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旌旗南指大江邊——渡江戰役總前委進駐瑤崗始末
旌旗南指大江邊——渡江戰役總前委進駐瑤崗始末
作者:朱貴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3-10 瀏覽次數:7846
1949年四五月間的渡江戰役是繼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后國共兩黨軍隊的又一次大規模交鋒,其聲勢之大、戰線之長、范圍之廣、參戰兵力之多、推進速度之快亙古罕見,最終以人民解放軍的全勝和蔣家王朝的覆滅而載入史冊。
渡江戰役總前委(從左至右: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1949年四五月間的渡江戰役是繼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后國共兩黨軍隊的又一次大規模交鋒,其聲勢之大、戰線之長、范圍之廣、參戰兵力之多、推進速度之快亙古罕見,最終以人民解放軍的全勝和蔣家王朝的覆滅而載入史冊。
可是誰曾想到,這場戰役的指揮系統——渡江戰役總前委的駐地卻是地圖上根本找不著的合肥附近的一個極其普通的小村莊——瑤崗,而且,瑤崗所見證的渡江烽火歲月還是渡江戰役勝利30多年之后才被逐漸發現的。
早在1948年12月17日,淮海戰役勝利在望、長江以北局面即將大定之際,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齊聚安徽蕭縣西南蔡凹村開會,第一次專題討論了戰役勝利后的部隊整編和渡江南進問題。1949年1月上旬,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國民黨軍隊紛紛南撤,至長江沿線重點布防,妄圖依托長江天險實現“劃江而治”的夢想。鑒于此,華東野戰軍派出先遣渡江縱隊嚴振衡率一個營的兵力深入安慶、浦江段進行沿江偵察,收集情報,曾駐扎在肥東瑤崗村。
1949年2月9日,根據敵我雙方態勢,總前委在河南商丘召開會議,再次討論渡江作戰問題,初步確定了兵力部署方案。2月11日,中央軍委批準了總前委的初步方案,并正式明確了淮海戰役總前委改為渡江戰役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隊及作戰的職權”,并直屬中央領導。3月下旬,總前委移駐蚌埠東南11公里的孫家圩子,進一步研究了渡江作戰的戰略方針。鑒于渡江部隊紛紛南下待命渡江,會議同時決定總前委繼續南移,靠前指揮。對于南移的具體位置,總前委曾考慮移至合肥及附近地區,此前,曾派偵察參謀李伏仇從孫家圩子專程趕到合肥打前站,找到皖北區黨委書記曾希圣征求意見。
此時,曾希圣來到孫家圩子,向總前委提出,移駐合肥,目標太大,不利于防空;合肥剛解放,政治情況復雜,不利于安全保衛。建議移駐合肥以東瑤崗村,理由有三:(1)華野嚴振衡的偵察部隊曾駐過瑤崗,社情比較清楚,群眾基礎較好;(2)位置適中,距合肥只有二三十里,交通便利,且靠近三野第七、第九兵團駐地無為縣,便于聯絡指揮;(3)便于防空和保密。總前委領導認真聽取了曾希圣的意見。畢竟,曾希圣是我軍情報工作的創始人之一,曾在紅軍長征途中破譯國民黨軍的密電碼,被毛澤東喻為“識得天書的人”,抗日戰爭時期又率新四軍第七師多年戰斗在皖中地區,對合肥及皖中地區的地情、水情、敵情十分了解。曾希圣考慮問題非常細致、周到,對瑤崗駐地的選擇獨具慧眼,體現了很高的情報工作水準和政策水平。總前委經過深思熟慮,鄭重地采納了曾希圣的意見。
3月底4月初的一個黃昏,渡江戰役總前委及其部分工作人員在陳毅、鄧小平的率領下乘一列悶罐車到達合肥,第二天一早,就在曾希圣和華東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員曹荻秋的引導下進駐肥東瑤崗村。果然,這里地形非常有利,東有店埠河作屏障,西邊崗地高聳,南邊有淮南鐵路,北邊有合店公路,附近村莊稠密,古樹參天,遮天蔽日,是一塊理想的軍事指揮地。
進駐瑤崗的總前委機關十分精干,除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幾位首長外,工作和服務人員總共只有八九十人,分設參謀處、機要處、通信處和秘書處。陳毅、鄧小平常駐瑤崗坐鎮指揮,劉伯承、粟裕、譚震林率部在渡江前線現場指揮,遇有緊急公務,隨時回到瑤崗村。此外還有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的領導同志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魏文伯等人,三野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等也先后應召到過瑤崗。擔任警衛任務的是三野特務團二營、三野司令部偵察科副科長劉志平帶來的一個偵察連及華東軍區的一個內線警衛排。
