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島嶼戰爭 > 名家點評 > 讀海探珠——與青少年學子談朱文泉將軍《島嶼戰爭論》
讀海探珠——與青少年學子談朱文泉將軍《島嶼戰爭論》
作者:詠慷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5-01-21 瀏覽次數:7846
中國青少年學子的啟蒙教育和文化積淀,無不與茫茫滄海相關,鯤鵬搏浪、冷眼向洋的海洋意識融入了赤子之心,激發了少年壯志。當今世界,人類對海洋的眷念、關注、探究和開發更臻新境,故從基礎教育起即強化海洋意識,提升“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人生自覺。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北溟之鯤,化而為鵬,其翼若垂天之云,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直上九萬里,去以六月息!
中國青少年學子的啟蒙教育和文化積淀,無不與茫茫滄海相關,鯤鵬搏浪、冷眼向洋的海洋意識融入了赤子之心,激發了少年壯志。當今世界,人類對海洋的眷念、關注、探究和開發更臻新境,故從基礎教育起即強化海洋意識,提升“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人生自覺。
于是,應時應運而生,朱文泉將軍推出了一部有益于青少年學子認識海洋、神游島嶼的大著《島嶼戰爭論》,教育界同仁為之鼓掌。
一部軍事著作,為何與青少年教育生氣相吹、息息相關?文泉將軍有一段情真意切的心靈表白:
他出生在美麗的海濱,還是在孩提時候就聆聽海浪的呼吸,合著她不倦的琴聲,輕輕入睡;長大了,大海更成為他靈魂的樂園,詩興的搖籃。投筆從戎后,他輾轉于黃海、東海,鎮守于東南沿海,越發意識到:“海是自由和博大的象征,也是美麗與豪邁的代名詞,她不僅啟迪人的智慧,更陶冶人的性靈。大海的無垠,開闊了我的胸襟;海濤的洶涌,錘煉了我堅強的性格。無數次眺望大海,我時常驚詫于她詩的雅韻、畫的意境,驚詫于海天一色的蔚藍。……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它慧黠、純真、高貴、質樸;它深邃、清澈、優雅;它浪漫、溫柔、憂郁。島與海從來‘不分家’,在與海為伴的日子里,我更多地是與島嶼打交道,思念在島嶼、訓練在島嶼、研戰在島嶼。”
這哪里是伴海、伴島?這分明是閱讀一部無邊無際、蔚藍與珠韻輝映、復雜而又和諧、充實而有光輝的人生課本!從學子到士兵,從士兵到將軍,朱文泉的成長軌跡與大海的濤聲相呼應,與天際抖落的珍珠共晶瑩,心氣、靈氣、膽氣、才氣均與海之大氣鼓蕩交融,凝聚升華!任何教育詩篇,都應當珍視這一自領風騷、平上去入、句讀鏗鏘的范例!難怪文泉將軍最近赴南京大學做關于海洋和島嶼的報告,三小時內學子們竟迸發出六十多次熱烈的掌聲。這說明青春向海,杏壇向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此著著眼于島嶼,落實于戰爭;“戰爭”,與青少年教育有何干系?中華民族啟蒙教育的篇章中大寫著“和平”,“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常不用”,杜甫的呼聲引發了千秋學子的共鳴,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小時候讀過一幅“我愛和平”的宣傳畫: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各懷抱一只雪白的和平鴿,美麗祥和極了。但就在那時,一首莊嚴激越的歌又使我心弦激蕩:“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原來,人類對和平的終極期望必須用正義戰爭來保衛,于是,我又愛上了學校圖書室里“小八路手握紅纓槍”的連環畫,愛上了過年時候長輩們恭恭敬敬張貼的“岳母刺字”年畫。我與文泉將軍同齡,我們所受的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就是在此種氛圍、此種辯證思維中完成的。