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難忘的教誨 永遠的懷念
難忘的教誨 永遠的懷念
作者:黃進琪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1-06 瀏覽次數:7844
1953年于廣州。左起:何偉、何雪山、何生、孫以瑾
今年是原新四軍第七師政治部主任、河南省委原第二書記、國家教育部原部長何偉同志誕辰105周年。記者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溝一個普通民居對何偉的子女何雪山、何生作了專訪。
熱血青年 抗日救亡打先鋒
何偉,原名霍恒德,1910年4月生于河南省汝南縣三橋鄉劉莊一個信教的家庭,13歲入基督教辦的汝南縣城高小讀書。1928年報考湖南益陽信義大學。1930年該校與武漢教會大學合并,改為華中大學。何偉隨校到武漢,在那里他開始閱讀馬列經典著作,思想逐步從相信基督變為信仰共產主義。
1934年何偉大學畢業,分配到漢口圣羅以女中任教。當時的武漢,一片白色恐怖。他以“生活書店”為陣地邀集同學組織讀書會,研討馬克思主義,向各界人士介紹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革命書籍。1935年北平爆發“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他聯絡各界進步人士,成立了武漢文化界抗日救國會。1936年春,何偉被武漢文化界抗日救國會推選,赴上海參與全國抗聯籌建工作,當選全國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執委。后經天津李鐵夫等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改名何偉。
何偉入黨不久,奉命回武漢恢復和發展中共組織。1936年底他主持成立了武漢各界救國會、中共武漢臨時工委。同年11月23日,國民黨下令將全國各界救國會領袖沈鈞儒等七人逮捕,何偉以執委身份到上海主持工作,在宋慶齡領導下開展了一場全國性的營救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的斗爭。1937年5月,何偉返回上海途中,于南京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在獄中,他立場堅定,嚴守機密,義正詞嚴地宣傳抗日救國主張,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直到國共兩黨再度合作,經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營救出獄。
抗戰爆發后,何偉先后任中共武漢臨時工委書記、湖北省委宣傳部長。1938年冬轉入大別山堅持敵后斗爭。1939年初任中共鄂豫皖區委組織部長兼新四軍駐金寨辦事處代表,同年底調任皖中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和舒無地區軍政委員會書記,次年5月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重建軍部后,任新四軍第七師政治部主任兼中共皖中區委書記,參與領導和建立皖中抗日根據地。1943年,何偉奉命赴延安中央黨校參加整風。1945年4月,他作為華中抗日根據地代表之一出席了黨的七大。
林海雪原 土改剿匪一肩挑
抗戰勝利后,何偉奉調東北。1946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他任牡丹江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當時,蔣介石挑起大規模內戰,東北形勢十分嚴峻。
何偉到任后,立即組織大批工作隊下鄉發動群眾,開展土地改革。何偉身體力行,帶頭到土匪頭子馬錫山的老巢——安寧縣東京鎮,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進行艱苦細致的發動工作。在土改中,有些地方表面上轟轟烈烈,但群眾并沒有真正發動和組織起來,工作隊一走,階級敵人就反攻倒算。何偉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沒燒透的磚”、“半生不熟的夾生飯”,他連續向東北局反映情況,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946年11月,何偉領導牡丹江軍區在合江軍區配合下,消滅了盤踞在朝陽區的土匪武裝——國民黨十五集團軍“上將”總司令謝文東部,受到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的嘉獎。但剩下為數不多的頑固匪首仍瘋狂叫囂“寧蹲山頭看監獄,不蹲監獄看山頭”。殘匪仍不斷襲擾正在進行土改的村屯,大肆燒殺搶掠。1947年1月,何偉決定組織小分隊進山,邊偵邊打,偵打結合。小分隊冒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在林海雪原追殲敵人。曲波創作的小說《林海雪原》就是這次剿匪的藝術再現,小說中的何政委,生活原型就是何偉。
