、216.8高地、317高地,蘇格蘭邊防團精心構筑的堅固地堡被掀上天,汽油桶、彈藥箱的爆炸聲,使陣地陷入一片濃煙烈火中。
40分鐘后,志愿軍以部分炮火假延伸進行火力偵察。敵人誤以為總攻開始了,殘存的火力點噴吐著一條條火舌,暴露無疑。機警的坦克手們按照火力分工逐個“點名”,掩護步兵不斷前進。我軍出其不意的在白天發起進攻,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順利地占領了馬良山,而我方坦克無一損失。打掃戰場時,英聯邦的米字旗飄落在志愿軍坦克的履帶下。在一處被摧毀的碉堡口,發現了英軍營長的尸體。戰后,參戰的坦克二連榮立集體二等功。
夜雨中怒吼的鐵甲
1953年的夏季反攻戰,是志愿軍轉入戰略防御以后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
7月6日黑夜,暴雨傾盆,朝鮮驛谷川內洪水滾滾,坦克第四團二連的215號坦克在布滿彈坑的S形道路上慢慢爬行。當坦克距離射擊陣地不足300米時,突然顛簸了幾下,掉進了兩個并排的大彈坑里,淤泥頂住了車底,無法前進。
215號車在排長楊阿如的帶領下,利用夜晚挖淤泥、墊木頭,把坦克偽裝得像小山丘一樣,炮管像一根“樹枝”。天亮了,主峰上敵人的三輛M46重型坦克向石峴洞北山開炮。黃昏時分,炮長根據觀察和計算,向第一輛坦克射擊。只見一道紅色的火球劃起一道綠光,向敵人坦克左上方一閃而逝。楊阿如急忙喊道:“跳彈!向下瞄,放!”炮長稍稍轉動了高低機,右手食指又按動了電擊發。又一道紅色的火球正中敵坦克中心。“打中了!”敵坦克瞬間噴出大火,火光照亮了另外兩輛坦克的輪廓。215號坦克幾發速射,將另外兩輛坦克一一擊毀。
為了不讓敵人發現,戰士們在身上裹一層泥、捆上草進行偽裝,從幾百米外的山上把炸斷的樹干、樹枝用繩子拴在腰上往回拖,在傍晚聚集了70多根木頭,墊平了道路,使215號坦克開出了泥潭。第三天晚部隊發起反擊,慘白的亮光映出了346.6高地兩輛敵坦克的黑影,215號先敵開火,迅速將敵坦克打成了兩堆廢鐵。
215號坦克成了聞名遐邇的“鋼鐵堡壘”。在朝鮮戰場上,215號坦克共擊毀敵重型坦克5輛,擊傷1輛,擊毀敵迫擊炮9門、汽車1輛,摧毀敵地堡26個、坑道和指揮所各1個,七次完成了配合步兵作戰的任務。為此,志愿軍政治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光榮稱號,全車乘員記集體特等功,排長楊阿如記一等功,同時被授予“二級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