后來,我讀大學中文系,逐漸明白了:猴子從綠樹上爬下來直立為人的時候,相互之間是和平的;自從“幾個石頭磨過”,石刃誕生了,私產出現了,戰爭就開始了,誰也躲不過,直至“環球同此涼熱”的至高和平境界為止。所以,我在接受大學教育期間,連續五次拜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畢業后,我給中文系學子講授“小說藝術論”,又反復解讀這部偉大的小說。記得我這么評說“娜塔莎跪別安德烈”一節:“這是《戰爭與和平》里最多情的華章,可與梁、祝‘樓臺會’互讀。經歷了愛情‘錯錯錯’的娜塔莎與安德烈,在戰爭風云中有如飛蓬。此刻,安德烈為保家衛國而傷重臨危,于恍恍惚惚中思念著嬌小的娜塔莎,剪不斷理還亂。然而,就在這殘燈飄忽、一絲幽香如滴的朦朧里,身著白衣的娜塔莎倏然出現,怯生生地跪在他的床前。他望著她的眼睛,那雙光輝的眼睛,絕美的眼睛,可以聽到心音的眼睛,一切歸于一。戰爭與和平,在此時此刻渺然若化,進入了一種溫馨而蒼茫的境界。”同學們聽著聽著,凝神而屏息,有的熱淚盈眶。再后來,為了影響更多的青年學子,我把這一節寫成一首“念奴嬌”,予以發表:“戰爭風暴,蕩歐洲大地、雪驚冰慄。傷重瀕危安德烈,夢繞魂牽朝夕。錯了佳緣,伊人安在?青鳥難尋覓。燭光飄忽,一絲幽咽如滴。滴碎無限朦朧,白衣仙子,跪守床前泣。娜塔莎兮倏忽至,多少心靈休戚!生死糾纏,清眸為證,一切終歸一。和平若許?波羅的海潮汐。”
扯遠了。但這是我接受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執教文學院的切身體會:莘莘學子的“綜合素質”培養,永遠離不開“精忠報國,保衛和平”八個字。所以,我熱忱地向青少年朋友們推薦《島嶼戰爭論》。
文泉將軍與我人生軌跡的區別是:他高中畢業后投筆從戎,走進金戈鐵馬、呼喚大風的軍事課堂。半個世紀以來,他守衛海疆,對灑落蔚藍的“珍珠”充滿了長相廝守的“愛戀”,對游離失守的島嶼維系著深深的“眷戀”,對研究島戰、報國衛民存有壯志未酬的“留戀”;他以一個“戀人”的心態,回首風雨征程,于古稀之年、從心境界寫下了127萬言的《島嶼戰爭論》,從“海”與“島”的獨特視角,為全民全軍展示了一篇宏大的保衛祖國母親的“和平宣言”,同時,也為當今教育界提供了一部提升萬千學子愛國意識、海洋意識的絕好教材。此著煌煌,與青少年素質教育密切相關的,我以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對“歷史意識”的張揚。歷史,是無數個流動著的“現在”的“點”匯成了不舍晝夜的時間長河,故李白嘆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他真的有些“害怕”了。這就是“敬畏歷史”。在中國人的歷史意識中,這種“敬畏”舉世無雙。冷眼向洋,飄瞥世界,有幾個國家能一代又一代地進行修史“接力賽”,搞出囊括數千年的“二十四史”?沒有。唯獨中國人有這種耐心、這種志向、這種訴求。(參見拙作《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之歷史意識》)當今杏壇,從啟蒙教育始即建樹青少年尊重人類歷史、熱愛祖國歷史的情懷。由于歷史是流動的,轉瞬便沉入浩渺煙波,故必須確立并珍視其“坐標”。坐標有精神的,如古往今來為多嬌江山而折腰而獻身的“風流人物”;坐標有物質的,如屹立于浩瀚海波中的星羅棋布的島嶼。誠如文泉將軍在這部大著中所言:“島嶼不僅是一個地物標志、地理坐標,而且其形成與發展,包括其長期的存在都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人文地理標記”,“正因為島嶼曾經伴隨了人類探索的過程,島嶼也‘當之無愧’成為了歷史的有力見證者。”在“島之魂”一節中,他翔實地論證了作為中國歷史重要坐標的釣魚島,指出: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釣魚島又稱釣魚嶼、釣魚臺、赤尾嶼,成書于1403年的《順風相送》就有明確記載;早在明朝初期,為防御倭寇侵擾,中國已將釣魚島列入防區;清朝更將斯島置于臺灣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這些精辟的評述,有益于當今學子認識既往,敬畏歷史,為祖國疆防勇敢擔當,誓為猛士兮守四方!
