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陳官莊囚住杜聿明——淮海戰場巡禮之三
陳官莊囚住杜聿明——淮海戰場巡禮之三
作者:趙建峰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3-12 瀏覽次數:7858
陳官莊鄉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最東部,東與安徽省蕭縣接壤,311國道穿鄉而行,是連接豫皖蘇的重要門戶之一。60年前,這里曾經風雪滿天,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中心戰場,就在這里。60年后,伴著新年的第一場瑞雪,記者來到了這里,看著,聽著,那一段段悠遠的往事伴著雪花飄蕩。
杜聿明戰地指揮部舊址
陳官莊鄉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最東部,東與安徽省蕭縣接壤,311國道穿鄉而行,是連接豫皖蘇的重要門戶之一。60年前,這里曾經風雪滿天,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中心戰場,就在這里。60年后,伴著新年的第一場瑞雪,記者來到了這里,看著,聽著,那一段段悠遠的往事伴著雪花飄蕩。
風雪中的最后一戰
1948年11月底,淮海戰役進入決定性階段。繼黃百韜兵團被圍殲于碾莊地區之后,黃維兵團又在雙堆集地區陷入人民解放軍的包圍。蔣介石為了保存其嫡系主力,決定放棄徐州,命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避開華東野戰軍在徐州以南的正面防御,繞經蕭縣、永城,先解救黃維兵團,然后一并南撤。11月30日,杜聿明集團共30多萬大軍倉皇撤離徐州,向永城方向轉移。
一旦杜聿明集團南下,與黃維兵團會合,將會給圍殲黃維兵團的部隊造成致命的威脅,后果將非常嚴重。得知杜聿明集團放棄徐州向西轉移的消息后,粟裕立即命令渤海縱隊占領徐州,同時調集10個縱隊全力追擊。
然而,正在西撤途中的杜聿明于12月3日收到了一封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令其立即改向濉溪口方向進攻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的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解黃維兵團之圍。杜聿明百般無奈,但他終究未敢違背蔣介石的命令。12月4日,在杜聿明改變行進方向的第二天,華野就將杜聿明集團30多萬人馬合圍在徐州西南65公里的陳官莊至青龍集一帶狹小的區域內。
12月4日至6日,杜聿明兩次組織突圍都沒有成功,并且孫元良兵團在突圍中幾被全殲,僅孫元良帶少數人僥幸逃脫。華野適時調整部署,集中10個縱隊緊縮了對杜聿明集團的包圍。黃維兵團被殲后,從雙堆集陸續趕來的華野其他部隊也加入了對陳官莊的包圍,設置的包圍圈最多處竟有七層,真是像鐵桶一般。
華野戰士對杜聿明集團展開政治攻勢
為了配合平津戰役,華野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決定,對杜聿明暫時圍而不打。從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華野部隊一直都處于休整狀態,同時對杜聿明集團展開了強大的政治攻勢。毛澤東專門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規勸杜聿明等人停止抵抗。而早在12月19日,蔣介石就明確地告訴杜聿明,已無力派援軍來解救他。杜聿明對待突圍的態度也非常消極,認為突圍無異于自取滅亡,因此,整整21天里,淮海戰場上并沒有大的戰事。
12月下旬,陳官莊一帶飄起了漫天大雪。風雪中的陳官莊,早已成了一座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孤島”。一片片雪花飛落,增添了一份份凄涼與絕望。21天中,陸續投降的國民黨官兵達1.4萬余人。
1949年1月6日16時,總攻開始了!經過不到兩小時的戰斗,即攻占何莊、李樓、郭營、李明莊等13個據點。7日,李彌兵團向西撤入邱清泉兵團防區。華野各縱隊乘機發展進攻,又攻占青龍集等據點23處。杜聿明集團的防御體系至此全部瓦解。9日,國民黨軍出動20余架飛機并施放毒氣,企圖掩護杜聿明殘部向西突圍。華野乘其混亂,于當日黃昏全線猛攻,多路突入,分割圍殲,激戰至10日16時,全殲杜聿明集團,俘虜杜聿明,擊斃邱清泉。
打造紅色旅游名鎮
轉眼間,60年過去了,陳官莊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歷史仍舊被人們牢記。淮海戰役陳官莊烈士陵園每年都會吸引數十萬的中外游客前來瞻仰緬懷。
陵園坐落在陳官莊鄉政府駐地北部。雄偉莊嚴的烈士紀念碑聳立在陵園的中心,碑身正面周恩來親筆題詞“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個大字金光閃閃。紀念碑后面兩側分別是具有民族風格的“天井式”建筑——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紀念館和陳列館。紀念館里共展出文物、歷史圖片400余件,內容包括戰役實施、人民支前等部分。而陳列館內主要陳列展示著46名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遺像、遺物和英雄事跡等。再往后則是烈士墓,這里共安葬著烈士651名,每位烈士墓前都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整個墓區都掩映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象征著革命烈士浩氣長存。
