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新四軍創建的我軍第一支海上武裝
新四軍創建的我軍第一支海上武裝
作者:凌樹清 陳玉林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1-27 瀏覽次數:7837
70多年前,蘇中軍區海防部隊戰斗在黃海海域,充分利用瀕河臨海的戰略區位優勢,奏響了一曲曲護漁民、打日寇、掃海匪的豪邁戰歌,開創了海上抗日武裝斗爭的先河。這就是我軍歷史上建立的第一支海上武裝力量——蘇中軍區海防大隊,后來擴編為海防團,再后來又發展成蘇中軍區海防縱隊,在解放戰爭中成為渡江戰役的中堅力量和組建華東軍區海軍的主干成分,最終成為人民海軍東海艦隊的一部分——駐上海的海軍登陸艦某支隊。
從海防大隊到海防縱隊
1941年1月初,國民黨頑固派陰謀策劃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使新四軍受到了嚴重損失。1月下旬重建后的新四軍第一師,粟裕任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1941年春,粟裕以其戰略遠見,決定建立海防部隊,作為堅持海上斗爭的武裝力量,并就此在蘇北黃海海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
1941年4月下旬,在江蘇如東縣北坎附近的何家灶港,組建了蘇中軍區海防大隊,負責保衛蘇中軍區在海上的活動。第一任大隊長是粟裕部的作戰參謀凌海波。初創時期,粟裕師長經常帶領師直機關的人員隨船出海,視察部隊火力配備和檢閱部隊編隊航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當時海霸、海匪、海盜活動十分猖獗,不僅禍害鹽民、漁民,而且明目張膽地與新四軍為敵,揚言“四老爺有種海上見”。如不將他們及時鏟除或收編,后患無窮。
在這種情況下,粟師長交給凌海波一項特殊任務:“大敵當前,抗日為重,策反海匪,化敵為友。”
1941年夏,凌海波帶著警衛員潘和明(丹陽人,現年91歲),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海匪駐地,與他們同吃同住,向他們宣傳抗日的道理,引導他們抗日救國。經過兩個多月艱苦細致的說服工作,其王姓首領終于被感化,愿意帶著隊伍向新四軍投誠。
這年初秋,凌海波帶著投誠的30多條海船、300多人,浩浩蕩蕩向如東小洋口進發。粟師長親臨小洋口,在一個劉姓鄉長的大院里歡迎和慰問投誠人員。看到凌海波圓滿完成任務歸來,粟師長高興至極,當場贈送他公文包一只(現珍藏在鎮江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軍用地圖一幅、馬靴一雙,作為獎勵。
1942年10月,日軍對蘇中軍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海陸反復大掃蕩。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急需增強海上抗日武裝力量,蘇中軍區決定,海防大隊擴編為海防團,團部設在何家灶,團長由一師三旅旅長陶勇兼,政委由一師供給部部長羅湘濤兼,副團長為吳福海,副政委由一師印鈔廠廠長李中兼,參謀長為凌海波(1943年1月調蘇中五分區任參謀長),政治處主任為何振聲。海防團所屬武裝有三連、四連、五連和山炮連、機槍隊,共有35艘船艇、800余人。
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關鍵時期,斗爭形勢更加嚴峻。為了進一步加強海上武裝力量,更有力地打擊和牽制敵人,同年11月,蘇中軍區將海防團與四分區的海防二團、三團以及包括浙東等地的海防大隊合編為蘇中軍區海防縱隊,下轄海防一、二、三團。海防縱隊由三旅旅長陶勇兼任司令員,四分區政委吉洛(姬鵬飛)兼任政委,副司令員為吳福海、陸洲舫,參謀長為崔德耀,政治部副主任為何振聲。當時海防縱隊已經超過百船千人的規模。海防部隊的指戰員佩戴“蘇中軍區海防團×團”的臂章,以區別于陸上部隊。
自建立了海防部隊后的三年間,海上斗爭形勢明顯好轉。
開辟了蘇中同蘇北、山東、上海、浙東等地的海上秘密交通,多次護送黨和新四軍、八路軍重要干部經海上到各有關抗日根據地,還掩護大批知識青年從上海經蘇北轉往延安。
派出戰船多次截擊日軍在沿海的運輸船,并將上海等地的地下聯絡站集中的各種軍需物資,通過輪船或機動船,送到敵后根據地,有力地支援了新四軍、八路軍的抗敵斗爭。
設立了海上工廠,修造船舶、制造或修理槍炮彈藥,印刷鈔票、文件、宣傳品,生產服裝、鞋襪等軍需品,還開設了海上后方醫院。
