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特色產業彰顯勃勃生機——湖北隨州老區發展紀實
特色產業彰顯勃勃生機——湖北隨州老區發展紀實
作者:石守京 責任編輯:趙建峰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1 瀏覽次數:7834
半個多世紀前,這里誕生了紅二十八軍、新四軍第五師、中原軍區,留下了劉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斗足跡。中央一系列扶持老區政策的落實,打響了新時期老區建設的攻堅戰。山場是隨州老區的最大優勢,隨州老區建設思路更清晰。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半個多世紀前,這里誕生了紅二十八軍、新四軍第五師、中原軍區,留下了劉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斗足跡。
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中央一系列扶持老區政策的落實,打響了新時期老區建設的攻堅戰。
隨州“六山一水三分田”,換個思路看,山場是隨州老區的最大優勢,隨州老區建設思路更清晰。
科技養羊奔小康
風景區里的“羊風景”
大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設如火如荼,這里有23萬多畝山場,有豐富的草資源,有“喻虎”養羊合作社的成功經驗,有羊價連年攀升的廣闊市場,有農業部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金字招牌。
為做大羊產業,隨州市老促會以喻虎養羊合作社為依托,連續三年投入資金6.9萬元,由喻虎合作社包建場策劃,提供優質種羊,提供技術服務,并負責通報市場信息,按市場價格銷售,使羊農吃了定心丸。養羊戶由三年前的171戶發展到現在的536戶,由存欄不足8000只羊,價值2400多萬元,發展到到現在的2.66萬多只,價值近億元;年出欄由5000多只,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只,收入3000多萬元,成了馳名省內外的羊產業基地。
此外,羊糞也成了金坨坨,一年可賣400多萬元,還出口日本。青龍廟村一組呂國濤幼時因吃藥不當落下了殘疾。2010年市、縣老促會扶持他一組價值7000元的波爾山羊后,他又買了17只。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他學會了放牧、羊病防治、配種、閹割等技術,成了遠近聞名的“羊司令”。
教困難戶養豬仔
弱勢群體養豬忙
在老區農村,因病死了丈夫,留下的孤兒寡母成了弱勢、困難群體。如何幫扶這部分人走出困境?隨州市老促會也曾嘗試給錢給物,但無異于杯水車薪。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她們中的不少人對養豬情有獨鐘,于是市老促會先后投入4.5萬元給廣水市一養殖場,借用那里的豬舍、仔豬、飼料、疾病防治、市場信息等幫扶73個寡母養豬,使23個家庭脫貧。
關廟鎮關南村九組村民涂存華,32歲時丈夫因車禍去世,留下三個孩子,家里一貧如洗,孩子輟學在家。通過養豬,她走出了貧困。三個孩子中的兩個上完了大學,找到了滿意的工作;一個讀完了高中,在廣東打工。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要不是市老促會的幫助,我這一家恐怕永遠都是社會的負擔了。”涂存華感激地說。
地栽雙孢蘑菇
稻草牛糞廢變寶
地栽雙孢蘑菇是利用麥季地閑、人閑、時間閑,采用稻草、牛糞、雞糞、化肥等為原科,經過腐爛發酵,點上菌種生長而成。這種蘑菇畝產2500多公斤,價值1.2萬多元,可獲純收入7000多元。菇料能作水稻底肥,不用施化肥,還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使水稻增產15%以上,成為真正的無公害食品。
為推廣這一經湖北省有關專家論證的、科技含量高的產業,隨州市老促會與曾都區科協、食用菌協會聯合,由市老促會提供資金,曾都區科協、食用菌協會包技術指導,提供菌種,收購產品,并與菇農簽訂合同。
2010年9月13日、10月6日,市老促會對曾都區萬店鎮新東村、何店鎮響堂居委會、隨縣英店鎮雄峰村村民進行技術培訓,參訓人員128人。按照群眾自愿,已有25戶種菇22畝,市、區、縣老促會提供扶持資金6萬元。
群眾說:“市、區、縣老促會不光給項目,還給技術、資金,簽合同保障,為老區脫貧致富的心算是操到家了,讓我們放心地發菇財。”曾都區何店鎮響堂居委會八組曹啟華種了半畝蘑菇,收入4500元,純收入3500元,今年計劃再種一畝菇。
優質油茶
老茶樹煥發青春
6月中旬,湖北省老促會會長吳華品到隨縣新街鎮創新發展合作社調研。舉頭仰望,高大的油茶樹枝上,掛滿了油茶果。
社長王賢國介紹說:這1350畝油茶已有37年的歷史,產量一直在10噸左右徘徊,年收入2萬多元。2010年在市、縣老促會的幫扶下,全作社對老茶園采取了剪枝去雜、除蟲防病、埋農家肥等科技措施,使老茶樹煥發出青春。當年冬天茶花盛開,漫山遍野成了花的海洋,第二年產了300噸油茶果,收入40多萬元。今年少說也可產1000噸,收入150多萬元。常年來合作社打工的當地農民共36人,年收入60余萬元。嘗到甜頭后,我又開挖了1600畝木本油料基地,現在正籌備辦榨油廠,在產品加工增值中,安置更多的老區人民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