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奮戰在交通戰線的林醒民
奮戰在交通戰線的林醒民
作者:鄭炳山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1-16 瀏覽次數:7825
林醒民,原名林敦星,10歲時叫林提蚶。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灃嶺村。其父林貞鋏,早年出國到馬來西亞的檳榔嶼謀生,后移居菲律賓的棉蘭佬,在一小碾米廠工作。
林醒民1926年到家鄉的灃嶺小學讀書,畢業后上南安縣中學,1930年考進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1934年2月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7月被廈門團市委調去擔任團支部書記,團二區區委書記,參加地下革命工作。是年底因團二區委機關被破壞,一些同志被捕,林醒民同志也被追捕。在白色恐怖下,林醒民被迫于1934年12月下旬離開廈門前往新加坡,找其四叔父林起鳳(在新加坡小坡經營南商公司),抵達新加坡時,已是1935年1月。
林醒民在新加坡積極參加華僑抗日救國運動,后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直到1941年6月被驅逐出境,回國到達上海。在上海停留半個月,決定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參加新四軍。
1941年7月,林醒民與同在新加坡被驅逐出境的兩位難友離開上海,從外灘乘船至江蘇省青龍港登陸,雇獨輪車北行,經二甲鎮到掘港,找到四分區政治部陳同生主任,說明自己是從南洋回來,要求參加新四軍抗日的。第二天(7月14日),陳同生主任寫了介紹信,讓他先到鹽城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通信總站掘港分站,在抗大學習后再分配工作。林醒民持四分區政治部的介紹信,找到了抗大通信總站掘港分站,并在那里填表參加了新四軍。
在抗大掘港通信分站的安排下,林醒民離開掘港,前往鹽城抗大,同行的還有其他的海外華僑和上海的學生。到大中集時,遇到該鎮的稅務局長林天國,他是林醒民同在新加坡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的老朋友。林天國告訴林醒民等同志:日本鬼子正集中2000多兵力和3萬多偽軍分數路“掃蕩”鹽城軍部駐地,鹽城抗大已分散轉移;有一部分日、偽軍已從南面迂回向大中集進攻。因此,要求林醒民等人立即東拐至裕華鎮。到裕華鎮后,林天國把林醒民交給一位福建籍的新四軍營長,隨軍連夜乘民船向南轉移到東臺縣。中共東臺縣委就把機關下鄉干部和林醒民等準備去抗大學習的人組織起來,三五人一組,深入到各鄉村發動群眾進行反“掃蕩”斗爭。林醒民被分配到三倉區古貴鄉,他工作積極,表現勇敢。后來又調到潘钅敝鄉和黃钅敝鄉等地工作,表現都很好。
反“掃蕩”斗爭勝利后,林醒民被中共東臺縣委留下來在三倉區繼續做群眾工作,同年9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被調到區委宣傳科擔任科長。
日偽繼蘇南澄、錫、虞,蘇、常、太地區“掃蕩”和“清鄉”之后,陰謀于1943年把“掃蕩”和“清鄉”推向蘇中根據地。
為了準備反“掃蕩”、反“清鄉”,迎接更艱苦的斗爭。中共蘇中二地委交通委員會決定抽調干部和人力,加強分區內的交通組織,合并干線和支線,建立交通網絡。當時的交通工作,不同于白區黨的交通,它像郵政傳遞又不僅是郵政工作,更不是一般的客貨運輸交通,而是根據地的秘密交通,負責聯絡通信工作。在當時沒有現代通信工具,東臺縣的交通工作,擔負著傳遞大量的重要指示、文件、信件、黨報和護送來往人員的繁重任務。
為加強交通工作,1943年3月,林醒民被調到東臺縣參加黨的交通工作,先到潘钅敝區交通中心組擔任組長。對林醒民來說,這是件全新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
林醒民剛剛負責交通站工作時,業務生疏。因此,他認真學習,虛心請教一些老交通,逐步熟悉業務。同時,依靠中共東臺縣委和縣站,加強和調整潘钅敝交通中心組的力量,改進工作方法,并加強和周邊交通的聯系,使潘钅敝交通中心站在反“掃蕩”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月,反“掃蕩”斗爭勝利后,林醒民被調到東臺縣交通站當副站長。不久,因站長金德照去蘇中交通總站學習,東臺縣交通站工作交由林醒民負責。