北戰南征 腳踏實地抓工作
1948年9月,時任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政治部主任的何偉,在縱隊首屆政工會上指出,鐵道縱隊既有工程任務,也有戰斗任務,號召干部戰士努力學習技術,為實現軍隊鐵道技術化而奮斗。剛成立的鐵道縱隊,立即搶通大聯、吉長、哈長等鐵路,有力地支援了遼沈戰役。縱隊機關又提出了“野戰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那里”的口號,北寧線全線通車,保證了平津戰役的運輸供應。接著,鐵道縱隊遵照軍委指示,接連修復了津浦、平漢鐵路,為我軍勝利渡江和解放江南各省提供了有力保證,受到軍委鐵道部特電賀勉。
1949年5月,何偉調任武漢市軍管會委員兼秘書長,他協助譚政、陶鑄同志,在短短幾個月內,使特務潛伏、散兵流竄、交通阻塞、社會秩序混亂的武漢,得到初步治理。中南局書記鄧子恢當著陶鑄的面說:“武漢能有這樣一個好局面,應表揚何偉他們。”
同年11月,何偉入桂后,堅決貫徹七屆二中全會精神,著力抓了三件事: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春耕生產。在剿匪反霸斗爭中,他關于收繳“民槍”的建議得到中央批準,使廣西剿匪進展加快。1952年底廣西勝利完成土改,1600萬人口的廣大農村,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全省掀起了春耕生產熱潮。
“1952年10月,何偉任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為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方針,實行民主改革,市委派出大批干部到基層調查指導工作,他自己也到工廠、學校、街道考察。”雪山回憶說:“一天,父親‘闖’到一居民家里,問及柴米油鹽等問題,老工人見他和藹可親,無意間說長道短,事后知道他就是市長時驚得目瞪口呆,感慨地說:‘這個共產黨市長成了老百姓的管家婆了。’當年父親為首的廣州市委,就這樣率領全體黨員和市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建設高潮。”
外交戰線 嘔心瀝血建功勛
1954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將,調對黨、政、民工作都很熟練的何偉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兼蘇聯東歐司司長、外交部機關黨委書記。他積極為外交事務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與有關同志一起,制定了不少思慮精到的方案,受到總理的稱贊。
1958年1月,何偉被委派為中國駐越南大使。他始終堅持中越友好的方針,經常教育使館工作人員和援越專家,要樹立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努力為中越友誼作出新貢獻。
1961年5月何偉(前右4)陪同胡志明(前右5)參觀毛主席舊居
何偉與胡志明主席建立了極為友好的關系,胡主席經常請他去作客,共敘友誼。胡主席生活儉樸,平時住在高架的小木屋,木地板、硬板床,何偉去拜見時很隨和,脫鞋后席地而坐。每逢除夕,胡主席還請他去共進午餐或晚餐。
何偉曾陪同胡主席訪問我國廣東、海南等地,并到湖南韶山參觀毛主席舊居。鄧穎超訪問越南時,由何偉陪同與胡主席一起種下了友誼樹。
1960年5月,周恩來和陳毅訪問越南,飛抵河內上空時,突然電閃雷鳴、風雨交加,飛機改降在義安。何偉十分擔心兩位首長的安全,連夜驅車趕到義安迎候,第二天又陪同首長安全到達河內。因過度疲勞,何偉突發心臟病。使館黨委和大夫勸他休息,中越會談派別的同志暫代。可他堅持參加,每天靠打針堅持工作。待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訪越圓滿回國,他卻臥床不起了。他這種忘我工作精神,深受駐越使館全體同志敬佩。
殫精竭慮 為國為民獻忠心
