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劉少奇在黃橋戰役前后
劉少奇在黃橋戰役前后
作者:阮長明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30 瀏覽次數:7833
黃橋戰役是新四軍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以少勝多的成功戰役,奠定了新四軍在蘇北地區的抗日地位。指揮黃橋戰役的陳毅曾說過:“在華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郭村,才有黃橋(戰役)”。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要從劉少奇到華中說起。
黃橋戰役是新四軍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以少勝多的成功戰役,奠定了新四軍在蘇北地區的抗日地位。指揮黃橋戰役的陳毅曾說過:“在華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郭村,才有黃橋(戰役)”。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要從劉少奇到華中說起。
劉少奇力主突擊蘇北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大力“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決定撤銷長江局,設立中原局和南方局。劉少奇兼中原局書記。1939年12月初,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到達津浦路西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他分析了華中敵、我、頑三方態勢,于12月19日向中央提出:“目前我們在皖東,只能求得某種有限度的發展,而有大發展希望的地區是在江蘇北部”,蘇北“是我們突擊方向。應集中最大力量,向這方面發展。”
關于新四軍發展方向問題,當時存在不同意見。項英主張由江南調一部分部隊回皖南,加強皖南新四軍主力,待機向皖浙贛地區黃山、天目山發展。也有一部分人主張向西發展,待機進入大別山、伏牛山,以作長期斗爭的打算。
劉少奇認為,豫皖蘇邊和皖東地區都是面敵背頑,如果向西發展,必定會與國民黨第一、第五戰區發生沖突,容易引起中間勢力的疑懼,在政治上對我不利。而蘇北,地域遼闊,全屬敵后,日本侵略軍只占有城鎮,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消極抗日,公開反共,而我黨在蘇北廣大地區有一定群眾基礎。抗戰開始后,已恢復了黨的組織,并已建立了一批游擊武裝,所以發展蘇北最為有利。劉少奇指示中共蘇北特委:“目前蘇北黨的總任務是,迅速從思想上、組織上、武裝上準備自己,以現在蘇北的新四軍部隊為基干,抵抗敵寇、漢奸及頑固反動勢力對于我黨我軍的圍攻,徹底戰勝頑固反動勢力,建立民主的抗日政權與根據地,以便最有效力地長期堅持蘇北敵后抗戰,直至最后勝利。蘇北地方黨與新四軍部隊,要用一切努力來堅決地不動搖地準備與執行這一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即是你們最大限度地推動全國時局好轉,克服時局逆轉。”劉少奇的意見得到中央的肯定。
劉少奇提出要敢于反摩擦
劉少奇于1940年2月召開中原局第三次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確定反摩擦方針,強調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
國民黨于1939年底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華北八路軍挫敗后,便將反共重心轉向華中。在強令新四軍江北部隊南調不成后,便密令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和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對淮南津浦路兩側的新四軍部隊實施東西夾擊,企圖消滅或驅趕新四軍至江南,以阻斷華中新四軍與華北八路軍的聯系。劉少奇、張云逸在向桂軍呼吁團結抗戰,分區抗日無效后,立即動員淮南軍民積極準備迎戰,決心在韓德勤部尚未起兵之際,首先集中兵力于津浦路西,在定遠大橋地區全力抗擊頑軍。自3月4日至10日,擊退桂頑的進攻,攻克定遠縣城,殲頑軍2000余人。
而蘇北的韓德勤部則乘新四軍第五支隊主力赴路西作戰,路東地區空虛之機,糾集萬余兵力,于3月21日分三路向第五支隊駐地來安縣半塔集為中心的地區進攻。22日,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電示第五支隊留守部隊:“動員和組織一切力量,堅持半塔,待路西主力軍揮戈東援,殲滅韓頑。”第五支隊留守的教導大隊、特務營等以2000余人的兵力,頑強堅守7天7夜。葉飛率新四軍挺進縱隊四個營,陶勇率新四軍蘇皖支隊馳援半塔集,張云逸率第五支隊主力東返,從29日開始,劉少奇與張云逸指揮新四軍分四路大軍合力反擊韓頑,將韓頑擊潰,并追擊至南三河畔。此次路東反頑自衛作戰共殲頑軍1000余人。半塔保衛戰的勝利,破除了一些人不敢打頑固派,怕反摩擦會破壞統一戰線的錯誤思想。
劉少奇精心布棋謀蘇北
固守待援保衛半塔反頑斗爭的勝利,對劉少奇有了新的啟發。他將馳援半塔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副司令員葉飛留下,他跟葉飛詳細地談了解決蘇北問題的方案:國民黨頑固派已經確定了一個反動而愚蠢的政策,要進攻八路軍、新四軍,現在重心是進攻新四軍。頑固派既然來進攻,我們就有理由起而自衛消滅他們。中央已抽調八路軍黃克誠縱隊南下,皖東新四軍第四、笫五支隊部署已經展開,江南部隊也準備到江北。我們在北面、西面和南面的部隊已快靠攏了。要葉飛返回蘇北后仿效皖東的做法,發動群眾,減租減息,發展武裝,建立政權。他要葉飛擔負引頑來攻、孤軍堅守、待援殲頑的任務。不能主動去打人家,要讓人家打你們,你們堅守待援,被迫自衛,政治上主動。中共中央書記處也指示:“速令葉飛在北岸擴大部隊,建立政權,不要顧慮顧祝同、韓德勤、李明揚之反對。”
