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執著追尋六年 還原英雄本色——陳海云為李增援烈士洗清不白之冤
執著追尋六年 還原英雄本色——陳海云為李增援烈士洗清不白之冤
作者:竇娟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4-02-10 瀏覽次數:7840
李增援
2005年11月2日,農歷寒食節,在江蘇省大豐市西團鎮的革命烈士公墓,在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革命烈士李增援墓前,70多年來第一次有了鄉音。李增援的親人帶著他生前最愛吃的煎餅和大蔥,從千里之外的山東萊蕪趕來祭奠在這里靜靜等候了70年的親人。李增援的侄媳婦劉相蓮、侄孫李剛等親人看著墓碑禁不住失聲痛哭,劉相蓮顫抖著把煎餅攤開,哭著說:“大爺,我們家背了50多年的黑鍋,你知不知道我們遭了多少罪呀……”
“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燒餅慰勞忙,燒餅要用熱火烤哎,軍隊要靠老百姓幫……”這首《黃橋燒餅歌》描述的是在1940年黃橋決戰期間,黃橋人民趕做當地特產“黃橋燒餅”,車推擔挑從四面八方送往前線的情景,幾十年來在江蘇被廣泛傳唱。而這首歌的詞作者李增援在上海美專畢業時,曾寫下了寓意深刻的人生格言:“生而無臭,死而無聞!如斯而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最好寫照。李增援是著名的文藝之星。他集編、導、演與舞臺設計于一身,是難得的文藝全才。他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28歲犧牲。他的遺作有《盲啞恨》《一家人》《繁昌之戰》《紅鼻子參軍》《黃橋燒餅歌》《勇敢隊》《大紅燈》等。令人遺憾的是他犧牲后被人遺忘了半個多世紀,他的親屬甚至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陳海云(左)在向西團群眾作調查
陳海云:千里追尋,開啟征程
1988年7月,軍隊轉業干部、大豐縣委黨史辦工作人員陳海云訪問當年新四軍一師衛生部指導員宗瑛,當時宗瑛中風坐在輪椅上。
告別時,宗瑛突然想起一件事問道:“你們知不知道1941年2月日軍汽艇偷襲西團時犧牲的一名烈士——《黃橋燒餅歌》的詞作者李增援?”
陳海云搖頭說:“不知道。”
宗瑛握著陳海云的手特別誠懇地說:“你們一定要把這位烈士的事跡查清楚呀!”
陳海云點點頭,并向宗瑛詢問李增援的詳細情況,宗瑛卻說李增援住院幾天就犧牲了,自己對他的籍貫等情況一概不清楚。陳海云想,沒有任何線索,查起來太困難了,但自己作為一個黨史工作者,這是自己的職責呀。
于是陳海云向宗瑛老人保證:“您放心,我—定會盡最大努力的!”
回到單位后,陳海云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思索著該從哪里著手來查找李增援的線索。
陳海云先到西團找老同志了解當年日軍襲擊西團的情況,卻一點有關線索也沒有,根本無人知道李增援這個名字。日軍襲擊西團時犧牲的五個人,都是無名烈士,埋葬于東團烈士公墓。經過認真分析,陳海云認為要了解李增援烈士事跡,必須找到他的戰友。他想到《黃橋燒餅歌》的曲作者章枚,但茫茫人海,章枚又在哪里呢?在翻閱《江蘇黨史資料》中,他查到了章枚寫的回憶錄《黃橋燒餅歌是怎樣誕生的》文章,通過江蘇省黨史辦公室查到了章枚的地址,立即給章枚寫了信。兩個月后,接到章枚的回信,他將李增援的戰友林琳、王于畊的地址告訴了陳海云,還在回憶錄中摘抄了有關李增援的材料寄給陳海云,這是陳海云最早所得知的李增援的事跡。接著,陳海云和林琳、謝云輝、于晶、杜宣、夏時、孫海云、章蘊、王于畊等人進行書信聯系,孫海云寄來了《鐵軍輕騎兵》一書,書中有很多關于李增援的事跡,根據書中的線索,通過進一步走訪和通信聯系,陳海云終于弄清了李增援從參軍到犧牲三年多的軍旅生活情況。
李增援:三年軍旅,死而無聞