鄧小平、陳毅住所是地主王世新家的一座四合院。頭路、二路為鄧、陳的臥室和辦公室兼會議室,廂房住隨從人員,后路房屋為王世新自住。參謀處設在旁邊的一座張家祠堂里。就是在這樣一片極其普通而簡陋的清末民宅內,總前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
總前委進駐瑤崗期間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渡江作戰的準備、發動、展開,統一指揮各軍事集團的作戰行動,協調制訂和實施江南新區的接管計劃、人事安排等,工作十分繁忙。可圈可點且影響深遠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審定并執行渡江戰役方略《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此《綱要》的形成有一個醞釀、討論、修改、完善的過程。早在1948年12月的蔡凹會議上就開始了醞釀過程。1949年2月的商丘會議上初步形成了渡江戰役的兵力部署意見。3月下旬,總前委在蚌埠孫家圩子多次召開擴大會議,在鄧小平的主持下,深入討論研究此次戰役的作戰方針、戰術原則、兵力部署、戰役展開、策應配合、后勤保障等重大問題。會后,三野參謀長張震根據會議討論的情況,按照總前委的意圖,擬制了一份以二、三野戰軍為主,從望江至江陰段突破敵人江防,爾后挺進分割敵人以京滬杭三角地帶為重點的防御體系,然后再尋機殲敵的戰役實施方案。可初稿送審后,鄧小平不太同意,認為寫得太具體了,對大兵團指揮不能太具體,主要說明戰役企圖,可能預案即可,要給指揮員留有機動的余地。3月底4月初,鄧小平集中眾人的智慧,吸收張震初稿的積極因素,親自執筆,重新擬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綱要》把敵我力量的精確對比作為渡江戰役兵力部署的基本依據,準確判斷敵情可能出現的4種變化,提出了4種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務求全勝。在戰役計劃上,預定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完成渡江、實行戰役展開;第二階段割裂包圍敵人,控制浙贛線一段,斷敵后路;第三階段分別殲滅包圍之敵,完成全戰役。第一階段的兵力部署是:由三野第八、第十兩個兵團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粟裕、張震指揮,從三江營至張黃港段實施強渡;由二野第三、第四、第五兵團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張際春、李達指揮,從樅陽至望江段實施強渡:由三野第七、第九兵團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從裕溪口至樅陽段實施強渡。鄧小平擬好《綱要》,3月31日由總前委電報中央軍委。4月3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實踐證明,《綱要》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體現了總前委和鄧小平的雄才大略和科學判斷形勢、英明決策的能力,是指導渡江戰役取得全勝的綱領性文件,戰役的展開基本按照《綱要》的規劃實施,敵情變化及各種應對方案均未超出《綱要》的范圍。
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統籌渡江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渡江戰役前夕,國民黨軍隊在從江西湖口到上海的800多公里的長江沿線,部署了75個師約45萬兵力,另以海軍130余艘艦艇,空軍300多架飛機協防,還有美、英帝國主義的軍艦在長江游弋,隨時都有可能進行武裝干涉。人民解放軍雖然在長江北岸陳兵百萬,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但能否以木帆船打過長江去,卻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軍事課題。為了確保戰役勝利,總前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準備工作。首先是政治動員。在總前委的領導下,各參戰部隊廣泛開展了對比訴苦、訪貧問苦、立功創模、動員宣誓等活動,并下發“渡江作戰動員口號17條”,廣為宣傳,增強了指戰員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以單一兵種戰勝國民黨陸海空立體防線的信心。臨戰前,部隊情緒高漲,紛紛上書請戰,以率先渡江為榮。其次是水上練兵。針對渡江作戰的特點和許多指戰員不習水性的實際,總前委指示各部隊依托內河、湖泊,開展游泳、劃船、水上伏擊、救護、協同打軍艦、登陸突破、步炮協同等戰術、技術訓練,大大提高了全體指戰員水上作戰的能力。第三是征集渡船和組織民工支前。在總前委的領導和協調下,渡江各部隊共征集2萬余條木帆船,加上部隊自制的運送大炮、車輛的竹筏、木排,基本上解決了渡江作戰第一梯隊的乘載問題,除部隊自己訓練的3萬名水手外,又從地方動員了近萬船工加入戰斗序列。總前委還通過華東支前委員會,組織了常備民工320萬人,籌糧3.4億斤及大批柴草、服裝、軍鞋等,解決了渡江作戰所必需的后勤保障問題。
