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浙江最早創建的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浙江最早創建的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作者: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南分會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3-06 瀏覽次數:7837
建立于1930年5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是中共中央軍委領導、編入正式序列的全國紅軍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浙江最早創建的工農革命武裝。
建立于1930年5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是中共中央軍委領導、編入正式序列的全國紅軍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浙江最早創建的工農革命武裝。從1929年浙南紅軍游擊隊算起,到1932年主力部隊受挫失敗,紅十三軍經歷了四個年頭。鼎盛時期紅軍人數達6000多人,足跡遍及溫(州)、處(州)、臺(州)、婺(州)、嚴(州)所屬的20多縣,經歷大小戰斗百余次,曾經攻入處州(今麗水)、平陽、縉云三縣城,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在浙江的統治,打擊了封建反動勢力,宣傳了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極大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革命斗志,影響深遠。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糾正右傾錯誤,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1927年冬到1928年春,中共浙江省委先后派李吉平、鄭馨分赴臺州、溫州巡視,傳達“八七”會議精神,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武裝斗爭,把浙南地區蓬勃興起的農民暴動推向高潮。1929年11月,西溪84個村莊4000多農民舉行暴動,襲擊駐地國民黨保安隊及民團,搗毀昆陽警察分局。中共永嘉中心縣委因勢利導,組織起近400人的第一支紅軍游擊隊。
1930年1月中共中央派金貫真巡視溫屬、臺屬各地,積極推動武裝斗爭。3月,中央軍委又派胡公冕、劉蜚雄、金國祥到浙南,在仙居、永嘉縣交界的黃皮村成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將紅軍游擊隊整編成三個支隊,使原來分散的游擊隊有了統一的指揮。3月31日,中共中央發出《致浙南黨的指示信》,決定組建浙南紅軍和中共浙南特委。4月3日,又通知將浙南紅軍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和永嘉中心縣委決議,5月3日在永嘉縣五鴻村四分祠堂商議建立紅十三軍軍部問題,同時決定將各縣紅軍游擊隊集中到楓林整訓。9日紅軍游擊隊攻下楓林后,宣布浙南紅軍游擊隊統一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胡公冕為軍長,金貫真為政委,陳文杰為政治部主任。軍部設在永嘉縣五鴻村。全軍下轄三個團(8月改為師)。紅一團以永嘉西楠溪原30支紅軍游擊隊為基礎,匯合瑞安、黃巖、仙居、青田、縉云等地的部分游擊隊共同組成,人數約3200人,擁有長短槍700余支、土槍670支。團長雷高升,政委金國祥。下轄三個支隊,三個直屬隊,一個補充營。紅二團以溫嶺塢根游擊隊為基礎,約300多人,有長短槍100余支,由趙勝、柳苦民等五人組成團委,下轄三個大隊,一個直屬特務隊,一個直屬游擊隊。后來發展到700余人。紅三團以永康、縉云、仙居三縣的紅軍游擊隊組成,約1500人,有長短槍900余支,土炮3門,手提機槍4挺。團長程仁謨(后叛變),政委樓其團。下轄兩個營,三個大隊,一個直屬中隊。
紅十三軍從籌建到組成,標志著浙江地區的武裝斗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30年夏秋,浙南紅軍揮師甌江南北,頻頻出征。繼3月19日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率眾攻打處州城之后,5月24日紅一團在瑞(安)平(陽)農民赤衛隊配合下攻入平陽城。8月31日,紅一團勝利攻克縉云城。其間,紅一團還曾奔襲瑞安陶山、永嘉甌渠、樂清虹橋、黃巖烏巖等市鎮。紅二團拔除了玉環茶頭村敵據點。紅三團于9月間猛攻縉云壺鎮。由于敵我兵力懸殊,紅軍攻入城鎮后,一般只固守幾天,便主動放棄。但紅軍的行動對反動陣營震動很大,蘇聯《真理報》、中共中央《紅旗日報》及《上海報》等分別報道了浙南紅軍攻打處州、平陽、縉云等縣城的消息。
紅十三軍大規模的武裝活動,使國民黨當局十分驚恐。蔣介石任命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兼任蘇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朱世明為浙江省“剿匪”指揮官,派教導師一營到溫州“督剿”。1930年9月調集一三五旅和浙保三、四、五、七團,加上溫、臺、處地方民團共萬余人,采取移民、并村、連保、封山等手段,對紅十三軍實行“清剿”。紅軍回旋余地日益縮小,處境漸趨困難;加之特務鷹犬施展陰謀,中共機關迭遭破壞,革命營壘付出的犧牲十分慘重。紅十三軍和浙南中共組織重要領導人金貫真(軍政委)、陳文杰(軍政治部主任)、潘心元(軍政委)、王國楨(特委書記)、朱紹玉(特委委員)、曹珍(特委委員、代理書記)、楊德芝(特委委員)、金緘三(特委委員兼秘書)、王金姆(特委委員、永嘉中心縣委書記)等先后被捕犧牲,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更是成批被殺,僅隘門嶺(樂清、溫嶺交界)事件中慘遭殺害的就有471人。
雷高升領導的紅一師在永(嘉)青(田)仙(居)邊境頻繁出擊,被國民黨當局視為心腹之患。1932年1月,專門成立“溫臺剿匪指揮部”,以一三五旅旅長李杰三任指揮員,糾集浙保四團、五團和當地民團2000多人,向雷部猛撲,被雷部擊退。于是,敵人將單純的軍事“進剿”改為“剿撫兼施”,唆使當地劣紳上山游說。雷等在糧彈短缺,生活極端窘迫的情況下,輕信對方“允諾”的條件,于5月23日下山到永嘉巖頭東宗祠堂,落入敵人設下的陷阱,釀成永嘉巖頭慘案,當場犧牲干部戰士20多人,雷高升從容就義。
“巖頭事件”發生,紅十三軍主力遭到嚴重挫敗,但是武裝斗爭并未即此偃旗息鼓。胡衍真、金永洪等率領紅一師余部在永嘉五涑鳥村永(嘉)仙(居)邊境等地,趙裕平、應保壽等率領紅二師余部在樂清灣、漩門灣的海島上,王振康、錢雙全等率領紅三師余部在永康、縉云邊境,繼續堅持斗爭。紅十三軍后期的斗爭十分艱苦,但也延續三四年之久,付出了血的巨大代價,僅有少數幸存者堅持到抗日戰爭爆發,與紅軍挺進師會合,繼續進行革命的武裝斗爭。
紅十三軍的斗爭雖然失敗了,但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第一,紅十三軍在浙南地區的斗爭,除沉重打擊了當地國民黨反動政權和封建地主勢力外,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敵人“圍剿”中央蘇區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兵力,對中央蘇區及其他地區的武裝斗爭起了支持作用。第二,在浙南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種子,為后來紅軍挺進師的活動和浙南游擊根據地的建立以及黨組織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奠基作用。第三,涌現了大批優秀的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他們以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無私無畏的犧牲精神,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在監獄里鐵骨錚錚,在刑場上視死如歸,為后來者樹立了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