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今生今世我都放不下他們——記濱海縣八灘鎮守護烈士陵園20年的共產黨員周萬平
今生今世我都放不下他們——記濱海縣八灘鎮守護烈士陵園20年的共產黨員周萬平
作者:吳加本 朱建新 陳曙光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1-08 瀏覽次數:7859
江蘇省濱海縣八灘鎮,曾經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滄桑與榮耀,67年前的一場著名戰斗,讓她喜獲新生。時光荏苒,王橋戰斗的炮火硝煙漸次遠去,然而,當人們漫步于曾經浸染著烈士鮮血的這方熱土,昔日的槍炮聲、廝殺聲、呼喊聲仿佛依稀可辨,先烈們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
周萬平
江蘇省濱海縣八灘鎮,這座以盛產五醍漿酒享譽大江南北的歷史名鎮,曾經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滄桑與榮耀,67年前的一場著名戰斗,讓她喜獲新生。時光荏苒,王橋戰斗的炮火硝煙漸次遠去,然而,當人們漫步于曾經浸染著烈士鮮血的這方熱土,昔日的槍炮聲、廝殺聲、呼喊聲仿佛依稀可辨,先烈們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
不久前的一個清晨,筆者懷著朝圣般的虔誠之情,走進位于八灘鎮東南角的王橋戰斗事跡陳列館和王橋戰斗革命烈士陵園。一幅幅泛黃的珍貴照片,一本本記載戰功的證書,一枚枚珍貴無比的勛章,無不令人肅然起敬。望著高大肅穆的烈士紀念碑上的11個大字以及一行行烈士的英名,我們的心靈顫栗著……
1943年3月30日深夜9時30分,根據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的指示,八旅二十四團團長謝振華下達了圍殲盤踞在八灘日偽軍的戰斗命令。經過9個多小時的激戰,二十四團官兵擊斃日本侵略者山本中隊長以下70多人,殲滅偽軍一個大隊200余人。在這次戰斗中,二營副營長王光漢等48名官兵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指揮這場戰斗的團長謝振華、參謀長尹捷峰也負了傷。戰斗結束后,部隊官兵和當地鄉親們含淚就地掩埋了48位烈士的遺體。
為了讓后代永遠記住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記住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90年4月,濱海縣人民政府投資新建了八灘王橋烈士陵園和王橋戰斗事跡陳列館,時任國防部部長張愛萍親筆題寫了“王橋戰斗革命烈士紀念碑”的碑名與館名。
守護園陵的周萬平小時候居住在八灘鎮西街,后來因戰斗需要,她家和許多居民都搬到了王橋村居住。周萬平的母親18歲加入黨組織,擔任村婦救會會長,負責動員支前、救治傷員、傳遞情報等工作,她是在聽母親講戰斗故事中長大成人的,對部隊有著特殊的感情。周萬平1966年6月入黨,先后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革委會第一副主任、村委會主任等職。1966年底,22歲的周萬平同在八灘軋花廠工作的退伍軍人張志元喜結良緣。1991年12月,八灘鎮黨委決定周萬平到烈士陵園工作。面對家中親人的不同意見,周萬平自有主張:“陵園里的烈士們為了民族的解放獻出了生命,如果大家都不愿去守護陵園,我們這些后來人又怎么能對得起長眠于地下的英靈呢?”
剛到烈士陵園工作時,周萬平的丈夫在鎮軋花廠上班,每月工資收入并不高,為緩解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她請人擔保從銀行貸款5000元,發展生豬養殖。由于她引進的太湖豬品種優良,加之堅持科學飼養,注重生豬防疫治病,并公開承諾:苗豬售出三天后,如不吃食可原價退回,豬生病死掉,原價賠償。周萬平飼養的苗豬,從沒有到集市上銷售,養豬戶都是到她家排隊購買,苗豬供不應求,每年養豬純收入達3萬多元。為了不影響工作,周萬平總是利用夜間到豆腐坊、油坊購買豆腐渣、豆餅。就這樣堅持養豬10年,不僅渡過了難關,還攢下了一筆積蓄,為她安心在烈士陵園工作打下了經濟基礎。
周萬平到烈士陵園報到的第二天,就買來了48棵松柏苗。她覺得作為陵園的守護人,應該為每一位烈士栽上一棵松柏樹。她希望烈士的精神能夠像這松柏一樣萬古長青。為了綠化美化陵園的環境,她先后在陵園種植了上百種花草。
守護陵園的日子平淡而又煩瑣。20年來,周萬平一直在陵園里除草、養花、種樹、守護,還要為那些烈士們掃墓。每當有人來參觀時,她都充當義務講解員,講述紀念碑的由來和那些壯烈犧牲的烈士們的感人故事。