統一指揮,協調各軍事集團的渡江行動。《綱要》原定4月15日進行渡江作戰,可當時中共中央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正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且有可能于近日內簽訂和平協定。為了表示我方的和談誠意,中央決定暫緩渡江。4月11日,中央軍委電令渡江戰役總前委:“依談判情況,我軍須決定推遲一星期渡江,即由15日推遲到22日渡江。”總前委接到命令后,雖然感到會給前線部隊的糧草供應帶來些困難,但表示服從大局,堅決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當時,渡江各部隊已充分做好戰前準備,人人摩拳擦掌,只待一聲令下,萬船齊發。為了防止指戰員們產生誤解,情緒波動,總前委即向各參戰部隊發出指示,重申和談是中央的事,談判成功,于人民有利,談判失敗,責任在對方;即使協議簽訂了,還要防止敵人反悔或死黨之頑抗,我們務必立足于戰斗渡江,堅決消除松懈戰斗意志和迷失方向的危險。與此同時,鄧小平風塵仆仆,冒雨趕到桐城參加二野高級干部會議,促進戰備工作更加落實。
4月16日,中央軍委再次電告總前委,立腳點應以戰斗方式渡江,并考慮必要時再推遲3天渡江。總前委接電后,立既把譚震林、王建安、宋時輪請到瑤崗,共同討論軍委的意見。17日,總前委收到一條重要信息,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成立了由湯恩伯兼主任的政務委員會,鄧、陳分析,蔣介石正在調兵遣將,肯定不會在和平協定上簽字了,戰斗渡江已成定局。于是兩人立即聯名電告中央:欲真正解決問題,只有我們渡江成功后才有可能,所以在政治上無絕對必須,務請不要再推遲渡江時間。中央軍委采納了總前委的意見,并于當天下午3時電令:“二、三野各兵團于20日開始攻擊,22日實行總攻。”“此種計劃不但為軍事上所必須,而且為政治上所必須,不得有任何改變。”
4月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當晚6時,總前委果斷地向中路第七、第九兵團下達了渡江作戰的命令:如能過江,不必等齊。30萬大軍立即啟航南渡,拉開了渡江戰役的序幕。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總前委立即將命令轉化為雷霆萬鈞的軍事行動,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的500公里長江沿線,揚帆起渡,全面出擊,僅兩天時間就一舉突破了國民黨苦心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總前委領導同志徹夜不眠,通宵工作,一邊指揮各路大軍鞏固陣地向前推進,一邊聽取前線傳來的各種戰報,面對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復雜局面,不斷發出相機處置的意見和建議,他們以旺盛的斗志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決勝千里之外。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蔣家王朝在大陸的覆滅。消息傳來,總前委機關一片歡騰。陳毅一時詩興大發,揮毫在臥室的墻壁上寫下“旌旗南指大江邊,不盡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萬方爭頌換人間”的磅礴詩句。
4月27日,總前委完成了在瑤崗的歷史使命,向南京進發。總前委在瑤崗指揮渡江戰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韜偉略和崇高品德將永遠留在瑤崗、合肥乃至全國人民的記憶中。而瑤崗,也因為是渡江戰役方略誕生地之一、渡江戰役總指揮部所在地而聲名遠播。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1985年對外開放,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