1962年9月,中央任命何偉為河南省委第二書記。當時河南正處于非常困難時期。何偉到任后,以主要精力抓生產救災。他首先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摸清真實情況。盧氏縣地處豫西邊界,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何偉親自去調查。縣委負責同志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到盧氏的省委書記。何偉在兩年多時間里,走遍全省所有專區和110個縣中的96個縣,掌握第一手材料,為省委定計劃作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何偉在各地調研時,發現成群結隊扒火車逃荒的群眾大都來自蘭考,決定去蘭考看看。到任不久的縣委代理書記焦裕祿向他匯報,蘭考連年遭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的襲擊,人民生活極其困苦,不少干部喪失信心,要求調離蘭考。何偉在焦裕祿陪同下考察了80多個大小風口、沙丘和低洼鹽堿地,聽取農民的呼聲。
他對焦裕祿說:“蘭考的問題還要從根本上解決‘三害’著手,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共產黨人就沒有盡到責任。”焦裕祿表示:“就是有天大的困難,我們也要殺出一條血路來。”以后,何偉又兩次到蘭考,看到蘭考人民在以焦裕祿為書記的縣委領導下,積極投入了戰勝“三害”的斗爭,改變了蘭考的面貌。經過三次考察,他向省委介紹了蘭考人民在縣委領導下取得的驚人成績。經省委討論,正式任命焦裕祿為蘭考縣委第一書記。是“伯樂”何偉首先發現并宣傳了這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
1964年,何偉調任教育部部長。當時正是各類學校落實毛澤東、劉少奇有關教育革命的指示,教育戰線出現新變化之時。這年2月,《人民日報》發表河北省陽原縣普及小學教育的社論和報道。何偉到職后一周,就帶領干部來到陽原,半個月時間跑遍了地轄長城內外的陽原縣的山山水水,了解到該縣基本實現普及小學教育的主要經驗,進一步體會到毛澤東和劉少奇抓半耕半讀、半工半讀教育的重要性。在何偉的動員和帶動下,教育部抽出80%的干部,組成調研小組分赴全國各地,發現了一批辦得較好的半耕半讀、半工半讀中等教育學校。經中央批準,教育部于1965年3月、10月先后召開了農村半耕半讀、城市半工半讀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央對這兩次會議和何偉的總結報告給予充分肯定。
1966年春,何偉正在籌劃召開全國全日制中小學教育工作會議,計劃我國教育事業的大改革、大發展。然而“文革”開始了,非但教育工作會議沒有開成,他也被打成“推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總代表”、“劉少奇的黑干將”,于1973年3月9日含冤逝世,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徹底平反昭雪。
言傳身教 革命精神代代傳
雪山、何生深情地說,父親離開我們37年了,可他慈祥的面容、和藹可親的舉止仍歷歷在目,他的諄諄教誨時時回響在我們耳邊。
雪山回憶道,1950年我被接到桂林,爸爸高興地說,回來了!等會張文正叔叔帶你去宿舍,你和他們一起吃住,叔叔阿姨都很忙,自己要學會洗衣、打掃房間……過幾天也和妹妹一樣住校,過集體生活。要好好學習,把你接回來上學,就是希望你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
1954年爸爸調外交部工作,我跟到北京,在圓明園邊的101中學住校讀書。每當寒暑假回家,爸爸都認真看我的成績單和班主任評語。一次說,其他功課都是5分,但外語只有3分,要努力爭取優異成績。老師希望你防止自滿情緒,這就是缺點呀!你在老家散漫慣了,讓你住校就是要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爸爸語重心長的批評,讓我銘記在心。1956年爸爸到中央黨校學習,每逢周六機關派車接爸爸回家,都經過101中學門口,我希望父親順路帶我回家。爸爸說:“這樣不好,你的同學也有住城里的,都坐公交車。你坐我的車,就特殊了。我答應了,也搞特權了。”
1960年,中國經濟處于困難時期。一天,媽媽告訴我們說,爸爸從越南回國述職,晚上回家吃飯。媽媽特意從化工局機關帶回一塊“人造肉”。這是用樹皮、草根加上一些配料,經發酵、熟化制作而成,看起來黑糊糊的。何生回憶說,我和哥哥都沒敢下筷子,爸爸看透了我們的心思,夾了一塊就吃。然后對我們說,還真有肉的味道!現在國家有困難,我們要與人民同甘共苦,共度難關。
爸爸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對身邊工作人員同樣嚴格要求。一次,爸爸坐小車駛在廣州街頭,司機沒注意民警的指揮,闖過了路口。爸爸隨即批評司機:“拉個市長,就可以不聽民警的指揮嗎?一定要守紀律。”并讓秘書通過公安局向民警道歉。
爸爸的言傳身教不僅培養了我們這一代,也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會一代接著一代,遵循著父輩的信仰堅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