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淮海戰役留給蕭縣人民的記憶
淮海戰役留給蕭縣人民的記憶
作者:吳孝桐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2-13 瀏覽次數:7843
蕭縣東有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西有永城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中間的蕭縣似乎不被注意。孰不知,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在此,雙方的指揮官在此斗智斗勇。蕭縣發生的戰事最多,也最為激烈,受的損失最大,全縣支前口號就是“傾家蕩產,支援淮海戰役”。如今,戰爭已經過去,歷史正在啟迪人民。
蕭縣東有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西有永城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中間的蕭縣似乎不被注意。孰不知,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在此,雙方的指揮官在此斗智斗勇。蕭縣發生的戰事最多,也最為激烈,受的損失最大,全縣支前口號就是“傾家蕩產,支援淮海戰役”。如今,戰爭已經過去,歷史正在啟迪人民。
蕭縣曾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
淮海戰役,震驚世界。據說美國總統杜魯門,每天都要白宮聽取華盛頓陸軍司令部關于中國淮海戰役的匯報;斯大林聽到淮海戰役勝利消息,連呼:“奇跡,奇跡,奇跡!”淮海戰役結束一個甲子以來,這塊熱土一直受到中外史學家、特別是軍史學家的青睞。蕭縣一些村莊、一些地段,因淮海戰役而名聲遠播。像蔡洼、青龍集、李石林、王白樓、王寨、相山廟、吳樓、陸菜園、張老莊、孤山集、盧村等,都已名載史冊,成為淮海戰役勝利的“蕭縣元素”。
1948年11月30日晚11時,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和地方黨政機關及后方人員30萬人,放棄徐州,向西南逃竄,沿蕭永公路分數路漫山遍野涌進,車馬混亂,擁擠不堪,沿途搶劫掠奪,“過一村,光一村”。華野組織10個縱隊,經蕭縣多路、多梯隊平行追擊,多層次超越攔擊,使蕭縣過境部隊成為多層交錯狀態。我軍開始攔截的目標,是切斷敵人逃往永城的通道。敵人各兵團采取“滾筒式”密集隊形漸次掩護行進。我軍在追擊中,相機插入敵人各軍之間,進行突襲或奇襲,以打亂敵之部署。第三天上午,杜聿明突接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要杜停止向西南撤退,轉向濉溪口進攻,以解黃維之圍。敵人遂改變方向也改變了戰法,采取三面掩護、一面突擊的戰法,向南攻擊前進。我軍針鋒相對,采取三面突擊、一面阻擊的戰法,突擊則以東北方向為重點,阻擊因敵改變方向,重點也就擴展到南及東南。開始是村落陣地攻堅戰,村落及其土地經炮火犁翻幾遍以后,漸次變成壕溝戰。最后總攻,也是從東部開始,處于這一區位的蕭縣承受的壓力最大,遭受的損失也最重。據戰后統計,淮海戰場重災村120個,蕭縣占42個;半重災村155個,蕭縣占47個;輕災村370個,蕭縣占125個。大戰之后,縣境留下縱橫交錯的網式戰壕折合7萬畝,蕭永邊界共掩埋尸體10萬多具。當時是天上不見飛鳥,地上不見樹木,根本說不清原來的村莊在哪里?戰后,后勤機關和地方政府對因戰火受損的補償是盡了最大努力的。時任蕭縣副縣長單勁之回憶說:“追擊逃敵的我軍來到蕭縣,后方糧食一時供應不上,遭受洗劫的蕭縣人民把隱蔽起來的口糧拿出來供應部隊,當時叫借糧。戰后全縣歸還借糧2000多萬斤,一次發放戰災區救濟糧868萬斤,上級總計撥給蕭縣小米近3000萬斤。”
在蕭縣亮相和表演的將軍
淮海決戰,雙方都投入數百名將軍,他們斗智斗勇,都登臺亮相作了歷史性的表演。蕭縣人民有幸目睹雙方近千名將軍指揮千軍萬馬的場面。我軍參加淮海戰役的將領,新中國成立后授銜時,被授予元帥2名、大將4名、上將18名、中將59名、少將數百名;國民黨參戰部隊是7個兵團、2個綏靖區部隊,共34個軍、82個師,有的師長、副師長都是將軍,想象得到有多少將軍。在徐州集結的國民黨部隊也非一般部隊,李宗仁說:這是中央嫡系精華,全系美式配備機械化部隊,戰斗力強,杜聿明、邱清泉皆是“天子門生”,平時志大言夸,驕橫跋扈。這是一場強強對決,其艱巨性和激烈程度是空前的。毛澤東對于這一決戰評價是:“淮海一戰,江南無大仗。”意指在淮海地區消滅了杜聿明集團,江南國民黨已無多少有戰斗力的部隊了!