舞臺上,一個人敞著懷,歪戴著帽子,瞇著雙眼,一臉醉醺醺的樣子,搖搖擺擺地走著,嘴里哼著京腔:“……十擔干柴米八斗,你在寒窯度春秋,守得住來把我守,守不住來……你就軋……姘頭……”臺下看戲的觀眾,看到這個漢奸二流子,無不咬牙切齒。這是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戲劇晚會上上演的由李增援創作的《一家人》,里面的漢奸角色由李增援扮演。這個形象和現實中誠懇和善的李增援截然相反。戲劇組演出第一場戲就出名了,李增援也被公認為能編、能導、能演的中堅。
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中,戲劇組有30多人,李增援任組長,是戲劇組唯一的科班出身。為了讓大家掌握戲劇的表演技巧,他從怎樣念臺詞、怎樣走步開始一點點教給大家。讓大家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戲劇演員。李增援在部隊的三年多時間里,創作了不少優秀戲劇與歌詞。他與吳強、王于畊三人合編話劇《繁昌之戰》《紅鼻子參軍》,凡看過戲的人都深受啟迪。他滿懷激情地寫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黃橋燒餅歌》《勇敢隊》《大紅燈》等歌詞,還帶出了張茜等一批出色的演員。
在新四軍三年多的革命生涯中,李增援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積勞成疾,患了肺結核。他帶病堅持工作,病越拖越重,在同志們的一再勸說下,才勉強住進醫院。
1941年2月,李長江(原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叛變投敵當了漢奸。奉新四軍軍部命令,一師粟裕司令員指揮討伐李長江。為防止敵人偷襲后勤機關,一師衛生部及醫院等單位從東臺城緊急轉移西團。重傷員被安置在西團北部的龍王廟,李增援與輕傷病員被安置在東團的董家祠堂。
醫院等后勤機關剛剛到西團落腳后,2月21日上午,日軍三只汽艇從興化來偷襲西團。在東團執勤的少數武裝人員及李增援和一些輕傷病員,為掩護駐龍王廟的重傷員撤退,主動向敵人開槍,吸引敵人的火力。敵人聽到東邊的槍聲后包圍上來。戰斗中,李增援在內的五人英勇犧牲。當時,地方干部群眾誰也不知道這五位烈士的名字,將他們安葬在西團東郊的墳場。1958年平墳,又將這五位烈士的遺骨分別裝在五個罐子里,遷葬東團烈士公墓。
陳海云在為李增援清掃墓碑
陳海云:追根溯源,執著求索
在了解了李增援烈士28歲就死在日寇屠刀下卻沒有人知道他,陳海云扼腕嘆息,更增強了他要查清李增援烈士生平的決心。陳海云轉向對李增援籍貫進行調查。根據老同志的回憶,李增援愛吃大蔥,是山東人,但不知是哪個縣市的。1991年9月,陳海云和同事一起到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查詢,接待同志講,他是分管烈士宣傳工作的,全省著名烈士他都知道,沒有聽說有李增援這個烈士。為查個水落石出,他們又來到山東省民政廳,接待同志同樣說從沒聽說過有李增援這位烈士。
陳海云請求查閱一下烈士英名錄,接待人員卻說:“全省有20余萬烈士,翻一遍要好多天呢。”
陳海云說:“沒關系,我們這次來是下了決心的。”
于是他們開始翻閱,一個地區一個地區,一個縣(市)一個縣地查,最終一無所獲,掃興而歸。
從山東查尋李增援籍貫的路掐斷了,只能開辟其他道路。他從李增援參軍前畢業的學校南京戲劇專科學校這條線索查起,其間得到了揚帆、蔡極、陳永倞、凌子風等人的幫助,劇專廣州聯絡站將征集李增援烈士的信息刊載在他們的《南雁》刊物上。