打擊了日偽軍、海霸、海匪和海盜,保護了鹽民、漁民和商船的安全。
當時日本東京的《朝日新聞》曾惶恐地驚呼:“華東沿海從連云港到上海一帶,有游弋不定的新四軍水兵。”
1947年1月,蘇中軍區海防縱隊更名為華中軍區海防縱隊。
渡江戰役勇建奇功
從1948年底到1949年初,華中軍區為迎接渡江戰役,部署海防縱隊在江蘇靖江八圩港,由“海縱”司令部副參謀長趙榮森和大隊長張大鵬負責,組織專人秘密建造機動船,將我軍繳獲的100多輛大卡車的引擎裝配在木船上,共造船70多艘,加上一些江輪和渡輪,組成一支頗為壯觀的汽艇大隊。大隊長為趙榮森,政委為王經扶,副大隊長為張大鵬、柏大年,指戰員200多人。
華中軍區還從“海縱”抽調了以登陸艇艇長韓忠為首的108人組成訓練大隊,將人員分到第十兵團二十八軍十二師,協助組織船只,訓練船民。“海縱”還抽調人員到軍和野戰兵團,協助渡江。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一開始,在南京以東長江下游一線,汽艇大隊擔當突擊隊,憑借“海縱”八年海上作戰的優勢,首先渡江,沖破國民黨軍的江上防線,為整個渡江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海縱”訓練大隊的指戰員奮力幫助陸軍部隊渡江,往返于長江兩岸十余次,運送了數千名指戰員渡過長江。數以千計的“海縱”指戰員為渡江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華中軍區海防縱隊副參謀長兼汽艇大隊大隊長趙榮森等同志,在渡江戰役中英勇犧牲。
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一舉占領南京。就在這一天,第三野戰軍前委根據中央指示,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成立了華東軍區海軍,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4月26日,渡江戰役結束后,“海縱”1463名官兵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這是華東軍區海軍成立后的第一支水上作戰部隊。當時的華東軍區海軍由華中軍區海防縱隊、山東教導師機關及國民黨海軍起義、投誠部隊等單位組成。
4月23日,渡過長江后,“海縱”派教導員許少汀去接收國民黨海軍鎮江修船廠,與我三十軍修械所和原“海縱”修械所合并成立海軍修造廠。修造廠由鎮江甘露寺遷到南京浦口鎮,許少汀任廠長,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要兩年才能完成的33艘炮艇和登陸艦的搶修任務。
5月7日,一縱政治部主任姚家礽、后勤部長毛宗正、參謀張立軍、干事戎錫榮等到南京,接收原國民黨軍第一、第五機動巡防艇大隊,接收后即赴太湖剿匪。
8月初,華東軍區海軍學校第四大隊成立,大隊長由第一縱隊司令員張元培兼(原司令員吳福海已調走),政委由第一縱隊政委高立忠兼,下設四個中隊,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中隊的干部,全部由原“海縱”的干部擔任,學員都是起義、投誠的國民黨海軍士官和從我陸軍部隊調來的排以上干部。學員畢業后,分配到炮艇大隊、登陸艇大隊工作。
1949年4月起,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先后在南京、鎮江、武漢、重慶等地接收國民黨海軍的艦艇起義、投誠人員,增加了許多從陸軍調來的人員,使第一縱隊有了40多艘艦艇、2000多人的規模,成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一支作戰勁旅。5月22日,縱隊在鎮江諫壁鎮大廟內召開慶功大會,表彰“海縱”在渡江戰役中的有功人員。據不完全統計,革命烈士有趙榮森等,立一等功的有王維福、常堂春、王通一等,立二等功的有張桐、曹洪濱、劉希海、單桂芳、丁書吉、阮國權、許鎮、盧瑞元、毛水根、杜若明等,立三等功的有戎錫榮、陳定剛、顧本良等約300人。會議由一縱政治部主任姚家礽主持,司令員吳福海、政委高立忠出席講話,并給大家發獎狀、獎品。
誠然,抗日戰爭初期,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組建的海防部隊,不能與現代海軍同日而語,但它是我軍歷史上創建的第一支海上武裝力量,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軍事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