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發揚老區精神 建設綠色家園
發揚老區精神 建設綠色家園
作者:浙江省上虞市嶺南鄉黨委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2-06 瀏覽次數:7827
滔滔曹娥江,潺潺陰潭溪,青青覆卮山。在曹娥江支流陰潭溪兩岸,覆卮山腳下有一塊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民豐物饒、人杰地靈的土地,她就是浙江省上虞市的南大門——嶺南鄉。
滔滔曹娥江,潺潺陰潭溪,青青覆卮山。在曹娥江支流陰潭溪兩岸,覆卮山腳下有一塊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民豐物饒、人杰地靈的土地,她就是浙江省上虞市的南大門——嶺南鄉。
嶺南鄉地處上虞、余姚、嵊州三市交界處,屬四明山麓,區域面積57.4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2萬余人口,有耕地8765畝,山林6.1萬畝。境內環境優美,山巒疊嶂,綠樹密布,空氣清新,全市最高峰海拔861.3米的覆卮山位于境內。相傳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曾登臨此山,于山頂賞景飲酒,因酒盡覆卮而得名。
嶺南革命歷史悠久,是一塊紅色的土地。1940年,嶺南已有中共黨的組織。1942年浙東淪陷,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這里發動群眾、組織民兵開展武裝斗爭。1945年,在嶺南鄉許岙村發動了浙東游擊戰史上的最大一次戰斗——討田戰斗。當時,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集中四個營的兵力,在當地人民群眾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向盤踞在嶺南許岙村三次投敵的國民黨挺進第四縱隊田岫山部發起了攻堅戰。經過14個晝夜的浴血奮戰,攻克28座碉堡,殲敵1000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進而解放了上虞城以及虞東、虞西、虞南廣大地區,拔除了幾年來敵偽及頑固派扎下的一枚毒釘,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在這場攻堅戰中,有80多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許岙攻堅戰的輝煌勝利,為浙東游擊縱隊抗戰史和上虞革命斗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舊社會,嶺南鄉人民群眾過著穿不暖、吃不飽的生活?!白〉拿┎菸?,吃的玉米糊,走的石子路,系的葛藤根”,是當時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嶺南鄉人民繼承先烈遺志,發揚老區精神,乘改革開放之春風,以建設綠色家園為主題,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描繪出欣欣向榮的新篇章。
依托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是嶺南鄉建設綠色家園的一條重要途徑。石材生產是嶺南的特色產業。據地質部門勘測,全鄉蘊藏著豐富的花崗石資源,儲量達1.4億立方米。從1973年成立開礦隊開始起步,到1994年開辦花崗石廠,石材產業一直以來是嶺南鄉的支柱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鄉勞動力的1/4以上,產值占全鄉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陰潭溪是嶺南的主軸水系,發源于四明山系,又集山間泉水,流入曹娥江,東高西低的地勢形成了較大的落差,水力資源極其豐富,從而產生了嶺南工業的第二大產業——小水電。自1971年建造第一座裝機容量200千瓦的一級電站開始,全鄉共建造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2045千瓦,年發電量400萬千瓦時左右。近年來,又對鄉水力發電公司進行改制,明晰了產權,新公司投入資金700萬元進行了技術改造,增容1000余千瓦。
以許岙電子裝配為龍頭的手工裝配業,近年來在嶺南悄然興起。目前全鄉已有手工裝配點10余個,解決勞動力就業1000余人,為嶺南居家的富余勞動力開辟了一條出路,成為一個新興的行業。
農業是嶺南經濟的重頭戲。由于山多田少,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主要是依托優勢,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嶺南板栗已有數百年的種植歷史。近幾年來,隨著新品種的不斷引進,同時采用新技術、發展新基地,板栗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年產值300余萬元,成為嶺南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茶葉在嶺南有著數百年的栽種歷史,因其生長在海拔600~700米的高山上,常年云霧繚繞,品質獨特,使茶葉成為嶺南的一大特產。每年200余萬元的產值,為茶農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嶺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嶺南鄉有幾千畝梯田和山地,生態環境良好,水源充足。隨著“北菜南移”工程的推進,目前已發展高山蔬菜基地2個,面積達1000余畝。生產的蔬菜品質甚佳,深受市民歡迎。另外,近幾年來嶺南的生態養殖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嶺南自然風光秀麗,風土人情淳樸,既有保存較好的農家白墻灰瓦的自然村落,又有“覆卮靄云”、“七丈花巖”、“四月天地”、“石浪奇葩”、“七星望月”、“泰岳寺”等特色景點和頗為壯觀的人造梯田,最近又發現了壯觀、神奇、罕見的冰川石河。以革命老區許岙為中心的紅色旅游資源也正在被不斷挖掘和開發。目前,集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嶺南農莊項目又即將落戶嶺南。休閑旅游產業已現雛形。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事業,為建設綠色家園打下了基礎。交通閉塞一直是制約嶺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如今,一條條盤山公路,如山中蛟龍延伸到各個行政村。建成了通向余姚、嵊州的公路,對貫穿嶺南的百懸公路、進泉公路、章嶺公路實施了拓寬和油化,通村公路也全部實現了硬化、柏油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嶺南人民曾深受文化落后之苦,因而,這些年來非常重視教育事業。在硬件上,近年來已投資400多萬元,新建了學校教學樓、綜合樓和學生宿舍樓,并不斷更新教育設施。在軟件上,科學調整教育網點,加強教師隊伍管理,爭創教學強鄉鎮。在衛生事業上,啟動鄉衛生院擴建工程,關心農民切身利益,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為全鄉百姓開展免費體檢。同時,積極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農村大病救助制度,基本上消除了農民因病致貧的現象。
新農村建設全面啟動,基礎設施不斷投入。現在有90%的村級道路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70%的村修建了村級辦公室;70%的村解決了自來水飲用問題。建造手機信號基站12個。
萬事民為本,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經濟發展的最好見證。截至目前,全鄉農民在信用社儲蓄余額超過7449萬元。同時,摩托車、電冰箱、彩電、煤氣灶都進入普通農家,小轎車也日益增多?!捌嚨酱孱^,飲水到灶頭,電話通全球,生活有奔頭”,是當今嶺南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追憶革命年代,前輩英雄事跡歷歷在目;回顧發展歷史,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暢想嶺南未來,我們豪情滿懷。今后幾年里,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和諧為要求,以全面小康為總體思路,把嶺南建設成生態環境優美,綠色產業發達,農民就業穩增,適宜休閑旅游的山區鄉鎮,建設—個集老區本色、山區特色于一體的現代新農村。同時,將依托優勢,進一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經濟。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創建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