淮海戰役期間,以軍委名義下發的指示,有卷可查發往蔡洼華野指揮部的電文就有10多件。敵方主帥杜聿明接蔣介石空投手諭,是第二兵團第七十四軍軍長邱維達在蕭縣瓦子口附近接到送給杜聿明的,要杜改變前進方向,向被圍的黃維兵團方向攻擊前進。結果杜聿明在蕭縣張老莊被俘。在這場震驚世界的大決戰中,給蕭縣留下兩處標志性的遺址,一是“華野指揮部——蔡洼”,一是“杜聿明被俘處——張老莊”,兩處相距25華里,一東一西遙相呼應,仿佛是鑲嵌在蕭縣大地上一幅大寫意畫卷,極具歷史的沖擊力。
2006年10月22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有一位老人在胡錦濤總書記攙扶下,走上北京人民大會堂主席臺。這位老人就是當年華野第十二縱司令員、90高齡的謝振華,他曾寫了一首“會戰淮海決雌雄”的七律,后四句是“鹽淮子弟顯智勇,攻克碾莊圍青龍;壯大成長十二縱,疆場浴血建奇功。”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他在淮海戰役中印象最深的是“攻克碾莊圍青龍”。十二縱是新四軍第三師主力北上后,以留在蘇北鹽阜、淮海地區的地方武裝組成的新四軍十旅為基礎,于1947年組建而成的。他們在圍攻蕭縣青龍集的戰斗中,曾立下不朽功勛。
蕭縣人民永志不忘
蕭縣,因黃河故道的濤聲凝聚了厚重,因淮海戰役的炮聲遠播了威名。歷史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本來淮海決戰并沒打算在蕭永邊界打,華野原計劃是打淮陰、淮安、海州、連云港,此謂“小淮海”;國民黨打算放棄徐州守淮河,此謂“守江必守淮”。然而,華野在徐州東圍住黃百韜兵團后,國民黨以為要打徐州,便向徐州收縮,把兵力部署在徐蚌線上。為了割斷徐蚌,中野攻克宿縣,形成“關門打狗”的態勢。這時蔣介石才決意放棄徐州,經蕭永渦向阜陽方向撤退。于是歷史再次選擇蕭永邊作為決戰的戰場。
朱德元帥說:“徐州從歷史上就是進行決戰的古戰場。”蕭縣縣城離徐州僅25公里,是徐西屏障。自古以來,欲奪徐州,必先取蕭縣,蕭縣失,則徐州難保,這是地理位置及山川形勢決定的。古時蘇軾在徐州“放鶴亭記”中描述:“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若大環,獨缺其西一面。”這“其西一面”,指的就是進徐州唯蕭縣一條通道。近代徐州修了津浦、隴海鐵路,徐州又成為控制南北、東西交通樞紐,凡有戰事,必爭徐州。而原蕭縣轄區,津浦、隴海縱橫其間,要奪取徐州,蕭縣又成為不可逾越的軍事要地。
敢打硬拼,是我軍的光榮傳統。剛從縣大隊、區中隊上升起來的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一旅,奉命由蕭東向蕭西追擊逃敵,1948年12月2日晚到達青龍集附近,聽到前方傳來嗡嗡馬達聲和坦克的滾動聲,從抓來的一個俘虜的口中,得知是邱清泉兵團第五軍。他們也知道第五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獨一旅不畏強敵,決心拖住敵人。旅長部署,一團打青龍集,三團打相山廟,二團作預備隊,構成交叉點,相互支援。一團趁敵人不備,飛快地占領青龍集,給敵攔腰一刀;三團也乘敵之虛,以突然動作拿下相山廟,從敵人背后捅上一刀。由于他們緊緊咬住了敵第四十五師,迫使邱清泉先令第七十軍派一個團解救,未解決問題,又令第七十二軍派一個師前來支援。這就拖住了敵人的后腿,為圍殲敵人贏得了時間。
從徐州西逃的國民黨軍某部,路過黃口車站南側20多戶的一個小村莊,拉走了23頭牲口,抓走村民40多人。其中有一個57歲的李保仁老漢,他的一頭驢被拉去馱炮彈,他被抓去抬子彈,三天中李老漢僅喝一碗稀山芋湯。他餓極了,遂于12月6日早上,痛心地舍棄自己心愛的驢子,乘機爬過保安山逃出了虎口。他跑了4里路,碰上了追擊敵人的解放軍。解放軍同志問他:“老大爺,你要到哪里去?”他說:“我叫‘中央軍’抓去抬子彈,餓得跑了出來!”解放軍同志就說:“老大爺,我們就是去打‘中央軍’的,你能再給咱帶帶路嗎?”李老漢半信半疑,就往帽子上看了又看,說:“你們真是解放軍?跟我來!”李老漢帶著解放軍,又翻過了自己剛才爬過的保安山,他興奮地指著不遠的敵人,對解放軍同志說:“同志,你們就朝南面溝里過去!”這支解放軍部隊很快插到了敵人的腹部。蕭縣張老莊名叫段慶香的那位“拾糞老人”,不受金戒指誘惑,把他認為是國民黨大官的人報告給駐在村上的解放軍部隊衛生處,讓衛生處的戰士捉到了“高文明”,這就是在淮海戰役俘虜中官職最大的杜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