葉飛率部回到吳家橋地區,5月17月在吳家橋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掃蕩”戰斗。為避免日軍報復,轉移到通揚運河以北的郭村地區休整待機。這里是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部的防區,又是日偽、韓德勤和“二李”這三股勢力的結合部。新四軍挺進縱隊在郭村按劉少奇指示精神,大力開展民運工作,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擴大自衛隊,委任區長。群眾抗戰熱情高漲,軍民關系融洽。
果然,李長江在韓德勤的唆使下,于6月28日拂曉,指揮所屬13個支隊(團)突然從四面包圍郭村,對新四軍挺進縱隊發動進攻。葉飛等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堅守了一天,劉少奇來電說八路軍五縱隊因日軍“掃蕩”不能如期趕到,新四軍五支隊也因大刀會所阻,無法增援,要葉飛獨立作戰。葉飛等指揮部隊頑強反擊,在蘇皖支隊增援,共產黨人掌握的“二李”部第八支隊(團)陳玉生部和四大隊王澄部戰場起義的配合下,經8天戰斗,擊退李長江的進攻,殲其三個整團,俘700余人(內團長兩人),繳獲步槍600余支,輕重機槍10余挺。為爭取“二李”共同抗日,新四軍將俘虜700余人全部釋放,并歸還部分槍械。“二李”答允新四軍借道東進抗日。郭村保衛戰的勝利,為新四軍奏響了東進抗日的序曲。
劉少奇主張以守為攻奪取黃橋戰役的勝利
郭村保衛戰勝利后,劉少奇計劃陳、粟部主力部署在泰州以西、揚州以東地區,作鞏固的堅持。讓韓德勤集中部隊從東北方向來進攻,而陳毅部則以逸待勞,嚴陣以待,并策應增援部隊合力擊潰韓德勤部。這時陳毅、粟裕已率蘇南主力北渡,與挺縱、蘇皖支隊會合,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部隊整編為三個縱隊。經分析利弊,決定向東挺進,“在泰興、靖江、如皋、南通建立根據地,以黃橋為中心。”
7月下旬,陳、粟率部進駐黃橋地區后,成立了黃橋軍民聯合辦事處,恢復了黃橋周圍四個區的行政工作,后又成立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委派了四個縣的縣長,頒布施政綱領,實行二五減租,開始收稅征糧,成立抗日群眾團體,擴大主力,組建地方武裝,根據地建設搞得熱火朝天。
韓德勤對新四軍進駐黃橋地區,部隊猛烈發展,群眾運動轟轟烈烈,地方政權紛紛建立,怎能容忍,便召開軍事會議,確定先集中主力消滅或驅趕南面的陳、粟部,然后回兵北上,驅殲黃克誠部。
劉少奇時刻關注蘇北時局,9月1日致電陳、粟:“估計韓德勤有于最近向我進攻可能,……韓部如進攻你們,決令蘇北各部不顧一切南下。”同時要求彭雪楓、張云逸部力求對桂系和緩,向西取守勢,要黃克誠部向南、向東出擊。“目前我華中各部隊應集中全力向東解決蘇北問題”。隨后又致電陳、粟:由于地形條件和頑軍的阻礙,黃克誠和羅炳輝的增援部隊難以準時抵達。因此,對韓的自衛作戰,“你們要準備兩星期至一個月的獨立作戰。最好在開始時只進行防御戰,不作大的出擊,而向全國發出呼吁,以爭取我之政治理由,便利八路軍及五支隊的攻擊戰。但在可能時你們如能獨立解決戰斗亦好。”陳毅在回電中表示:“我處即照胡服三日電原則辦理。吸引韓之大舉進攻,先逐漸向后引退至適當地點布置鞏固,爭取延長時間,以便公布韓之罪狀及我之正當防衛之理由。”陳、粟立足獨立迎戰韓頑,在軍事上讓出姜堰,在政治上力促“二李”保持“中立”,而徹底孤立韓德勤。
在黃橋戰役打響前夕,劉少奇致電陳毅、黃克誠等,指出八路軍與陳毅部“只有戰略配合作用”,陳毅部的“作戰方針還應是獨立打破重圍,求得以速決為原則。”新四軍在陳、粟指揮下,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背水一戰,終將前來進攻的韓德勤部主力大部殲滅。韓德勤率殘部退守曹甸一帶老巢中。
劉少奇建議組建華中總指揮部
劉少奇到達華中敵后,便深感華中軍事指揮的不統一。1940年6月22日,劉少奇向中共中央反映:“目前華中部隊已不少,均分散各處,且已取得地區,惟將來在戰略以至戰役上均須配合行動。華中環境各方面均較華北更復雜,困難更多,而我部隊內部在建制上、指揮上亦不完全一致,問題亦多,在目前迫切需要建立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的華中總司令部,在指揮上以至建制上統一我華中各部隊。”
黃橋戰役勝利后,10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陳毅并告劉少奇等:“同意陳毅統一蘇北軍事指揮,同意胡服去蘇北與陳會合,布置一切。”10月21日,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由皖東向蘇北進發,于10月31日到達阜寧東溝與黃克誠會合;11月7日,劉少奇、黃克誠南下海安與陳毅、粟裕會晤。11月10日,劉少奇致電中共中央:“為統一華中軍事指揮起見,提議由中央任命陳毅同志為八路軍新四軍華中各部之總指揮,并加入中原局為委員。如葉希夷同志到華中,即由葉任總指揮,陳毅副之。”兩天后,中共中央復電:“同意在葉挺過江后,以葉挺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在葉挺未過江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并決定,以胡服為政委,葉、陳、胡統一指揮所有隴海路以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蘇北海安成立,11月24日,總指揮部移駐鹽城。
華中總指揮部成立之意義,遠不止“統一指揮”當時“隴海路以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歷史已經證明,客觀上則為皖南事變以后重建的新四軍軍部奠定了組織基礎,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開辟、鞏固和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