李增援是在南京戲劇專科學校畢業的,陳海云想國民黨的檔案里或許保存有學生的籍貫等相關材料,因此決定從這里試試看。1992年3月15日,陳海云來到南京,首先去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國民黨教育系統的檔案,翻遍了三年的教育卷宗,只查到劇專的伙食賬目之類的材料,這次的嘗試又落空了。晚上,陳海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反復思考著白天查檔的情況,他突然想到目錄里有三個沒有標明年代的卷宗,那里邊會不會有什么名堂呢?陳海云再次來到第二歷史檔案館,查閱沒有標明年代的三個卷宗,這里面不是南京劇專而是上海美專的檔案。陳海云想到陳永倞在回憶材料中講過李增援是在上海美專畢業后又考上南京劇專學習的,于是打開了卷宗,封面上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制第十六屆畢業紀念刊》,正好是李增援這一屆的,首頁上是畢業照,照片下面有各人的簽名,陳海云一眼看到特別醒目的“李增園”的簽字,當時他激動得難以用言語形容,連翻檔案的手都發抖了,接著又發現了李增援的代表作(畫)、自畫像、人生格言、畢業論文和學籍表等,學籍表上寫著籍貫為山東省萊蕪縣水北區。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陳海云幾經周折終于查到了李增援在美專上學時的老師謝海燕,同學洪藏、張嘉言、何康理、趙清閣等,他走訪了李增援的老師和同學,毫無遺漏地了解了李增援在上海美專和南京劇專讀書時的情況。
李增援:學而有成,立志參軍
上海美專是著名畫家劉海粟創辦的,從學籍表上可以看出,李增援是1933年2月15日插入上海美專西洋畫系的,入校時20周歲。1935年10月,他考取南京戲劇專科學校,為第一期進校學生。1937年6月畢業,在校學習近兩年。在劇專期間,李增援先后學習了話劇專業、裝置設計專業,并選學了導演專業,幾乎要聽學校教學的全部課程。同時,他還為學校公演做了很多設計工作,全國美術展覽會及話劇公演廣告等也都出于他的手筆。他創作歌曲,參加抗日愛國表演,在報紙上撰文揭露警察強令停演的事實真相。這時的李增援已和家庭斷絕聯系,其生活主要靠自己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創作和布景設計的微薄收入維持,非常艱苦。
1937年6月,李增援從南京戲劇專科學校畢業,正是抗日救亡風起云涌之時,該校教師帶領李增援等部分畢業同學,去武漢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他夜以繼日地寫出了《盲啞恨》等不少抗日宣傳劇,劇本刊登在各抗日報紙上,激起了民眾的廣泛同情與義憤。《盲啞恨》的每場演出,都激起了觀眾“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賊”的強烈呼聲!劇專的抗日救亡宣傳隊在武漢的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支持,卻遭到武漢國民政府的刁難無法繼續維持。正在這時,傳來好消息,在武漢籌建中的新四軍軍部,準備招募一批抗日文藝人才組建軍部戰地服務團。李增援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報名參加了新四軍。
陳海云:烈士故里,送去佳音
從學籍表上得知李增援的家是山東省萊蕪縣水北區以后,陳海云于1992年3月27日從上海乘火車來到兗州,轉乘公共汽車到萊蕪。他首先到萊蕪市黨史辦,向黨史辦的同志介紹了自己來的目的。黨史辦的同志說萊蕪市沒有李增援這個烈士,曾經的水北區現在叫寨里鎮。萊蕪黨史辦的李主任陪陳海云一起來到寨里鎮,鎮領導同樣回答說鎮上沒有李增援這位烈士。陳海云一顆火熱的心頓時涼了半截,但他這次來若查不出李增援的下落,是決不死心的。
陳海云問道:“你們鎮里李姓中有沒有‘增’字或‘園’子輩的人,在哪個村?”
他們說:“有,現在叫太平街村。”
陳海云立即打電話到太平街村部,接電話的人姓李,陳海云問他們村里有沒有一個叫李增園的。
對方沒有直接回答,反問道:“你找他干什么?”
陳海云說:“只要有這個人,我馬上就過來,等我來后一切都會明白的。”
陳海云和李主任一同驅車來到太平街村。接電話的小伙子(李增援的遠房侄孫)表情充滿了戒備,問道:“你們為什么要找李增援?”
陳海云說:“李增援是為打日寇在50年前就犧牲的烈士。”
小伙子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你說什么?”
陳海云又重復了一邊:“李增援是打日寇的烈士啊!”
