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重返蘇北鹽阜老區
重返蘇北鹽阜老區
作者:巴一熔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3-04 瀏覽次數:7832
進入耄耋之年,我常常懷念那過去的烽火連天征戰歲月,懷念那時的領導、戰友、烈士,那推著小車送軍糧、炮火中抬傷員、小油燈下用粗糙的手縫制軍鞋的老區人民……那平原,那潺潺河流,那村莊,那木橋,那呼啦呼啦作響的白楊樹,老區的一切時時進入夢中。
進入耄耋之年,我常常懷念那過去的烽火連天征戰歲月,懷念那時的領導、戰友、烈士,那推著小車送軍糧、炮火中抬傷員、小油燈下用粗糙的手縫制軍鞋的老區人民……那平原,那潺潺河流,那村莊,那木橋,那呼啦呼啦作響的白楊樹,老區的一切時時進入夢中。
重訪重建軍部舊址泰廟
2008年6月14日下午,我急不可耐地走進那座雄偉古樸的大廟,那石板天井、高大寧靜的大殿,走進最后一進三開間大廟殿堂,空曠寧靜,陳舊發黑的木制長窗,右手是當年劉少奇的辦公室兼臥室,左手是陳毅的辦公室兼臥房,我邊看邊沉思,仿佛回到了67年前。
記得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鹽城建立,在成立大會上,宣布劉少奇為政委,陳毅為代軍長。那時我在新軍部印刷廠任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印刷廠有40多人,承擔軍部的一切印刷品。2月13日上午突然飛來多架日寇飛機,對鹽城進行狂轟濫炸。那時我軍沒有高射炮,駐防部隊用三八式步槍向空中射擊,使飛機不敢低飛。我們印刷廠住在河邊馬裕仁的房子內,大轟炸時我拿著手槍站在門口不準任何人進出,命令所有人臥倒。只聽得炸彈爆炸聲,房子倒塌聲……日寇飛機飛走后,我巡視一周,機器房被炸倒,我住的二層小樓被炸坍,一位剛從常州來參軍不久的青年工人小戴犧牲。我們派通信員向上級作了匯報,同時動員大家從瓦礫堆中重新清理安裝好機器,撿起鉛字,爭取早日開工。這時一位中年軍人突然出現在工人們當中,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劉少奇同志。我滿手泥巴,很為難的伸出手去,他卻伸出大手和我緊緊握住,說,大家辛苦了,我來看望同志們。我向工人們說:“少奇同志來看望大家了。”同志們全部從瓦礫中站起來,鼓掌歡迎。少奇同志揮手向大家問好,連說,同志們辛苦了,印刷工作很重要,敵人天天欺騙老百姓,罵我們,我們沒有印刷廠就開不了口(那時沒有廣播、電視、電腦)。同志們做得好,敵人大轟炸,我們不怕,清理機器再大干,印報紙和造子彈槍炮一樣重要……然后和每一位同志握手告別。布衣布鞋步行而來,只帶了一位警衛員。同志們群情振奮,三天后就開工。此情此景,深深印入我的心中。
我站在泰廟的石板天井中,思緒萬千:1941年劉少奇擔任新四軍政委時,差不多每周六下午2時都要在泰廟大天井中給干部做報告,部隊干部按建制排著隊,將背包放在天井石板上,一行行排列整齊,互相拉喊唱歌,文化教員或俱樂部主任站在各自隊前,打著拍子指揮,歌聲嘹亮,此起彼伏,“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同志們洪亮的歌聲,高昂的情緒,熱血沸騰。此時劉少奇走到泰廟走廊上的一張小長形木桌前,向大家揮手,開始做報告,一個水瓶,一只瓷杯,陳毅等坐在旁邊條凳上。少奇同志慢條斯理抑揚頓挫地操著不很標準的普通話一一道來,既清晰又生動,臺下鴉雀無聲,時不時爆出熱烈掌聲。67年后我站在泰廟大天井的石板上,仿佛仍聽到那歌聲,仍看到那整齊的隊伍,那年輕純樸堅毅的臉,當年的同志們,你們在哪里?是否和我一樣懷念泰廟中的一切?
阜寧停翅港的回憶和聯想
1941年7月敵偽對鹽城進行大“掃蕩”,新軍部遷到阜寧陳集一帶,司令部政治部駐在停翅港村。停翅港有一個四周長著蘆葦的小池,中間一塊高墩上有數間房子,就是劉少奇、陳毅的辦公室兼臥室。這個小島傳說古代曾有鳳凰飛過停在這里,故名“停翅港”。當時蘆葦茂密似綠色高墻,池水清澈,又易防守保密,故而參謀處選擇此處為劉、陳住處。1941年7月日偽大“掃蕩”時印刷廠遷往東臺大團,第一天到達,第二天拂曉,興化鬼子坐著汽艇來包圍了大團,印刷廠人員全部逃出,設備受損,后來重建。我又到了鹽阜總農會當秘書,住在陳集,主席是馮國柱。我自皖南參軍數年,但對軍事仍不甚了解,除了聽報告知道敵我大的形勢外,只是跟著行軍。在阜寧時我突出的印象是領導特別重視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群眾工作和文化工作。在阜寧周圍有三師等部隊保護,根據地相對平靜,領導利用這一空隙大抓根據地的群眾工作,文化工作。總農會、工會、青年會、婦女會、兒童團相繼成立。文化方面,出了《新華報》,大革命時的老黨員陳修良當總編輯,魯迅入室弟子上海《文學》編輯、《譯文》主編黃源任副總編。
這時從大后方、敵占區相繼來了一批文化人:如范長江、薛暮橋、阿英、王闌西、沈其震、駱耕漠、孫克定、徐雪寒、胡考、池寧等等。
1941年在鹽城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下設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系,培養適合根據地的藝術人才,先后培養了400多人,劉少奇兼院長,邱東平、黃源先后任教導主任。
成立了蘇北文協,辦起綜合性半月刊《實踐》,主編錢俊瑞。成立文學、美術、戲劇、音樂協會,木刻協會,青年記者協會。
舉行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會,高爾基逝世5周年紀念會,魯迅紀念會等等。
成立文化村,籌備出版發行全國的大型文化刊物,黃源任籌委總編輯。后因形勢變化未出成。
陳毅還特別重視統戰工作,在蘇南茅山地區,在蘇中到鹽阜地區,一以貫之,爭取、團結上層民主人士,對抗日、建立根據地都發揮了很大作用。此時他又倡議成立“湖海藝文社”,團結各方統戰人士,和詩、作文,共話抗敵建設根據地。
1942年11月22日,著名抗日民主人士鄒韜奮到根據地。
這一時期,華中地區出版各種報刊200余種,興辦中小學4200余所,可見文化教育的發達。
這次我重到停翅港,昔日劉、陳住房已無影跡,池水很小,蘆葦稀疏,我注視良久……
昔日農民的草屋瓦房已成水泥磚瓦房,但較江南各地農民住房矮小,突出印象是樹木很多,公路兩旁綠樹成蔭,有的地方已成綠色天幕,步行其中既美又涼爽。當地同志說了一句順口溜:“富不富,一看路,二看樹,三看吃穿住。”我看看阜寧的路很好,樹很綠,但樹種單一,全是引進的意楊樹。群眾吃、穿、住,從圍攏來的群眾反應很不錯,一位84歲老人說,有吃有穿有房住,老人有照顧。
由于時間有限,我依依不舍匆匆踏上另一老區的路,昔日根據地鹽阜,祝您更美,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