陵園自有陵園的特點,這里平時來往人員較少。為了驅趕寂寞,周萬平買來了DVD播放機,專門播放各個年代的軍旅歌曲,激昂動聽的歌聲經常在陵園上空回蕩,偶爾來陵園棲息的鳥兒們經常被雄壯的歌聲震得撲楞楞展翅盤旋。
陵園里也有熱鬧的時候。每年的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和農歷除夕,來這里祭奠的人群就會絡繹不絕。每當這個時候,她更感覺到自己崗位的價值:她守護的這個陵園還沒有被世人忘掉,還有那么多的人惦記著這里,惦記著長眠這里的革命烈士。
近年來,王橋烈士陵園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力度。烈士陵園及戰斗事跡陳列館自開放以來,每年有參加王橋戰斗老戰士、駐軍部隊現役官兵、黨政機關干部、青少年學生等,到此瞻仰和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累計已達130萬人次。
熱心的周萬平通過各種途徑,邀請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謝振華等老一輩革命家為王橋戰斗事跡陳列館題詞,并作為鎮館之寶在陳列館永久收藏。令周萬平終身難忘的是:曾經擔任昆明軍區政委的原二十四團團長謝振華,1993年4月帶領一家四口到王橋烈士陵園,向烈士們敬獻了花圈。
當初周萬平在烈士陵園栽的樹長大了,長高了;五顏六色的花開了謝,謝了又開;如今已經66歲的她,頭發也花白了。由于多種原因,20年來,周萬平每年春節前才能領到720元的全年工資款。有人勸她到縣民政局反映一下,爭取工資向上浮動浮動。可周萬平這么多年來,從沒有向濱海縣民政局和八灘鎮說過困難,伸手要過救濟。令周萬平感到欣慰的是,在蘇南創業有成、小有名氣的四個子女,在多次邀請她到蘇南安度晚年被婉言拒絕后,仍然對她的選擇表示理解和尊重。每當人們對她表示敬意時,周萬平總是平靜地說:“我來守護烈士陵園不是為了圖錢,要是為了錢我不會在這里堅持干這么多年。與當年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相比,我苦點累點算不了什么。我和老伴商量好了,這輩子哪兒也不去,就在這里一直守護下去,跟烈士們做個伴,不讓烈士們寂寞。”
周萬平在向參觀者講訴烈士故事
今年,根據鹽城市的統一部署,濱海縣實施了“慰烈工程”,縣財政計劃投入200萬元,縣民政局福彩公益金計劃安排30萬元,在八灘王橋烈士陵園的基礎上進行維修擴建,占地面積由9畝擴建到15畝,將全縣散葬烈士墓全部安葬到八灘王橋烈士陵園,對無名烈士、外籍烈士和以鄉鎮、村居命名的烈士全部遷移到王橋烈士陵園集中安葬。改擴建后,將原八灘王橋烈士陵園更名為八灘烈士陵園。
今年3月21日,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解放軍總政治部群眾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李輝,在得知周萬平的感人事跡后,專程看望了周萬平,并合影留念,向她贈送了慰問金2000元。對此,周萬平非常感動,她把首長送的慰問金保存起來,要用這筆錢,來做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說起今后的打算,周萬平說:“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找到烈士的親屬。因為許多烈士在戰場上犧牲后,被就地掩埋,烈士親屬卻不知道親人埋葬在哪里。不少烈士的父母已帶著未了心愿離開了人世,而許多烈士犧牲時年紀尚小,他們的親人更是難以找尋。我想借助新聞媒體,發起為王橋戰斗犧牲的烈士尋親活動。我希望能早日與烈士的親人取得聯系,以告慰烈士的英靈”。周萬平用自己的住宅電話和手機開通為“尋親熱線”,號碼是0515-84884599,13770138192。根據周萬平的請求,本文特將48名革命烈士的姓名公布如下:王光漢、馮以順、王京城、王光德、張玉田、張玉強、黃立、劉明三、李記明、樓志學、馮志明、張友德、李華、劉洪山、賈殿卿、殷志明、郭玉華、顏金榮、汪光海、高運清、胡長萬、劉玉林、賈清德、孫以志、陳洪恩、趙德貴、齊一山、錢中耀、萬玉山、閔有才、王車任、曾花洋、徐政、徐有才、郁志山、吳金山、郁志祥、朱建群、孫魁五、劉志友、孫魁、趙長強、安文強、武長彬、高運山、楊春才、和長標、徐國華。請知道情況的同志提供尋親線索。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烈士逝去,墓碑聳立。周萬平用20個春秋,守護著烈士的長眠之地。20年的堅守,雖然使她失去了很多,卻向喧囂中忙碌的人們傳承著不忘歷史、敬重英烈的民族傳統和時代精神。20年來,周萬平以她默默無私的奉獻詮釋了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