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幸福桃 連心橋 感恩碑 ——無錫市老促會會長陳璧顯二三事
幸福桃 連心橋 感恩碑 ——無錫市老促會會長陳璧顯二三事
作者:陳玉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1-04 瀏覽次數:7831
幸福桃
革命老區無錫市陽山鎮,是無錫水蜜桃的重要產區,水蜜桃種植面積3.2萬多畝,種桃專業戶1.5萬戶。每年三四月間,這里滿山遍谷,桃花盛開,中外游客,趨之若鶩。自1997年開始,一年一度的桃花節,更是陽山人的盛會,參與者達數萬人之眾。每逢此時,主辦者都會邀請無錫市老促會會長陳璧顯前往桃鄉。陳璧顯為何成為陽山人的貴客?用桃農的話說,香甜的陽山水蜜桃里,包含著陳會長的一份辛勞。
幾年前,陽山水蜜桃科技園通過調查,發現不少桃園土地明顯酸化,土壤中缺少鉀、鈣、硼、鉬等多種微量元素,影響桃樹的生長和水蜜桃的品質。而改良土壤急需一大筆資金,桃農們十分著急。正在陽山開展調研工作的陳璧顯向省、市農林部門反映情況后,又與惠山區黨政領導和科技園科研人員一起,及時向江蘇省政府及省有關部門匯報。省政府及省有關部門十分重視,先后下撥780萬元科研資金,對1.5萬畝水蜜桃田施用含有鉀、鈣、硼、鉬等微量元素的有機肥。通過土壤改良,使水蜜桃含糖度有較大提高,果型普遍增大。銷售價達到每公斤30元左右。
夏日炎炎,桃鄉流蜜。2010年,陽山桃農向老促會報告豐收的喜訊:水蜜桃產量達5萬噸,銷售收入超過3.5億元,畝均凈收入1.29萬元。陽山老區人民把水蜜桃比作發財致富的幸福桃,種桃成為陽山人甜蜜的事業。
連心橋
位于大運河畔的濱湖區華莊鎮的李東村,是老促會扶貧開發的聯系點。李東村地少人多,鄉鎮工業基礎差,是無錫市郊區的經濟薄弱村。為了改變村級經濟的落后面貌,引導村民脫貧致富,村委會通過調研,決定開辦鋼材市場。民營企業家張紅軍勇挑重擔,負責籌建。然而,一只“攔路虎”卻讓村委們犯了愁。原來該村通過大運河的一座橋梁標高,只能通過幾噸載重量的農用船,阻礙了運輸鋼材的大船進出,招商項目由此陷入僵局。鎮村領導多次向無錫公路管理處請求改造此橋,但遲遲沒有落實。陳璧顯肩負老區人民的重托,親自到老促會理事單位——市交通局,與局黨委書記楊發清商量。楊書記非常重視這件事,隨即與公路管理處溝通,公路管理處認真研究后,立即規劃,制定方案,改造橋梁。
橋梁改造后,800噸位的大船可以順利進出大運河,解決了鋼材市場的關鍵問題。民營企業家張紅軍被老促會同志為老區人民辦實事的精神所感動,自愿承擔建橋工程款150萬元,并在李東村投資6000多萬元,創辦了中富達物資配送公司,專營蘇、錫、常各地的鋼材。2005年營業額超過6億元,成為濱湖區三產營銷額最高的村。近幾年來,李東村委還通過建造標準廠房,收取租金,發展搬運服務,擴大農民就業,增加了村民收入,村級經濟迅速發展,年可用財力超過100萬元。
滔滔運河水,悠悠老區情。李東橋的改建,凝聚了老促會為老區人民辦實事的一片真情。李東村老百姓把陳璧顯等老促會成員當作知心人,李東橋也被當地村民譽為“連心橋”。
感恩碑
2009年11月28日,無錫市新區江溪小學彩旗飄揚、鼓聲陣陣、一片歡聲笑語,新校區落成典禮和瞿秋白銅像揭幕儀式隆重舉行。江蘇省和無錫市有關領導,瞿秋白親屬代表,無錫市老促會和“關工委”代表參加慶典。陳璧顯會長在慶典上勉勵江溪小學師生弘揚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勤奮讀書,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后為建設家鄉、報效祖國多做貢獻。
1916年,我黨早期領袖人物、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曾在無錫江溪橋楊氏小學(現江溪小學)任教。瞿秋白在這里留下的革命足跡,是江溪小學和無錫人民的光榮。1942年也曾就讀江溪小學的陳璧顯,對江溪小學的擴建和瞿秋白革命遺跡的保護十分關心。當他得知新區黨工委和江溪街道籌資改建江溪小學時,多次到母校參與討論新校區的規劃,并建議在校區廣場前塑造瞿秋白銅像,又以無錫市老促會的名義承擔籌集塑造銅像的資金10萬元,他的建議得到黨政領導的贊許和支持,在江蘇省和無錫市瞿秋白研究會的指導下,經過多方努力,2009年11月,江溪小學新校區和瞿秋白全身銅像終于落成。
在陳璧顯會長的帶領下,近年來,無錫市各級老促會十分重視開發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據統計,到目前為止,無錫市各級老促會已積極參與和募集開發紅色資源資金1200多萬元,秦邦憲故居、王若飛講習所舊址、陳毅抗日演講臺、潘漢年希望小學、陸定一祖居、孫冶方、薛暮橋故居、新四軍六師師部舊址等一大批革命遺址和紀念地得到了保護、開發和建設。這些紅色資源,猶如一座座感恩的豐碑,教育人們飲水思源,永遠不忘革命先輩為創建新中國建立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