東臺縣交通站是蘇中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7條交通線與鄰縣聯通。根據各線過封鎖線的時間等要求,按“人停信不停,日夜兼程”的原則,一晝夜走120~150華里的要求,林醒民和東臺縣交通站規定了出班和到達的時間表,制訂了上行線和下行線,提高了跑交通的責任感。這樣,在干部和工作人員的思想中形成了一幅大的交通聯絡圖,在自己負責的范圍內,明確按線、按時的交接任務,使全縣的交通工作,像血管一樣,川流不息。同時,林醒民認識到,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交通站要做好工作,一時一刻都離不開人民群眾。因當時的交通站,一般都設在群眾的茅舍里,場地不大。由于根據地是有政權的,黨、政、軍要實現領導,必然會有大批文件、信件和指示交由交通站傳遞。因此,交通站的工作量很大,來往頻繁,非常容易暴露,如果沒有群眾的保護,是難于存在的。為此,林醒民強調各交通站要注意做好群眾工作,嚴守群眾紀律,搞好群眾關系。正是有群眾的支持和維護,東臺縣的交通工作才得以堅持和順利開展。
1943年夏,日寇用船運載日軍配合小林師團對蘇中四分區進行“清鄉”。他們糾集1.2萬多敵偽軍向二分區沿海一線進行“掃蕩”,從南北兩個方向包圍東臺地區,其罪惡目的是妄圖聚殲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或者把新四軍主力部隊趕出東臺縣境。形勢十分嚴峻,中共東臺縣委書記陳新找林醒民談話,提出交通工作無論如何不能中斷的要求,并把他自衛用的一支二號左輪槍給了林醒民,要他下去在交通戰線上指揮。林醒民按照縣委的要求,認真做好全縣的交通工作,并主動、及時向縣委及報社寄出“情況匯報”,使他們及時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為取得反“清鄉”斗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這次反“清鄉”斗爭勝利后,林醒民還及時總結了反“清鄉”斗爭中交通工作的許多經驗。
1944年3月,新四軍一師及蘇中地方武裝,取得了車橋戰役的勝利,宣告了蘇中、蘇北根據地已逐步轉入對日寇的反攻階段。同時,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失利,使得日偽軍已無力對東臺縣進行大規模“掃蕩”和“清鄉”,只能固守在所在據點和據點之間的交通線。在這樣形勢下,林醒民領導東臺縣交通站加強對封鎖線兩邊的群眾工作,確保反封鎖交通任務的完成。
為配合反攻形勢的到來,林醒民領導東臺縣交通站的同志投入“戰斗、學習、生產”三大任務。隨著形勢的好轉,交寄文件、信件大增。東臺縣交通站進一步健全各項業務制度,改進工作方法,如采用封袋、套的辦法,減少逐站重復登記,以提高效率。在生產上,主要是搞開荒種菜,下海捕魚捉蟹等。由于東臺縣交通站的各種工作搞得熱氣騰騰,因此,在蘇中二分區模范交通站競賽中,東臺縣交通站取得了優勝。林醒民也受到區黨委交通委員會的表彰。由侯成、柳明兩位正、副總站站長簽發給他的紀念本寫道:
“林醒民同志:
發揚你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與雷勵風行的工作作風,永遠做交工戰線上的榜樣。”
蘇中區黨委書記陳丕顯也對蘇中地區的交通工作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不難想象,敵人四出‘掃蕩’,我地方武裝分散作戰,卻又缺少現代通信設備,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四通八達的秘密通信網絡,怎能及時傳送情報,相互協同配合?!”
1945年3月,林醒民奉調離開東臺縣交通站到蘇中四地委交通工作委員會,參與籌辦四地委交通干部輪訓班,任該隊副隊長兼黨支部副書記。
在輪訓隊期間,傳來了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喜訊。
抗戰勝利后,林醒民沒有重返新加坡,繼續留在祖國參加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仍然從事黨的交通工作。一開始任四專署交通管理處主任,繼任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交通局(1946年春更名為郵管一分局)副局長兼交通管理科科長。1946年9月任蘇皖九分區交通局局長。1948年3月,調任華中郵電局視察室主任,同年9月調到中共中央馬列主義學院學習。11月調到中共中央統戰部二室擔任行政秘書。
1949年底調回福建,擔任福建省郵電管理局副局長。1952年9月,調至上海,擔任上海市郵電局副局長、代局長。1983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