2007年,永城市委、市政府為全力打造紅色旅游名鎮,決定對烈士陵園進行改擴建。第一期工程投資5200萬元,建一座新的紀念館、一座主題雕塑,搬遷改造烈士公墓,塑12位著名烈士雕像,制作6200名烈士英名錄等。第二期工程將建18公頃古戰場復原區和13公頃的園林景觀區。
記者采訪時,第一期工程中的烈士公墓已經改造完畢。新建成的烈士公墓由10米高的碑體和602平方米的地宮組成。地宮內共有1964個石棺,還有240平方米的地宮壁畫。墓碑兩側建有“巖卷石書英名錄”。該名錄將部分烈士按當年參戰部隊的戰斗序列,用書卷形式藝術性地一一列出,包括姓名、所在部隊、家庭住址、出生年月、犧牲時職務、所參加戰斗地點、犧牲時年齡。名錄由藝術大師按書卷設計,象征著革命英烈永載史冊。
杜聿明的戰地指揮部舊址位于陵園正北面500米的陳官莊村中心位置。當年,杜聿明集團被團團圍住之后,便占了村里一戶姓陳大戶人家的院子作為指揮部。2003年,這里耗資數十萬元進行了恢復原貌建設。現在的建筑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和建筑特征,又增添了部分當時已丟失的工作和生活用品,作為旅游景點對外界開放。
“伐木解困”塑像
走進院子,東南角有一棵樹,樹下有一組蠟像,講述的就是那有名的“伐木解困”的故事。杜聿明集團被圍困在陳官莊地區,陷入絕境。有一天,杜聿明在這棵樹下理發,孫元良兵團監察官尹晶天在這所院中看了很久,于是慌慌張張地對杜聿明說:“咱們之所以被解放軍圍困,是因為咱們選擇的司令部駐地不吉利,你看咱們這所四合院中長了一棵樹,框中一個‘木’字,不就是一個‘困’字嗎?”杜聿明急忙問他破解之法。尹說:“破解之法就是將這棵樹鋸掉,便可化險為夷。”于是,杜聿明立即派人把這棵樹砍掉了。可笑的是,他們怎么沒有想到,“□”中去“木”,還住著“人”,那不就成“囚”了嗎?這則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看似笑話,但著實反映了當時那群曾經叱咤風云、威名顯赫的國民黨將領,在淮海戰役最后表現出的絕望心態。
陳官莊烈士公墓
插上羽毛騰飛
用“插上羽毛騰飛”來形容陳官莊鄉的經濟發展變化再合適不過了。為什么這么說呢?那是因為,陳官莊鄉依托優越的交通區位和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扶持和引導,已經建成了華東地區主要的羽絨產品加工和貿易基地,成為全國各大羽絨制品企業的主要原料供應地。
隨著永興羽絨有限公司、淮海服裝廠、海洋羽絨廠等大型項目的建成投產,有效地激發了陳官莊鄉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潮,以羽絨加工業為龍頭的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成為陳官莊鄉的工業經濟支柱。
為了進一步引導該鄉特色產業——羽絨加工業向規模化和正規化方向發展,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鄉黨委、政府規劃建設了以發展羽絨為主要方向的陳官莊鄉羽絨工業小區。小區占地100畝,集中規劃,集中利用,集中管理,實現了生產區和生活區的分離。在集約利用土地的同時,實現了污染物的集中處理和利用,符合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
2006年,陳官莊鄉羽絨工業小區在胡莊村落成。2007年,被永城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永城市羽絨加工小區。羽絨工業小區的建成,有效改善了羽絨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現狀。目前,陳官莊鄉已經形成了以羽絨加工業和企業化養殖為龍頭,由分散經營逐步向集約化經營過渡的民營經濟格局,這不正是給陳官莊“插上羽毛”了嗎?
至于是不是“騰飛”了,那得從老百姓的生活中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陳官莊鄉已經徹底改變了過去老、少、邊、窮的狀況,已然成為一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合理,特色突出的新興現代化鄉鎮。2007年,全鄉工農業生產產值2.7億元,是1978年的33倍;財政收入7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300元,是1978年的35倍。
投資2000萬元的商業街和集貿市場已基本搬遷到位,這極大地改善了該鄉的小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了陳官莊鄉的外部形象。新建成的移動公司辦公樓、網通公司服務大廳、客車站等,為小城鎮建設增添了新亮點。
陳官莊3萬人民沐浴著改革開放和黨的優惠政策的春風,正為把陳官莊鄉打造成極具文化和經濟特色的新興現代化鄉鎮而奮力拼搏。
60年前,當淮海戰役最后一縷硝煙在陳官莊上空散去,歷史為陳官莊人民,更為中華民族作出了正確的選擇!