小伙子聽了愣住了,不知該說什么。
李增援終于有了下落,是烈士!這一消息讓整個村子沸騰起來,村領導來了,李增援的侄子、家人、親戚、同學等都來了,他們一邊聽陳海云介紹有關李增援的情況,一邊聲音哽咽地講著李增援童年、少年、青年時期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從出生講到上小學、中學、大學的經過。陳海云查看了李增援的家譜。家譜中對李增援有專門的記載,記到1935年去南京戲劇專科學習為止。因為上劇專以后,李增援和家中再沒有聯系,以后的情況家中不清楚,也就不可能記載。
寨里鎮和西團鎮結為友好鄉鎮
李增援:離家求學,斷絕音訊
李增援,原名李增園,字益三,亦稱夷散、益安。李增援的名字是他參加新四軍時改的,1913年6月29日出生在山東省萊蕪縣水北區(今萊蕪市寨里鎮太平街村)。父親李可訓,在地方上頗有名望。李增援7歲開始讀書,先后在村小學和陳家樓完小讀書。完小畢業后,他考入泰安第三中學學習,因學費昂貴交不起,轉萊蕪縣立中學學習。李增援從小聰慧過人,他是班上年齡最小的,但學習成績是最好的。他愛好廣泛,字寫得好,還喜歡拉京胡,唱京戲。他性格開朗又勤奮,村里大人都說他長大會有出息。
1928年夏,李增援從縣立中學畢業,考取了山東曲阜第二師范學習,在校期間,他學習成績優良,思想進步,于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僅15歲。
1931年,李增援從師范畢業,父親要他報考北平大學(即北大)或師范大學。他違背父命,考入華北大學,學習他喜愛的美術專業。這時,他的家境更加困難了,他主要依靠家族祠堂的一點微薄獎學金維持生活,不到兩年就輟學了。為謀求生計,他來到濟南師范講習所任代課老師,想積攢點錢再去報考自己所喜愛的學校,以實現抱負。
一個機會終于來了,1935年春,李增援的一位上海女同學專程來到濟南告知他,上海美專招考插班生,叫他趕快去報名,否則來不及了。她看到李增援的鞋子實在不像樣,便掏了五元錢替他買了雙皮鞋。李增援連家也沒來得及回,就和女同學一道趕往上海報考,插入上海美專西洋畫系二年級學習。李增援從上海美專畢業后回家,過完暑假去南京考上戲劇專科學校,因寫信回家提出休妻,遭到父親的拒絕,從此與家中失去聯系。他從南京劇專畢業后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他來到武漢進行抗日宣傳,參加了新四軍,直到1941年犧牲,家中對他的情況都一無所知。
還原英雄,追認烈士,家人垂淚,迎來新生
家人十分擔心他,到處打聽他的下落。1948年濟南解放后,家鄉的一個國民黨俘虜兵說在濟南解放前夕曾見到過李增援。從此,李增援當國民黨兵的消息傳開了,加上他家成分是破落地主,家人因此背上了反革命家屬的“黑鍋”。他上中學時家中強迫他結婚的愛人邊秀云被戴著地主分子的帽子勞動,掃大街,受盡了折磨,1973年,她在翻麥場時,不幸被拖拉機壓死。過繼給他的侄子原在小煤窯工作,也被處理回家。
李增援的侄媳婦說,家里對李增援的下落有三種估計,一是被解放軍解放濟南時打死了;二是跟著國民黨上了臺灣;三是因婚姻問題,在外邊另成家了,就是沒有想到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參加了新四軍,為抗日壯烈犧牲。家人黑鍋背了幾十年,總想弄個水落石出。解放初期曾登報查尋,改革開放后又托人到臺灣去查找,始終杳無音訊。直等到陳海云來到萊蕪太平街村才撥開了迷霧。
李增援的家人握著陳海云的手,流著眼淚訴說這些年受的罪,吃的苦。聽了烈士家屬受到的不公待遇,陳海云下定決心幫他們解決待遇問題,他繼續上下奔波。1994年12月31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李增援同志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陳海云將國家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書親手送到了李增援家屬面前……
為了紀念李增援烈士,萊蕪市黨史辦把李增援的英雄事跡寫進了地方黨史,大豐市也將李增援的動人故事列入了愛國主義教材,讓革命烈士的英名世代相傳。寨里鎮太平村小學更名為李增援小學,萊蕪市寨里鎮與大豐市西團鎮還結成了友好鄉鎮。至此,陳海云同志歷時六年多,奔波上萬里,尋訪數百人,終使李增援烈士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事跡大白于天下,為烈士一家開啟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