對島嶼人文的詩化。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教,始于童蒙。詩人趙愷在我《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上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一位年輕母親,在洪澤湖畔行駛的農村公共汽車上驕傲地宣布,坐在她懷中的兩歲的女兒會背“白日依山盡”,誰知孩子背到第四句就卡殼了,于是,“出于母親的本能,她在失望的門檻邊停住了腳步。輕輕地,慢慢地,從衣袋里掏出一粒糖果,并把它在孩子面前悠悠晃動起來。母親面頰貼在孩子耳邊溪水滑過草葉一般款款地說:‘再想想,乖乖再想想。乖乖——’車廂里一片寂靜,那種感覺,仿佛一個受命總攻的兵團在等待一顆信號彈。寂靜中,第四句唐詩激流破冰一般噴涌而出,那種感覺,不亞于錢塘觀潮”。恕我大段摘引,因為我太愛這則關于“詩教”的凡人小事了!同樣,我也特別喜愛文泉將軍在此著中對島嶼詩美的闡述。他認為,每一座島嶼都有一段傳奇,每一座島嶼就是一種文化,每一座島嶼均蘊含個性飛揚的詩意和音樂。文泉將軍是詩人,傳統詩詞寫得相當精彩,所以,他以詩人的情懷來書寫祖國的島嶼,一部《島嶼戰爭論》洋溢著十分濃郁的詩味,并啟示青少年學子關懷祖國島嶼之詩,受其熏陶,詩化靈魂。古往今來,中國許多身經百戰的英雄均是詩人,劉邦作《大風歌》,岳飛作《滿江紅》,文天祥作《過零丁洋》等等,莫不如此,皆留下開啟后人心智與豪情的經典詩篇。文泉將軍提及海南島,說這座翡翠一樣的寶島,是漢族文化、黎族文化、苗族文化、回族文化有機結合的化身,是民族文化的交響詩。斯言極是。我想補充的是:大詩人蘇東坡曾經被放逐到這顆南海明珠,將無限詩情帶到這座寶島,培養了一批土生土長的海南詩人,其中一位名叫符堅的后生竟然金榜題名,成就了海南寶島上第一位進士。這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佳話。這是寶島詩史的佳話。最近有人提出,中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古典詩詞太多了,要大大砍伐。幸好有智者排除了這種議論,力倡加大其詩教的份量。《島嶼戰爭論》,由一位儒將發出的對海島詩歌精神的禮贊,恰好從一個側面豐富了這一美妙的教育和弦。
對島嶼經濟的新解。當今寰宇,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中國特色的經濟事業的發展,舉世矚目。故爾,從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皆注重對莘莘學子經濟意識和經濟才干的培養。在農業經濟時代,我國的治世理念是“一耕二讀”,“耕”規范了“讀”,“讀”反饋于“耕”;直至偉大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其美好愿景也系于“耕者有其田”。但是,請注意:中國智慧的辭典里從來就寫著“滄桑”二字!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田”與“海”早就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了。發展到今天,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想里更是赫然寫下了新的理念:建設海洋強國!1405年,明朝三保太監鄭和率強大舟師出海,至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最遠航程達6000海里以上,遍歷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東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溝通了華夏與世界的文化經濟交流,史稱“海上絲綢之路”。文泉將軍對此有濃墨重彩的描述,響應了當今中國夢想中放眼四大洋、拓展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樂章,令人意氣風發、意蕩神馳。何謂“海洋經濟”?《島嶼戰爭論》認為其要點落實在萬千海島上,“島嶼代表著財富,象征著資源。島嶼肥沃的土地是養育生命的源泉、島嶼的環礁是天然的避風良港,人類在許多島嶼上生活、勞動與歌唱,踏浪而歌,踏浪而行,一代代繁衍生息,一代代勞動創造,光榮與夢想,寫滿歲月的額頭”。正由于開發海島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故許多國家和地區均在島礁問題上錙銖必較。所以然者何?有了島嶼,就有了領海主權和專屬經濟區,就有了現代重大科學研究的方艙,就有了一座座實實在在的寶藏。對于這些問題,廣大青少年學子有必要加深理解、強化理念,文泉將軍為此做了許多深入淺出的闡釋,有助于教育領域進一步善美其施教內容、精妙其教學途徑。承傳了數千年的“耕讀”之“耕”,到如今,當由“耕田”拓展至“耕海”了。
當然,作為一部軍事著作,《島嶼戰爭論》還為青少年學子提供了相關的軍事常識,是進行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其中,對未來戰爭基本形態(始于無人、戰于無形、斗于無聲、處于無疆)的估量,豁開了年輕人的眼孔,激勵了他們為強盛祖國而勇攀科技之巔的決心和毅力。在“為將”篇中,著者論述了軍事將領應俱之“三才”“三德”“三戒”,這對于青少年學子塑造自己的人格、品格和風格,亦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豐富的啟示意義。相信廣大青少年讀者之于此著,必能開卷有益,開卷常新。
我與文泉將軍是詩友。曾戲言,唐人律絕最講究“平平仄仄”,但不論千變萬化,它的韻腳皆歸于“平聲”:太平,和平!故爾,在收拾這篇書評時,我向青少年朋友們獻上一首九九歸“平”的七絕:
滄溟蔚藍珠有韻,
鯤鵬擊水大風揚。
耕田耕海書生事,
武脈文泉俱向洋!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詠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